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史话》连载(3)
太监偷盗成风,建福宫着起大火
1923年夏,故宫中的建福宫着起了大火,百年宏伟建筑连同无数奇珍异宝付之一炬。已然逊位的溥仪,对这场大火的起因心知肚明,立刻拘押了几名太监进行审讯,但终因“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
大火后的废墟
当时宫中太监偷盗成风,人人都将宫里的“稀罕玩意”鼓捣出宫,变卖成现金,据为己有,以备急用。溥仪虽说已经逊位,但在宫里说话仍旧是圣旨,他以赠送二弟溥杰的名义,陆续把宫中的历代珍宝及画卷等偷运出紫禁城。包括宫藏珍罕古字画一千多卷、王羲之父子的草书真迹、宋版书数百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吴伟等人的《长江万里图》等等。据说,溥仪、溥杰兄弟二人“宫中盗宝”,实际上是为了秘密筹措出洋留学的经费。这些都被太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清明上河图一瞥
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那些宫中的太监们可不是省油的灯。既然皇上将宫中宝物如此“赠送”,那就怪不得太监们“监守自盗”了。据溥仪的堂兄溥佳回忆说,他曾亲眼看到宫中护军将手拎一把旧椅子的太监拦住盘问。太监解释说是拿出去修理,但护军一检查,发现座椅下面还有一层木板,里面藏有几件金器……当时京城的大小古玩铺,就时不时发现宫内的古物。就说地安门外大街,当年古玩店铺就出奇得多;还有烟袋斜街西口河沿边上,也曾是京城闻名的“鬼市”。只要您腿脚勤快点,准能淘换到廉价的宫中珍宝,这些珍宝十有八九都是从宫里“顺”出来的
溥仪
当然,为生活所迫而变卖家产的也大有人在。自“北京政变”废除清宫优抚政策之后,皇亲国戚断了俸禄,待熬到抗战期间,溥仪的七叔涛贝勒的生活就相当窘迫了,截长补短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收拾一包子,拿到烟袋斜街“小市”去变卖。据说一般来这里买卖的有两种人,一是买卖的物品来路不明;再有就是碍于身份,怕被别人看见没面子。所以只能起个大早,趁天不亮赶紧把东西出手。久而久之,便被人们称之为“鬼市”。
青年载涛
涛贝勒虽不是做买卖的主,但他手里的东西可假不了,都是趁着天亮之前,低价出售后赶紧回家,免得熟人看见丢了身份。再说了,家中老小还等米下锅呢!如此,很快就有“小贩”天天在此候着。而涛贝勒既不懂行情,又要顾及面子,再加上生活窘迫,常常是给钱就卖,绝对不会讨价还价。
溥仪与英文老师庄士敦(左)
溥仪对太监们宫中“盗宝”,心如明镜,却也无章可循。于是,他的英文教师庄士敦献策,把宫中珍宝拍照后造册登记,溥仪对此表示赞同。如此,溥仪经常令太监到各宫取古物来玩赏、拍照后登记在册。太监们见此不免有些心虚,有时溥仪要拍摄一些珍宝,太监们竟然取不出来。这些靠“眼力见儿”吃饭的太监们预感到这可不是好兆头,便想出用着大火来销毁罪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