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秋日奏鸣曲》:妈妈的痛苦,女儿注定要分担
《秋日奏鸣曲》,听名字感觉是个轻快甜美的文艺片,其实这个电影谈论的是沉重的话题——原生家庭带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如果不能及早干预,会从姥姥到妈妈,从妈妈到女儿一代代往下传递。
电影开头,女儿伊娃在给妈妈夏洛特写信。她听说妈妈的伴侣莱昂纳多去世了。怕妈妈太过孤独伤心,邀请妈妈来自己家里小住几日。
伊娃出场给人的感觉,畏畏缩缩的,脸上的神情都写着“讨好”二字。她把自己写好的信,给自己的丈夫维克多看,跟丈夫之间的客气,显得二人关系生分,不像夫妻,读信的时候,又好像很怕丈夫说出不认同的理由。
信里的文字,让人感觉怪怪的,邀请妈妈来家里住,仿佛不是在邀请,而是在哀求:请你不要因为受惊而一口回绝我……我们会悉心照料你,事事依着你……
妈妈自己一个人开车,翻山越岭而来。妈妈的车穿行在秋日的湖光山色里,让人感觉画面真美。妈妈打开车门走出来,一个优雅干练的老太太。母女二人七年未见,重逢的画面十分亲昵,然而这温情只持续了一小会儿。
妈妈到女儿给她准备好的客房,开始絮絮叨叨说了很长时间的悲伤,那是关于她的伴侣莱昂纳多的。显然,她对跟女儿的重逢,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女儿听着母亲的絮叨,脸上的神情有点黯然无措。妈妈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开始照顾女儿的情绪,让女儿说说自己的生活。
女儿脸上开始有了笑容,说起自己跟丈夫的工作,自己弹钢琴并且举办夜间演奏会。妈妈没有及时给女儿赞扬,而是夸夸其谈说起自己的演奏会水准和盛况。女儿小时候也是这样被忽略的吧?跟妈妈说自己的成绩,期待听到夸奖和肯定的时候,她要么直接忽略,要么轻描淡写地说,还行吧。
电影进行到这里,我猜测,这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妈妈和一个懦弱手足无措的女儿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虎父无犬子没有在她们二人身上兑现?我猜,妈妈虽然优秀,但过于强势,总是站在大人的立场去挑女儿的瑕疵,造成孩子自卑和胆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做什么都没有信心,最终在妈妈的高压下,长成一个平庸无趣的女人。
当女儿伊娃告诉妈妈夏洛特,海伦娜在自己家,夏洛特的笑容慢慢收起来了,表情变得严肃,不自在。海伦娜是伊娃的妹妹,身患重病,说话都成问题,用尽全身力气,只是吐几个单词而已。夏洛特其实在逃避,但是她竭力掩饰自己不想见海伦娜的慌乱,不但去看了她,还表现得亲热,送给海伦娜自己的手表。
夏洛特回到自己房间的时候,真实情绪爆发出来。她也感觉自己有问题,海伦娜明明是自己的女儿,作为母亲,为什么不能抱着她抚慰她而是抗拒着靠近想要逃跑呢?
电影的高潮部分,母女二人深夜都无法入睡,两个人一起饮酒,互相吐槽。女儿把压抑了很多年的恨意和怒火都一股脑吐给母亲。在伊娃眼里,母亲根本不爱自己。一旦她生病闹腾,母亲就把她交给保姆。
母女相处的时间极少,母亲在家就喜欢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练琴,不喜欢被人打扰。至于母亲经常出去演出,甚至一两个月不在家,伊娃就只能跟爸爸一起过孤独压抑的生活。母亲曾经出轨,伊娃还要担负起安慰陪伴角色,去安慰爸爸,告诉爸爸妈妈是爱他的。
伊娃特意提到自己14岁那年,母亲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装扮她,剪掉她的长发,让她带牙套,擅自给她做衣服,纠正她的驼背让她做体操,跟她讨论她根本读不懂的书……真是一个噩梦!
原来夏洛特小时候居然也是一个受伤严重的孩子。夏洛特回忆说,小时候不记得父母碰触过自己,无论是抚摸还是体罚。夏洛特做了母亲之后,不喜欢跟孩子接触,甚至逃避跟孩子接触,她总是出发在外。
伊娃吐槽说出了成长中那么多年的委屈和伤心,夏洛特除了震惊,没有任何自我改变。她匆匆离开了伊娃的家,又找了一个男伴同行,坐在火车上,她嘴里念叨着羡慕万家灯火的温暖,可是她的身体却在逃避。可怜的伊娃还在对母亲心怀幻想,可是, 她的母亲是不会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