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良心”的殖民者,德国人仅用了17年,就奠定了现代化的青岛

1896年,德国东亚舰队舰队来到了胶州湾。

自从它建立后,由于没有合适的军事基地,舰队后勤保障只能是今天在香港,过阵子到上海,再过段时间赴日本长崎,一直是太平洋流浪儿。

虽然,德国在西方列强瓜分太平洋群岛分羹一杯,获得了几内亚一部分,但是无奈几内亚还处于原始状态,交通和市场价值犹如鸡肋一般。

德国驻华大使说:“我们的舰队不能永远在这里像无家可归的孤儿一样航行”。

当时,德皇威廉二世都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远东建立基地。

经过数年的考察,最终德国人认定:“胶州湾是我们努力的唯一目标”,没有比这里更适合德国人发展了。

这里气候温暖宜人,地理条件优越,周边煤炭资源丰富,堪称完美的军事基地备选。

虽然德国人筹谋已久,但是购买胶州湾基地的要求被屡次拒绝。

在认识到了德国人的企图后,清政府在胶州湾附近设防驻兵,加强对东部沿海地区的防护。

登州镇总兵移驻青岛、主持防务,青岛由此开始建置。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孱弱的国势,让德国在中国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理由动手。

但1897年11月1日,山东发生了巨野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的事件。

德皇闻之,大喜过望,动手的机会终于来了。

教案发生后的第12天,数艘德国舰队现身胶州湾。

当时的清军立即派人前去盘查,德军官谎称“来此游历”。

清军信以为真,并发出邀请,准备在当晚设宴请德高级官,但是德国人没有答应。

此刻的德国人蠢蠢欲动,正在筹划占领方案。

次日,胶州湾大雾迷蒙。

大批德军突然登陆,分兵出击,迅速占领了前海沿的炮台,军舰炮口直指清军总兵大营,然后团团围住清军大营。

面对这一切,清军顿时惊魂失措,德国人很顺利地完成了胶州湾的占领。

生米煮成熟饭,最后无奈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

惩办了山东地方官;赔银20万两;胶澳之口南北两面租与德国99年,并允许德国在青岛建立铁路并拥有在铁路两旁30华里内开矿。

从此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当时日本《外交时报》所称:华政府于山东一举一动,皆受德人指使,似满洲之实权归俄人掌握。彼山东之实权,亦将归诸德人矣。

