为何元朝会成为国祚不足100年的短命王朝?

元朝是短命王朝吗?这一点值得深思。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从1271年元朝建立到1368年被赶出中原,按照主流历史观点的算法,虽说没有超过100年,但相比于秦朝隋朝这样的短命王朝来说,已然不算太短。

最关键的是,无论元朝前期的蒙古帝国,还是元朝之后的北元,在历史演进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元朝真正的延续时间,是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到1402年鬼力赤篡位后取消大元国号恢复鞑靼古称,前后历时197年。

这样的享国时间,你要说他是短命王朝,那就是典型的睁眼说瞎话。

不过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注定是特立独行的存在。再加上带有我国特色的历史划分方式,比如失去中原的南宋可以称为宋朝的延续,而失去中原的北元则被选择性忽略,所以元朝仍然是国祚只剩98年的短命王朝,尤其是相比于国祚达219年的辽朝而言,元朝的寿命就更加可怜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元朝国祚较短的尴尬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摇摆不定的汉化改革

作为少数民族王朝,元朝和我国历史上的其他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一样,注定无法回避是否汉化的发展路线问题。

而元朝的汉化,从蒙古时代就开始了,在窝阔台统治时期,契丹谋士耶律楚材就多次上书请求减少对汉人的杀戮,保留汉人的农田和生产方式,通过征税实现蒙古贵族财富的增值。

但窝阔台的“止杀”仅限于掠夺汉人财富的需要,对于效法中原地区典籍制度按照汉法统治蒙古,窝阔台不可置否。

真正开启蒙古汉化脚步的是忽必烈,忽必烈重用汉人谋士,不仅按照汉法方式在开平称汗,与阿里不哥展开长达5年的汗位争夺;还仿照汉法营建大都城,以《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作为元朝的国号;最重要的是,忽必烈按照汉人传统立真金为太子。

但是因为“家天下”模式的固有弊端,汉化作为忽必烈个人意志的体现,有着明显的不可延续性。而更要命的是,在太子真金英年早逝后,忽必烈对汉族官僚也逐渐失去了耐心,汉化进程戛然而止。

而汉化标志之一的科举,在1313年元仁宗时期才恢复,而元顺帝在位时期又两度废除科举。

元朝的汉化导致了蒙古高层异常剧烈的分化和斗争,这种斗争的最直接反应就是每一次的元朝皇位更迭都是腥风血雨的攻伐杀戮。在元朝98年的国祚里,元世祖忽必烈在位24年,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在位36年,剩下的38年由9位皇帝分摊,足见元朝高层斗争的惨烈。

而频繁的内讧,极大消耗了元朝的元气,导致了元朝的短命而亡。

2、过犹不及的宽松政策

根据历史教科书记载,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推行了惨无人道的四等人制度,这种类似于印度种姓制度的残酷压迫,使广大汉人纷纷揭竿而起。

但这种言之凿凿的史料,在历史上却并不存在,纵然蒙古帝国在南下的过程中杀戮无数,且坐上统治者地位的他们,对汉人极尽歧视,但四等人制度确实子虚乌有。

非但如此,元朝的施政方针还前所未有的宽松,这也导致了元朝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繁荣时代。

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元朝历代统治者对于如何统治多元化的帝国缺乏参考和实践。

对于广大汉人群体而言,蒙古是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派,其人口少到连实施以讹传讹的初夜权都不够。

令人绝望的人口差异,使得元朝统治者最后选择了“自暴自弃”的统治方式。相比于清朝统治者对汉族地主士绅阶层的笼络,元朝统治者将重心放在世家大族等大地主身上,对于地位较低的士绅阶层,则选择了视而不见。这使得元朝社会阶级出现巨大断裂,底层过大的自治权使得民众的揭竿而起成为可能。

自夏朝建立开始,虽然有“王权至于县政”的统治潜规则,但统治者对于民众人身控制的力度始终在加强,而元朝则出现了较大的倒退。

事实证明,正是相对宽松的治国政策,使得元朝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轻易被推翻,没有地主士绅阶层支持的元顺帝只能逃回蒙古高原继续放羊。

而推翻元朝的明朝奠基者朱元璋,在总结出元朝“以宽失国”的历史教训后,走向严刑律法治国的更大历史倒退之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