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史话》连载(3)

太监偷盗成风,建福宫着起大火

1923年夏,故宫中的建福宫着起了大火,百年宏伟建筑连同无数奇珍异宝付之一炬。已然逊位的溥仪,对这场大火的起因心知肚明,立刻拘押了几名太监进行审讯,但终因“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

大火后的废墟

当时宫中太监偷盗成风,人人都将宫里的“稀罕玩意”鼓捣出宫,变卖成现金,据为己有,以备急用。溥仪虽说已经逊位,但在宫里说话仍旧是圣旨,他以赠送二弟溥杰的名义,陆续把宫中的历代珍宝及画卷等偷运出紫禁城。包括宫藏珍罕古字画一千多卷、王羲之父子的草书真迹、宋版书数百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吴伟等人的《长江万里图》等等。据说,溥仪、溥杰兄弟二人“宫中盗宝”,实际上是为了秘密筹措出洋留学的经费。这些都被太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清明上河图一瞥

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那些宫中的太监们可不是省油的灯。既然皇上将宫中宝物如此“赠送”,那就怪不得太监们“监守自盗”了。据溥仪的堂兄溥佳回忆说,他曾亲眼看到宫中护军将手拎一把旧椅子的太监拦住盘问。太监解释说是拿出去修理,但护军一检查,发现座椅下面还有一层木板,里面藏有几件金器……当时京城的大小古玩铺,就时不时发现宫内的古物。就说地安门外大街,当年古玩店铺就出奇得多;还有烟袋斜街西口河沿边上,也曾是京城闻名的“鬼市”。只要您腿脚勤快点,准能淘换到廉价的宫中珍宝,这些珍宝十有八九都是从宫里“顺”出来的

溥仪

当然,为生活所迫而变卖家产的也大有人在。自“北京政变”废除清宫优抚政策之后,皇亲国戚断了俸禄,待熬到抗战期间,溥仪的七叔涛贝勒的生活就相当窘迫了,截长补短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收拾一包子,拿到烟袋斜街“小市”去变卖。据说一般来这里买卖的有两种人,一是买卖的物品来路不明;再有就是碍于身份,怕被别人看见没面子。所以只能起个大早,趁天不亮赶紧把东西出手。久而久之,便被人们称之为“鬼市”。

青年载涛

涛贝勒虽不是做买卖的主,但他手里的东西可假不了,都是趁着天亮之前,低价出售后赶紧回家,免得熟人看见丢了身份。再说了,家中老小还等米下锅呢!如此,很快就有“小贩”天天在此候着。而涛贝勒既不懂行情,又要顾及面子,再加上生活窘迫,常常是给钱就卖,绝对不会讨价还价。

溥仪与英文老师庄士敦(左)

溥仪对太监们宫中“盗宝”,心如明镜,却也无章可循。于是,他的英文教师庄士敦献策,把宫中珍宝拍照后造册登记,溥仪对此表示赞同。如此,溥仪经常令太监到各宫取古物来玩赏、拍照后登记在册。太监们见此不免有些心虚,有时溥仪要拍摄一些珍宝,太监们竟然取不出来。这些靠“眼力见儿”吃饭的太监们预感到这可不是好兆头,便想出用着大火来销毁罪证。(待续

(0)

相关推荐

  • 故宫建福宫花园(未开放区)

    故宫建福宫花园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其东为重华宫,南为建福宫,西面和北面是高高的宫墙.乾隆少年时代就是以皇太子的身份在这里度过的,在他继皇位后,将这里改建为建福宫花园,作为他休息.游乐之所. ...

  • 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时带走40箱翡翠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这其中有一个人你不得不提,就是--溥仪. 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是光绪的侄子,两岁奉旨入宫成为皇帝.溥仪的一生十分曲折,经历了中国近代几乎 ...

  • 溥仪出狱后,遇到伺候的太监,太监是如何称呼他的?

    溥仪出狱后,遇到伺候的太监,太监是如何称呼他的?

  • 溥仪出狱后,去看望尚在世的太监,太监是如何称呼他的?

    溥仪出狱后,去看望尚在世的太监,太监是如何称呼他的?

  • 《地安门史话》连载(8)

    太医怎样给宫中的女眷们看病? 光绪被慈禧软禁之后,总觉得自己病身沉重,痛感是吃药太多导致,于是,光绪专门对御医们说,你们看我的病能治就开方子,千万不能以药试病.但太医们谁敢不开方,居心何在啊?甚至在光 ...

  • 《地安门史话》连载(9)

    恭俭胡同古庙多,三宝太监在此办公 恭俭胡同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景山后街,距离紫禁城只是一步之遥.所以,在明清时将内官监署设置在此.也是考虑到实际距离,虽不像太医院那样人命关天,但皇家工程同样也是人命 ...

  • 《地安门史话》连载(10)

    京城第一大茶馆--天汇轩 当年,在地安门内都是围绕着皇家服务的衙门,但出了地安门则为人间俗世了.由于守着皇城住得多为在衙门里做事的官吏,所以在吃喝玩乐上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俗话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 ...

  • 《地安门史话》连载(15)

    据翁立所著<北京胡同>中写道:"地安门共五大间,地基只有数尺,门北与马路平,门南稍向下斜坡.中间的三大间,是大门洞,东西各一大间,是守门人员和更夫住的地方.红墙黄瓦,门上的大横梁 ...

  • 《地安门史话》连载(16)

    用画笔记录地安门的人 在地安门周边,有这样一些人对地安门情深意切.早起出门他们与晨光中的地安门擦肩而过,晚上下班与暮色中地安门如影相随.久而久之,地安门就好比是心中的上帝,看见它心里就感觉那么踏实和安 ...

  • 《地安门史话》连载(17)

    张先得(中)捐赠画作 还有位名为张先得的年轻人,当时是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的学生,站在北新桥的欢迎队伍中,衣服后背上用粉笔写着"解放了",又唱又蹦地表达对北京古城的热爱.偶 ...

  • 《地安门史话》连载(25)

    张之洞故居成机关大院 走进地安门外大街白米斜街,一座与众不同的大院子映入眼帘.广亮大门对面是一扇保存完好的大影壁,上马石.八字门墙等,昭示着昔日院子主人的身份:这就是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的故居 ...

  • 《地安门史话》连载(33)

    冯友兰:从清华园到白米斜街 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深入人心,大多粗通文化的中国人,都是通过阅读这部著作而开启智慧的人生.冯先生早在1924年就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 ...

  • 《地安门史话》连载(38)

    消失了的委托商行 在那个特殊年代中,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中,一些人举家回到农村老家.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衣物,大多都送到委托商行变卖,一是为了轻装上阵,再有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