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出海口从清朝就开始争取,为何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实现
今天,如果是沿海的省份,并且有着建立海港优越的基础,成为一个省经济腾飞的象征。但是海是固定的,省界又是大部分由历史上沿续下来的,因此对于不靠海地方来看仿佛是运气太差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没有出海口省区,经过几代人的共同争取终于成为了沿海的的区域,并且有了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前的港口。它就是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明清时的广西,是个内陆省份
我国南方因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岭”的阻隔,与内陆相隔开来,就形成了一个地理上相对隔绝、封闭的一块区域,被称为岭南。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岭南”在古代也被称为“广南”。因此在唐朝时候这一区域被设为岭南道,而到了北宋时的开宝四年(971年),平定这里后就设“广南路”,端拱元年(988年),分“广南路”为东、西两路,这也是今天广东、广西两个名字的来源。
南宋的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
当然两宋时期的广南东、西两路,以及后来元朝湖广行省、江西行省所包含今天广东、广西两地,其地域形状和明清相比还是差别比较大的。因此抛开这一段历史不谈,从奠定今天我国大部分省界基础的明朝说起。
明朝崇祯年间的廉州府
明朝崇祯年间的钦州
明朝嘉靖年间的钦州城图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设广西行省之初,其管辖范围包括元末的广西行省及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地,雷州半岛、海南岛、钦廉之地俱包括在内,因此可以这么说,在明朝最初设广西行省的时候,它还是沿海省份。但是就在当年六年,这些地方就改归为广东行省,广西行省就变成了内陆省。
清朝光绪年间的广东省地图
从明、清地图上看,广西距离大海的距离并不算远,而通过一段明显的、狭长的地理“走廊”联结着广东省,使之不算“飞地”的区域就是钦廉之地,在清末,它是由领有合浦、灵山两县的廉州府和领防城县的钦州直隶州两块地区组成,就这片辖县并不算多、面积也不算广的区域阻挡住广西成为沿海省份的脚步和道路。
钦廉之地仅有一个狭长通道与广东省相连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闰四月二十四日,两广总督岑春煊和广西巡抚林绍年上《奏移置省会以资治理》,请示把省会由地处偏僻的桂林迁移到南宁,但是南宁却接近广东、广西的省界,为此还请求把广东的钦廉之地划归广西管辖,以便形成较强的“势”,巩固边防。其实除了边防的因素之外,他们还考虑能够接收到钦廉的盐务厘金,当作海陆边防经费。但是这次请示因为反对之声强烈,再加上清廷因为财政花费太大未能实现。
1948年时的广西地图
到了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广西省会实现了搬迁到了南宁的目的。将钦廉地区改隶广西的呼声也一直没有停止,甚至提出要以广西的若干县交换。但因当时正值护国战争期间,还受到广东各界的坚决反对,仍未成功。民国九年(1920年),发起的将合浦、灵山、钦县、防城4县划入广西的请愿书仍因为反对力量太强,未能实现。后来随着粤桂战争爆发,钦廉之地改隶广西的提议也无暇再提。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10月,华南分局决定把广东省的钦廉地区交由广西省管理,把广西省的怀集县交由广东省管理。1952年1月起,钦廉地区正式划归广西,改为钦州专区。但是后来又因种种原因, 1955年7月1日起,1951年所进行的区划调整又回归原隶属关系。
1951年钦州地区委托广西代管
1958年钦廉之地仍属广东省
时间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今天的北部湾沿海地区及十万大山的战略位置愈显重要,有必要钦州地区重新划归广西,1964年7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在正式向中南分局提交报告,经中南分局同意并报周恩来总理,1965年6月26日,国务院正式将钦州地区划归广西,即将原广东省所属合浦、灵山、钦州、东兴、北海等县、市复划归广西,并与上思县合设钦州专区,同时将合浦析置为合浦、浦北两县。至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西终于有了出海口,由内陆省区变成了沿海省区。
1965年之后,钦廉地区归属广西壮族自治区
从广西争取出海口的历程来看,也是近100年内才有的起意,那么在这之前的明朝和清朝前期为何就不争取呢,其实这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系。明朝和清朝前期,广西之南的越南还是“天朝上国”的藩属国,来自它的边防压力不大。另外经济发展上,还是大陆型经济的发展方向,海洋型经济的观念还没有到达中国。而到了清朝末年及以后可就不一样了,先是南方的越南因为法国的入侵,对于中国领土的觊觎,不得不加强边防。最大的冲击则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带来的观念转变,有海就能富强,必须要有出海口,因此才有了成为沿海地区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