一个月后,德国设置胶澳巡抚。

半年后,德国开放胶澳为自由港。

1899年,德皇令将胶澳租地内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

当时香港已经成为远东最大的港口,并获利不菲。

作为刚刚统一20多年的德国,为了彰显德国的力量和气度,

占领之初,德皇威廉二世就决心要将德国远东的唯一基地高标准建立起来,让世人对德国的能力和实力刮目相看。

事实上,德国人也这么做了。

不得不说,在青岛近代城市历史发展中,德国人对青岛的城市建设是不可磨灭的。

完美的道路规划

1900年,经过三年精心筹划,德国人制定颁发了《青岛城市规划》。

德国人虽然死板,但是要在东方建设一个德意志的远东基地,这次并没有墨守陈规,而是别出心裁设计的方案。

既有德国的现代风格,严谨的设计态度,也结合顺应地形,做到了西方自由式与东方棋盘式相结合。

同时德国人巧妙利用市区的丘陵形态,建立了环绕市区内的山体路网,将建筑与植被穿插其中,既有便利性,也融合的自然风光。

此外,为了突出总督府、大港车站、火车站等中心,还将放射状道路与广场相互结合。

视野之内既能看到雄伟的德意志建筑物,也能起到分散拥挤人流的作用。

在大鲍岛、台西镇、台东镇华人居住区,德国人完全采取了中国传统的方格网形态。

整个青岛的路网形态,非常符合符合欧洲中世纪推崇的“同心圆+放射”路网形态,也不失中国传统风格。

大规模港口建设

按照德国人的规划,青岛要成为德国远东的中心,那么青岛必须定位为港、路一体的自由港区。

因此,港口建设就成为青岛崛起的重中之重。

为此,德国政府先后拨款850万马克用于胶澳港口建设。

历时7年,对大港码头进行建设,总投资约5000余万马克,换算一下,近千万两白银之巨。

当时青岛港口的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以船渠港、小港、大港为主体部分。

1898年4月,港口逐步依次建设,1901年小港工程竣工。

历时3年后,大港一号码头北岸以及5个泊位完成建设,并开始对外开放。

1906年大港二号码头、三号码头和中央栈桥区域依次竣工。

随着小港与大港部分码头依次建成。

1908年,德国人又完成了石油码头和四号码头的建设。

当大港建设基本完成,青岛已经成为了当时东亚大港乃至华北大港最大的港口之一,也设备最为先进的港口城市。

当时港口的建设,不仅贯通了周边城市,更带动了对外进口贸易的发展。

1906年,青岛港外贸进口额已超过烟台港。

1908年,进出口总额再次超过烟台港。

随着大港建设完工,每个港口进行逐次功能用途规划,并与铁路链接,带动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

对其小港的用途规划开始是用于军火与建筑物资的供给,后来供于民船的停靠。

在大小港之间的船渠,其作用是服务于大港的工作港,专供小汽船、浮船以及浚渫船的停靠。

随着大港、小港的依次建成,使其德占时期的青岛具有一定的西方文化与商业化,德国人实现了在青岛建设商业贸易中心的目的。

德国人历经八年时间建设这座码头,花费了大量的物资与财力。

德国人以严谨与精细的态度,设计了南欧港口的风格,对青岛城市建设的的确倾注大量心血。

大规模铁路建设

铁路是近代经济的命脉之一,如果没有铁路,根本无法快速进行物资运输。

为了进一步开发铁路周边的资源,德国人还集资1200万马克和5000万马克分别组建山东矿务公司和山东铁路公司。

因此,1898年德国再次投入巨资建设胶济铁路,而青岛作为其连接海洋的重点站。

德国人在1898年6月,开始对胶济铁路进行了勘探和设计。

1899年9月胶济铁路开始兴建,历经4年才通车。

“胶济铁路干线全长395.2公里,支线长45.7公里,建设所用费用约5290余万马克”。

青岛通往济南的胶济铁路建设完成后,德殖民完成了对山东的扩张,整个山东完全纳入德国人势力范围中。

当时在青岛的巨额投资,也引起了德国国内的不满。

反对党屡次在国会中质疑这种不计成本的投资究竟值不值得。德国在青岛的建设被削减了资金,典型代表就是青岛火车站。

最初青岛火车站设计是高大、宽敞、奢华的,但是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德国青岛当局不得不修改了设计图,将青岛火车站建成了乡村教堂风格。

此外,在修建铁路的同时还兴建四方机车厂,用于军事设备的供给。机场内工人共400多名、建筑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至今的青岛还保有四方机厂的建筑。

海陆的沟通成为青岛的独特象征,构成了青岛经济贸易、商业文化的中心地带。

青岛从这里开始向四周延伸,海陆可通向世界各地,铁路又把西方风格特色带入中国内陆。

1910年完成胶济铁路线后,德国人对市区的铁路线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

铁路线沿市区分别向北、向西发展,向北使台东镇与海泊桥相连,并向海泊桥北岸区发展;

向西发展与台西镇相连起来,至使青岛市区沿线铁路串联起来,进一步实现交通上的便捷。

铁路与港口的建设奠定了青岛近代化城市规划基础,青岛由此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近代化商业中心城市。

此外,德国人还建设青岛拥有最早实现的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这也是最为知名的。

排水系统主要有两种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是明渠。

暗渠主要集中分布在龙口路、安徽路、中山路、江苏路一带。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德国人共修了12个排水系统,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

排污系统分为分流式与混合式两种形式;粪便与生活污水从一个管道流出,处理后流入海;

由于雨水管杂质少,可直接抽水放流,所以雨水则从另一个管道流出,达到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

全新青岛

经过德国人精心的规划和建设,加之青岛特殊的城市背景与优质的生态环境,青岛迅速崛起了。

20世纪30年代开始,这里一直受到文化名人的青睐,大批文人墨客以及海洋类科学家身栖于此地。如老舍、康有为、闻一多、梁实秋、郭沫若等。

在100多年的发展史中,今天的青岛俨然从一个小渔村演变到了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虽然,德国人带着殖民掠夺的态度而来,但是从1897年胶州湾被德国占领以来,长达17年的统治,使青岛初步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风格,客观上塑造了这个北方港口城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