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中医——胁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西医的肝胆疾患、肋间神经痛、干性胸膜炎等,表现以胁痛为主症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胁痛治疗的诊断要点
临床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
由于病因病机不同,可有胀痛、刺痛、隐痛以及各种不同的兼证。
肝功能及B型超声波等检查,部分可发现肝胆之疾患。
胁痛治疗的辨证分析
胁痛致病因素有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其病变主要在肝胆。其病因病机,除气滞血瘀,直伤肝胆外,同时和脾胃、肾有关。在病证方面,有虚有实,而以实证为多见。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所养。此外,实证日久,化热伤阴,肝肾阴虚,亦可出现虚实并见。
本证临床辨证,当以气血为主。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呈游走无定;刺痛多属血瘀,而痛有定处;隐痛多属阴虚,其痛绵绵;湿热之胁痛,多以疼痛剧烈,且伴有口苦苔黄。治疗以通为主,实证多采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等法,虚证滋阴柔肝为治,可适当加入理气之品,以疏理肝气,提高疗效。
胁痛治疗的辨证论治
肝气郁结型
【证见】 胁胀痛,走窜不定,每因情志而增减,胸闷气短,嗳气频作,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
【方药】
1.主方柴胡疏肝散(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柴胡12克,枳壳、香附、川芎各10克,白芍15克,佛手12克,青皮6克,郁金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肝郁化火者,加牡丹皮10克、栀子12克。
2.中成药
(1)金佛止痛丸,每次1瓶,每日2—3次。
(2)舒肝丸,每次1粒,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橘叶饮(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橘叶、柴胡、延胡索、川楝子、白芍、鸡内金各15克,川芎10克,郁金30克。水煎服。
瘀血停着型
【证见】 胁肋刺前,痛有定处,胁下或见积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法】 祛瘀通络。
【方药】
1.主方失笑散(陈师文等《太平惠和剂局方》)合丹参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12克,丹参20克,乳香、没药各9克,延胡索12克,郁金、柴胡各10克,三棱9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2)三七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加味失笑散(刘国普验方)
处方:五灵脂、蒲黄、郁金、三棱、当归尾各10克,枳壳12克,鸡内金9克,金钱草、绵茵陈各15克。水煎服。
肝胆湿热型
【证见】 胁肋灼痛或绞痛,胸闷纳呆,口干口苦。恶呕,或发热,或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呆《兰室秘藏》)加减
处方:龙胆草、黄芩、柴胡各12克,栀子、木通各10克,车前子12克,绵茵陈20克,川楝子10克,广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砂石阻滞胆道者,可加金钱草30克、郁金12克。
2.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虎忍雪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虎杖、忍冬藤、六月雪、绵茵陈、生地黄各15克,半枝莲30克,白茅根、板蓝根各30克。水煎服。
肝阴不足型
【证见】 胁痛隐隐,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 养阴柔肝。
【方药】
1.主方一贯煎(魏之瑗《柳州医话》)加味
处方:生地黄、枸杞子、沙参、麦冬、白芍、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当归、川楝子、佛手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