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年号冷知识
年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称号,只有皇帝才能有,也是帝王正统的标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治局势的变迁,年号不但是“奉正朔”臣服的标志,如朝鲜、琉球等藩属国采用中国皇帝年号,是臣服效忠的意思,而很多割据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反抗的开始,也是自立年号;同时也是皇帝治国理念的宣示,新皇帝登基后颁布的新年号往往也是本届政府任期内的政治计划或理想愿望。
受中华文明影响,东亚文化圈的日本一样也有年号
年号的由来与规则
一般认为年号的创始者是汉武帝刘彻。
相传有一年十月,武帝出去狩猎,抓到一只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兽,建言说应该用来记年,以示纪念。当年即立“元狩”年号,是为元狩元年(前122年)。《资治通鉴》记载:
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二元以长星曰光,今元以郊得一角兽曰狩云。
故元狩之前的年号应是追加的,如建元、元光等。六年后,又在山西发现一只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祥瑞,于是又改元为“元鼎”。
所以自汉武帝后,如果发现天降祥瑞、遇到重大事件或新皇帝登基等,都要立号改元。而一个皇帝一生少则一个年号(如明清皇帝),多则十多个年号,如汉武帝自己就有11个年号,并没有什么严格限制,而武则天称帝16年居然用了14个年号,感觉这老太太每年都在琢磨怎么改名。
但先皇如果去世了(推翻、开创的不算),新皇帝登基后一般不会当年就改元,要从第二年开始,为追思先帝,继位者仍然使用先皇当时的年号。但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其兄长赵匡胤的皇位后,没有等到第二年就急吼吼地更改年号为“太平兴国”,怪不得会有“烛影斧声”之说,难免让人怀疑其得位之蹊跷。
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字,如贞观、永乐、康熙等;也有三字、四字的,如南朝梁武帝萧衍用过“中大通”“中大同”,武则天用过“万岁登封”“万岁通天”。
年号的属性与稳定
年号先天就具有政治属性。在年号制度的初创时期,年号的设立与更改主要集中于出现祥瑞和重大事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号渐渐与政治方向密不可分,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态势和时局,以及皇帝治理国家的方向和计划。
如东汉光武帝刘秀年号“建武”,二任帝汉明帝刘庄年号“永平”,老爹打天下建立武功、定鼎天下,儿子坐江山守成稳定、永远太平。
然后还得拿武则天举例,这老太太年号的故事太多。武则天公元690年称帝,第一个年号是“天授”,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明确告诉天下,老娘能当皇帝是上天授予的。
明清前,皇帝年号换的比较频,能够长时间稳定使用的比较少。
明清前的主要王朝中,皇帝年号使用时间超过20年的有:汉光武帝刘秀“建武”32年、汉献帝刘协“建安”24年、蜀汉后主刘禅“延熙”20年、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21年、前秦世祖苻坚“建元”21年、刘宋文帝刘义隆“元嘉”30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23年、隋文帝杨坚“开皇”20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23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29年、唐德宗李适“贞元”21年、宋高宗赵构“绍兴”32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30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24年、金世宗完颜雍“大定”29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32年、元顺帝“至正”27年。
年号的重复和忌讳
年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宣政统、明正朔、申皇威、履王道、纪始元,是皇帝的象征,王朝的正统,所以年号很忌讳重复,不能用以前用过的,现在的皇帝取了曾经灭亡朝代的年号是很不吉利的事情,但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年号能有500多个,难以避免会有重复。
如建武、建平、建兴、甘露、太安、太初、太和、太宁、太平、永安、永康、永兴等年号,历史上均多次出现。
我们以“甘露”为例:汉宣帝刘询第6个年号是甘露,使用了4年;曹魏高贵乡公曹髦第2个年号是甘露,使用了5年;东吴末帝孙皓第2个年号是甘露,使用了2年;前秦世祖苻坚第2个年号是甘露,使用了6年。
宋太祖赵匡胤在议定改元的原则时便提出:勿用前代旧号。宰相赵普率领群臣按照要求议定了“乾德”的年号,被皇帝采纳了。翰林学士卢多逊欺负宰相赵普读书少,在赵匡胤面前故意说“乾德”年号从未有过,而赵普也随之附和“是是是”;结果,卢多逊突然说“此乃伪蜀时号也”。
伪蜀即前蜀,前蜀后主王衍曾使用“乾德”年号6年。赵匡胤命人查阅史册,果然如此,气的用笔墨涂在赵普脸上,吓的赵普都不敢洗脸,直到第二天赵匡胤才命其洗去。
一个亡国之君使用过的年号,被一个刚刚建立国家、准备万世一系传承下去的皇帝使用,当然是十分恶心忌讳的。赵匡胤马上改元为“开宝”,希望能够像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那么兴盛。
明朝年号也曾发生过这类忌讳的笑话。如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此年号前凉张重华也曾使用过,甚至宋朝方腊起义也曾用“永乐”为号。朱棣行伍之人,对年号历史自然不了解,而文臣们为他上此年号,没有避讳前代,可能也是对他夺位不正的一种嘲讽吧。
尾声
年号制度的创立与变迁,伴随着历朝历代的政治需要,突出了“宣政统、明正朔、申皇威、履王道、纪始元”的制度建设需要。
明亡之后,朝鲜还坚持使用“崇祯”的年号,甚至直到崇祯三百余年;而郑成功在台湾也依然沿用“永历”的年号。辛亥革命后,除了袁世凯短暂使用过“洪宪”的年号、溥仪在伪满洲国使用过“大同”“康德”的年号,年号在中华大地上彻底废除了。
年号作为中华帝制的产物,发挥了其特殊的历史作用,是我们当代人研究历史、发现历史、学习历史重要的媒介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