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中的文化密码
象棋中处处透着中国文化的影子,是中国文化的深层隐喻。
象棋中有儒家文化的基因。不断拼搏进取,是“兼济天下”的入世精神;讲究礼仪规则,是“克己复礼”的君子之风;明明大势已去,仍然要搏到最后的一兵一卒,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勇悲壮。
象棋分红黑两色,符合阴阳两极的物理,也是世界充满矛盾的体现,是两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两人执棋而走,是两个国家、两支军队、两个对手的较量。这种较量,以历史上项羽和刘邦的相争得以形象的概括和体现。所以,在棋盘的中间有一条分界线,一边写着“楚河”,一边写着“汉界”,这是一条深深的政治鸿沟。楚河汉界就是国与国的边界。两军厮杀,狼烟四起,天昏地暗,血流成河。一场战争之后,一将功成万骨枯。
象棋中有礼仪。下棋顺序遵守“红先黑后”的规则,要礼让长者执红先走。两军对垒,要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风亮节,不可让争斗伤了和气。下棋者初识,一般不用中宫炮。“中宫炮,不礼貌”,就好比用手直指对方头部和心脏,咄咄逼人,杀气腾腾,煞气太重。
象棋中的决斗非常公平,双方子力一样,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兵力部署暴露在阳光下,彼此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清清楚楚,都是阳谋,你来我往,明刀明枪。当然也有阴谋和陷阱。例如声东击西,以少胜多,弃子求胜,等等。如果你陷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绝境,只能怪你技不如人、智慧不够、谋略不深,看不明、摸不透,以致一败涂地。一个陷阱的深挖,一个计谋的运筹,都是深谋远虑的锦囊妙计。要想识破并战而胜之,就必须比对方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棋子的分布,就是一个国家从边境到国都的缩略图;子力的大小,则是社会等级的缩影。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在棋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将到卒,从近及远,从上到下,各就其位,井然有序,不可错乱。
“将、帅”是王,是力量的核心,稳坐中军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王天生是被人拱卫、受人保护的,周围有侍从(士)披甲执戈护卫,有左丞右相(相、象)辅佐,有军队在前方(车、马、炮、卒)冲锋陷阵。
“士、相”,随侍王的左右,是王的身边人,可以是智囊,老谋深算;也可以很窝囊,兵临城下时,左支右绌,必要时,也得以身许国。
“车”,横冲直撞,力大无穷,见人杀人,见鬼杀鬼。车是纵横天下、威名赫赫的将军,一生斩获无数,战功累累,无人可及。可是,车只是王最得力、最高级的“打工仔”,不能有任何僭越之处。一旦功高震主,则只能成为弃子——车的悲催,尽集于此。
马蹄“嘚嘚”,敲打着一部二十四史。马蹄到处,一切都被碾压成齑粉。“卧槽马”,可以让老王乖乖就擒;一旦成了炮的最佳搭档,一着“马后炮”就是最厉害的杀手锏,直接让对方“身死国灭”。但马的力量有限,虽日行千里,却只能规行矩步走“日字”,效率不高。一旦“撇脚”,更是寸步难行。
“炮”是最佳的远程打击力量,“中宫炮”威慑天下,虎视眈眈,直逼对方老王;“闷宫炮”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直接向老王痛下杀手,让对方扼腕长叹。炮,更多的时候是当炮灰,作车、马的先行官。
“兵、卒”,是最卑微的底层的劳动者。兵卒的力量非常微小,速度如蜗牛,只能冒着炮火匍匐前进。兵卒镇守边界,勇往直前,虽然常常被大将们毫不留情地碾压,但“卒子过河当小车”,力量不可小觑;尤其团结一致、走到一起时,是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拼到最后的一兵一卒时,兵卒可以直捣老巢,逼杀老王,建立不朽功勋。
“观棋不语真君子”。看棋的人要有修养,不要随便说话,以免扰乱弈棋者心神。更不能支招。支得好,胜者觉得胜之不武;败者口不服心更不服。支招的人两边都不讨好,招人嫌。一言不发才是真君子,信口开河的人,不是小人也离小人不远了。
“落子无悔大丈夫”。即使下了明显的“瞎眼棋”,一旦落子,就如打了钉一样钉在了棋盘上,绝不能反悔。人生也一样,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不容许打草稿,演砸了就是演砸了,失败了就是失败了,不怨天,不尤人,要怪只能怪自己。
要尽量避免出现“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这就像人生,关键的步子只有一步,走对了,顺风顺水;走错了,一步错,步步错,再无挽回的余地,只能滑向失败的深渊。
初识象棋,浅显明白,妇孺皆知;细品棋道,繁复巧妙,博大精深。一个棋盘,三十二颗棋子,演绎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
(文/叶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