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唤回了国产青春片里消失的少女心
“谁不是小公主,谁没有少女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国产青春片”成了洪水猛兽的代名词,导演对“撕逼”和“作死”的桥段乐此不疲,全然不顾观众感受,各种滤镜搭配装嫩的冰箱冻肉,做成一顿过了保质期的大餐,美其名曰“青春盛宴”……
抱歉,小十君胃不好,不会赴宴。
基于对它们的生理厌恶,偶尔有一两部正常的探出头来,要么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要么趁着这股逆流,为自己营造口碑。
6月9日上映的《我心雀跃》就是这样一部各方面正常的片子,它的好评大多来自于人们对另一类国产电影的愤怒,对“青春”二字遭到践踏的痛心疾首,对少女心与生俱来的保护。
小十君曾经把《我心雀跃》放入了小黑屋里,仅电影品质而言,评价依然有所保留,但就目前烂俗的国产青春电影生态而言,《我心雀跃》这样的片子确有它久违的意义。
它像是炎炎夏日里,路边的冰糕,咬上一口,可以降暑解忧,闭上眼睛,潜入纯净的回忆中去。
说它是一股清流也未尝不可,毕竟在今年这个黑暗沉闷的六月,难得有一场降雨,能冲刷掉木乃伊身上的陈年灰烬。
影片讲述了一个高中少女爱上美术老师的故事,一场无疾而终的暗恋。
这类情节已经屡见不鲜了。
可贵的是,电影里饰演学生的演员也都是新人,没多少演出经验,十六七岁,正儿八经的高中生,他们的生活和电影共享一个呼吸系统,在那个年纪,一样青涩、矛盾、反叛、乖巧,束手束脚而又胆大包天。
▲《我心雀跃》中的学生们
相比之下,扮演生物老师和美术老师的专业演员,都差了一股劲儿。
▲美术老师(宋宁 饰演)和生物老师(周楚楚 饰演),他们都是年轻人爱慕的对象
其中,女主角孙伊涵更是大受王家卫赞赏,在去年的西宁FIRST青年影展上(王家卫担任主席),拿下了“最佳演员奖”。
▲孙伊涵(饰演电影中的女主角刘唯唯)
评语也恰如其分:
“当回忆总是被想象介入,一个青春动荡中少女的心境,表现出一种久违的舒畅,一颦一笑间带着年轻丰富的层次,迎合着光线中无尽的暧昧。”
感谢摄影师,他捕捉到了空气中淡淡的荷尔蒙香味,只流淌在最私密的角落,即女生的卧室房间。
那种细节和小心思,一旦走出门,进入校园,又变得克制。她们是青春最纯净的部分,不敢放肆却又跃跃欲试。
所以,少女会偷看美术老师的画架,偷拿他用过的勺子,却永远不会向老师大声表白、示爱。
宣传词中的“报告老师,我喜欢你”,完全是少女埋藏在心底里的一个声音。
少女是害羞的,所以即使闺蜜层层逼问,她也不敢说自己喜欢的人是老师。
老师帮她画像,她不知所措,颔首低眉,心中小鹿乱撞,坐在凳子上,不敢多动一步,生怕打扰了画画的老师,任由阳光从窗户透进来,照红了耳朵,美好、细腻、透明、干净。
少女是勇敢的,她和老师说话的时候,总是故意装作一副成熟的样子,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好让这样的关系,看起来对等一些。
▲画室里的老师和少女
她最大的勇气就是呆坐在画室里,让情绪升到顶点,趁月色美好的时候,走出校门,在吃饭的路上偷偷牵一下老师的手。
▲画完画后,一起走出校园
但老师立刻放开手,转身回到了学校。
少女得不到回应,只能远远看着喜欢的人。
但她没有放弃,她甚至偷抄了一份美术课程表,专门在课间的时候,从楼梯上走下来,故意打扮成熟,穿着显眼的红裙子,假装和老师“偶遇”。
直到一次触目惊心的“裸体画贴满教室外墙”事件,来自某个男学生的报复。
因为这件事,她以为老师被辞退了,就跑到校长室里,说这些是她自己的,和老师无关,画的都是她。
事实上,是老师自己要走的。男学生的报复迟了一步,而她最后的勇敢,也被校长一语拆穿:这些画不过是美术老师在大学时期的练习作品,画的都是美术老师的妻子。
▲模仿生物老师打扮,以为能成熟一点的课代表刘唯唯(孙伊涵)
那是一个她所不了解的成人世界,她想方设法投身其中,还是受到了拒绝。
影片也因为老师的离开而走向结束。但没有想象中那么残酷,结尾还是留了点余温。
温柔、克制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
它也有一些不足。
《我心雀跃》(刘紫薇 导演)应该和《八月》(张大磊 导演)、《黑处有什么》(王一淳 导演)同属一个序列:
他们都是导演的处女作,都饱含自传色彩,都夹带了导演最大程度上的私心——用第一部电影缅怀自己逝去的青春岁月。
▲三个导演的处女作都和青春有关
孙伊涵饰演的女主角刘唯唯,是导演刘紫薇的个人投影。
宋宁饰演的美术老师邹野,也是导演高中时暗恋过的对象。
但问题在于,专属你的个人记忆,有没有让观众进电影院的必要?
