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道封锁线损兵2万余,湘江防线损兵过半,红军通道转兵绝处逢生

▲长征红军与群众惜别

1934年10月10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赣南闽系苏区的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出发不久,就在江西信丰、安远、南康、赣县一带遭遇了陈济棠粤军第1道封锁线的拦截。10月21日,中央红军仅用了5个小时就成功突破。11月1日-8日,中央红军成功突破了位于湘粤赣边界的汝城、仁化、乐昌间粤军和湘军的第2道封锁线。11月8日-15日,又突破了郴县至宜章间粤军和湘军的第3道封锁线。

此时,粤军统帅、担任南路“围剿”军总指挥的陈济棠已经在密谋反蒋,因此对拦截红军作战并不十分积极,其虽然配合湖南省主席何健构筑了第2、3道封锁线,但也告诫麾下军官不要硬拼、注意保存实力。尽管粤军有意避战,但红军长征前准备不足,没有经过充分的思想动员,加上长途行军、水土不服和新兵过多等原因,长征红军在前3道封锁线依然不可避免的遭到了一些损失。

▲红军长征途中

其中,突破第1道封锁线减员3700余人,突破第2道封锁线减员9700余人,突破第3道封锁线减员8600余人,共减员22000余人。11月28日,中央红军来到了桂东北、湘西南的湘江岸边,这里是蒋介石精心构筑的第4道封锁线,提前修筑了550余座碉堡,守军也基本都换成了湖南省主席何健亲自指挥的湘军部队,还刚刚从蒋介石手中获得大批弹药补给。

湘江之战正式打响后,国民党空军的飞机也开始在湘江两岸肆虐,加上湘军的密集火力拦阻,长征红军苦战至12月3日才突破封锁线,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代价,从苏区出发的86000余红军官兵锐减至30000余人。下一步,长征红军要继续向湘西前进,会合贺龙指挥的红二、六军团。12月8日,掌握红军指挥权的博古和“洋顾问”李德电令各军团“总的前进方向不得改变”。

▲湘江战役油画

应该说,此举正中蒋介石下怀,他已经在红军必然经过的芷江、靖县、城步、新宁一线调集了20万重兵,构筑了大量的碉堡工事,张开大网就等着长征红军前来。12月12日,长征红军在湖南怀化的通道境内召开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由于当时情况紧急,这次会议只开了1个半小时。但在这次会上,已经被剥夺权力的毛泽东同志挺身而出,坚决主张:避强就弱,向贵州转兵

当时,红军的位置靠近湖南、广西和贵州3省交界处,湖南方向除了湘军以外,还有中央军薛岳部10万精锐正从红军后方赶来;广西方向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一向以骁勇善战著称,省内还有数十万训练有素的地方民团,骨干都是从桂军退役的老兵,这两个方向的敌人都不是当时的红军能够对付的。

▲红军对黔军发动追击

与湘军、桂军相比,驻守贵州的黔军部队明显不堪一击。黔军部队仅有第25军这1个军,官兵还大多是一手拿步枪、一手拿烟枪的“双枪兵”,战力孱弱;此外,该军分裂为王家烈、蒋在珍、侯之担等多股势力,彼此攻伐多时,不可能凝聚合力抵挡红军。因此,毛泽东的提议立即得到参会的其他红军将领支持,会议最终决定:“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求机动,以便转入北上。”这就是“通道转兵”。

后来的战况证明了通道转兵的正确,12月14日长征红军轻松占领贵州省黎平县,获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休整之地,并从城内的仓库获得了充足的粮食补给,战斗力得到迅速恢复。

▲通道转兵

▲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