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五道梁

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记忆中的五道梁

文/胡世海

离开五道梁已经有不少年头了,但每当我回想起在高原部队的日子,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它,因为那是我军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去的第一个地方。

五道梁,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一个小镇,一个地处生命禁区鲜为人知的地方,海拔4700多米,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高寒缺氧,四季皆冬,青藏线上最为艰苦的地区之一。

这里的风最大,一年四季刮大风:“风吹石头跑,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这里的路最远,深处可可西里无人区:“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这里的夜最寒,只有冷酷和寂寞相伴:“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这里就是离天最近的地方,这里就是我和我的战友们共同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我所在的单位是个机务站,保障着国防通信的畅通。1998年兰州—西宁—拉萨光缆通信开通之前,整个青藏线的国防通信还是架空明线。我去机务站工作时,刚好是通信方式和手段改朝换代的时候,地下光缆替代了架空明线,模拟通信转变为数字通信,我和站里的同志们日常工作就是通信维护管理,确保那里的通信线路畅通无阻。
那时候五道梁机务站的营房是由四座独栋、前后左右对称的平房组成,这种房子的建造结构非常独特,房子是悬空而建,仅靠一些地基支撑,房子与地面有近一尺的距离,目的在于防止地下冻土层因温度变化后发生地质改变,进而对整个房屋结构造成影响;同时,与地面相隔,也能起到提高和保持室温的作用。

五道梁的气候环境恶劣是出了名的,谁到了那里,它都会给你一个“下马威”。记得我刚到五道梁的那天,高原反应十分强烈,头昏脑涨、胸闷气喘,既吃不下饭,也喝不进水,整个人被头痛缺氧折磨得死去活来。不得已,我用背包绳将头部紧紧地缠住,并强迫自己吃了些耐高原、抗缺氧的药物,以此来减轻头痛的症状。可是,这些办法好像都无济于事,我只好强忍着疼痛,无奈地慢慢去适应那里的环境与气候。这这样,持续一周后,我的高原反应才有所缓解,整个人才渐渐地恢复了正常。

五道梁不仅自然环境极其艰苦,物质条件也十分匮乏。上世纪末,在这里你吃不到新鲜的菜,喝不到干净的水,睡不到一个香甜的觉。在当时,这里吃的是十天半月从格尔木送上来的脱水菜,喝的是从野外深沟里拉回的含有红虫的水,睡觉睡到半夜,常常会因干燥缺氧、天气寒冷而醒来。那个时候,这里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器材也少的可怜,仅有一台上级机关配发的电视和一套音响组合,官兵们的精神生活也近似空白。但这里的官兵从不叫苦埋怨,从不畏惧退缩,反而是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始终保持着高原军人本色。

五道梁的官兵是可爱的,也是可敬的,可敬的每当想起他们的名字你都会由衷地发出赞叹。士官张禄忠,湖南凤凰人,五道梁机务站内线班班长,一个在五道梁一待就是16年的老兵,他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五道梁,献给了青藏高原,直到转业离开部队的那一天,他的工作岗位都没有离开过五道梁。战士朱进波,河北唐山人,五道梁机务站炊事班班长,因工作需要,结过婚后连续几年没有休过假。有一年夏天,当爱人领着三岁大的孩子来到部队探亲时,他才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孩子。像这样,长年坚守驻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战风雪斗严寒,只为固守着心中的那份责任和担当。
岁月越艰苦,记忆越珍贵,在这里还有太多难以忘却的记忆。还记得和战友们顶风冒雪、徙步巡线的日子;还记得驱车野外、破冰取水的日子;还记得堆砌假山、美化营院的日子;还记得以帐为网、下河捕鱼,借以改善生活的日子;还记得漆黑寒夜、裹着大衣、发电供暖的日子……这些记忆犹如一幅幅裁剪了的画面,至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魂牵梦绕般挥之不去。
但五道梁的记忆是苦涩的,苦涩的让你有时候不愿意过多地去回想;五道梁的记忆也是痛楚的,痛楚的让你有时候不愿意轻易地去触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将这段经历藏匿于内心深处,深埋于冻土之下,不愿意向任何人提及,哪怕是身边的亲人和好友。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其实五道梁机务站只是青藏线上众多站点的一个缩影,这里所发生的一切也和“天路”上其他地方如出一辙。曾有人说,在青藏线躺着就是奉献。在我看来,这种奉献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是一种生命的透支,甚至是不惜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有朝一日,当你置身青藏线,亲眼目睹一张张乌黑发紫的嘴唇,一双双裂满口子、指甲凹陷的双手,一个个年纪轻轻就掉光头发的脑袋,你就会知道青藏线的自然环境有多么的恶劣、气候条件有多么的艰苦,你就会明白驻守高原部队的艰辛、苦难和伟大。

2020年7月17日写于青海西宁

————————————————

编辑: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老兵之家

微信号:qzxlbz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