如果有,要怎么拍才好?
《我心雀跃》虽然也获了奖,但它整体仍旧欠缺年代质感,线索单一,叙事散漫,像一则短暂的抒情小品。
人物场景又过于集中,服装造型也有些草率,所有的景象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摄影棚,看似五彩斑斓,实则环境真空,有单集电视剧之嫌。
也容易诱人误判:这是一个打着青春旗号卖钱,不值一提的国产片。
更何况,一个连接老师和学生的重要道具——磁带,也没有发挥太多功能,完全可以被替代。
▲因为贩卖磁带,和美术老师搭上线的男生
大概导演也深知这一点,电影开头尽管是在北京,皇城根脚下,但镜头一直对准了路面,对准了骑自行车的同学,生怕涉及到其他的东西,生怕暴露了影片之于时代的胆怯。
所以不免流于表层,就少女而少女心,限制了表达上的更多可能性。
▲“报告老师,我喜欢你”这句话,电影自始至终没有喊出来
这也造成了《我心雀跃》同《八月》《黑处有什么》还有一定距离。
出发点是少女,止于少女心。
不管怎么说,它只是一个少女短短一两个月的日记,也不能强求它承载更多的东西。相比以前的国产青春片只有少女的扮相,《我心雀跃》这回更进了一步。
在这份单纯的日记里记录的,除了一个克制的身体,以及偶尔释放的情绪,还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
仿佛少女体内一条再正常不过的溪流,途中,总会波澜乍起,旋即又陷入平淡无奇。
少女的冲动受到了保护。
电影中反复出现一个意象,是动物园里的一只大鸨,它和故事没什么关系,仅作为一种象征出现在画面里。
▲《我心雀跃》中的大鸨
但却是一个异常讽刺的隐喻:
按导演的说法,三四月份是大鸨的发情期,她想拍出这个阶段的大鸨,绽开羽毛,兴奋跳舞的样子;导演也许没有注意到,实际上,它的舞蹈受到了栅栏的严格保护,它的生活也交由别人来管理。
这让小十君怀念起了另一部电影《孔雀》。
《孔雀》结尾处,一家人穿过动物园,他们分别驻足在孔雀的笼子前,想看孔雀开屏,但没有看到。等他们离开后,孔雀才静静打开身上的羽毛。
而那一家人,早已满身疮痍。
▲《孔雀》中的孔雀
相比《孔雀》的成熟,《我心雀跃》还是稍显稚嫩,电影里的年轻人是幸运的,他们的成长得到了保护。
这是属于成年人的善意,但对电影毕竟是一种损伤,两代人之间的关系透着隔阂,像站在玻璃罩外观察培养皿,它利用了年轻演员的灵性。
所以,《我心雀跃》雀跃的终归只是一朵心花。
▲“秘密”也将随夏天过去
记得这部电影的艺术顾问田壮壮曾说:
“少女心这东西太懵懂、太朦胧,暗恋一个人就像睡觉一样美,有时候睡不着,有时候睡不醒。”
少女心和暗恋的最美妙之处正是“求不得”。
就像古代禅师说的:“吃时不肯吃,百般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电影《我心雀跃》落脚点恰好就在这颗“心”上,它的画面和构想都来自导演曾经怦然心动的夏日之梦。
导演是幸运的,一群有天赋的孩子帮助她拾起了这颗少女心。
对少女心的保护并不可怕,它不妨碍电影诚意的表达,真正可怕是沦为《新木乃伊》,只有少女,没有心。
穿越千年的“埃及公主”固然美艳,但也只是一具妄图统治世界的性感躯壳罢了,就像被市场迷了眼睛,急于建造自己“黑暗宇宙”的环球影业。
▲《新木乃伊》中复活的公主
而少女从不奢求什么,占有什么,毁灭什么,她只会在梦中辗转反侧,用不小心打碎的玻璃瓶做成好看的同学录封面。
▲《我心雀跃》中拼贴好的玻璃碎片
无论经历,还是错过,太阳都会照常升起。仿佛《我心雀跃》中,那颗没有痛哭流涕,没有歇斯底里,只留下三两怅惘余绪,用来保持尊严的少女之心。
我们终将会在这场患得患失的睡梦中一觉醒来,发现玻璃罩子打开,这个世界不好不坏,又开始向我们涌来。
互动话题
你高中有暗恋过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