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大夫: 红色星火助燃人
在路桥区峰江街道蒋僧桥村村口,一座白墙黑瓦的二层老房子,就是戴大夫故居。这里是中共黄岩首届县委成立的旧址,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岩和路桥革命活动的指导中心,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重要活动据点之一。
戴大夫,原名戴普送,生于1887年,黄岩县蒋僧桥村(今属路桥峰江)人。
“戴大夫是行医的吗?”“为什么叫他大夫呢?”……犹记得,一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讲解员说到戴大夫的名字时,众人纷纷问道。
说起“戴大夫”这个名字,还真有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
戴普送出生于一户小地主家庭,祖上留传下30多亩田地和四户房子,在当时属于家境相当殷实的人家。谁知,在他年轻时,一场意外发生了。当时,家里突遭土匪抢劫,戴普送在逃跑时,不幸右腿被枪打伤,落下了残疾。
脚伤致使他走路一摇一摆,村民们看他走起路来像撑船的船老大,方言叫作“大夫”。便有人给起了个绰号“戴大夫”。叫着叫着,他的真名反倒生疏了。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林泗斋带着党的使命回到老家黄岩新桥田际(今属路桥区),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得知邻村的戴大夫为人热情豪爽,喜欢帮助穷人,又有斗争的意识,便想发展其入党。一番促膝谈心后,戴大夫意识到党的前途光明,也使他有更强大的力量去帮助劳苦百姓。于是,戴大夫在四十不惑之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9年秋,参与领导黄岩打“盐廒”武装暴动的戴元谱秘密在黄岩西乡葡萄坑村(靠近永嘉高山上)一带,组织了一支小型农民武装,开展反封建打土豪活动。次年3月,葡萄坑村农民武装与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取得联系,成立葡萄坑红军游击队。6月,浙南特委重新成立,次月,特委组织部长兼台州中心县委书记石瑞芳来到黄岩,在戴大夫家召开了黄岩县委会议,研究开展武装斗争事宜。此前,中共黄岩县委机关就设在戴大夫家,戴大夫为县委委员。
此次会议后,戴元谱、戴大夫受上级派遣,到西乡山区加强对游击队的领导。他们在原有武装组织的基础上,以10余名党员为骨干,吸收20余名群众积极分子参加,以葡萄坑为据点,建立起一支40多人的武装游击队。同时,根据相关工作方针,与附近土著武装结成同盟,军号四起,红旗高挂,此地红军名声大震。
尽管革命之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但戴大夫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从“二五”减租到武装斗争,从武装斗争到抗日救亡,他都奋勇当先。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戴大夫仍然坚持革命,血液里流淌着不变的红色基因。
不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戴大夫家都是地下党的联络点和接待站,党的重要会议曾多次在他家召开。从戴大夫家燃起的红色星火,持续不尽。
走进新时代,戴大夫故居先后被列为路桥区、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继续向一代代“党的儿女”传承红色基因,续写红色新篇章。记者 徐颖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