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后不出汗、汗多、臭汗虚汗粘汗,分别代表什么?怎样健康出汗?

主动出汗,才能有益健康

民间有“伏天汗不流,病来急白头”的说法,夏季出汗有助于排出体内陈年的湿、寒、热、毒、瘀,十分有益健康。

出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出汗,就是通过热环境出汗,如汗蒸;一种是主动出汗,就是运动出汗。

中医认为“动汗为贵”,主动出汗才是出汗的正确打开方式,而被动出汗是完全依靠高温强行将身体的体液蒸腾出来,反而会耗损人体的精、津、液和元气

现代医学也认同“动汗为贵”的观点,认为被动出汗只是浅表层出汗,主动出汗才是深表层出汗,才能帮助人体排出毒素。

现代人活得就像反季节蔬菜,一到夏天,吹冷气,吃冷饮,导致寒湿闭塞体内,加上缺乏运动,所以更需主动出汗。

艾灸出汗=主动出汗

为什么说艾灸出汗等于主动出汗呢?

这是由艾灸的火力和药性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艾火具有超强的穿透力,其热力会使熏烤部位的毛细血管迅速扩张,火力和药性会迅速从穴位传导进经络,透达脏腑,传经透骨。

等艾灸到一定时间后,灸量充足,脏腑元气增强,隐藏在其深处的病邪(如浊水、浊气、浊物),就会被强大的正气赶出体外,进而通过经络、血管、关节、毛孔,以汗液、放屁、打嗝等形式不断排出。这就是灸友们艾灸时大汗淋漓的表现。

所以说,艾灸使人体大量出汗,排出的是脏腑、血液和细胞里的浊水,是深表层出汗,与汗蒸发热出汗完全不同!

很多寒湿体质以及患有慢性病的灸友都发现,艾灸出汗后,人会非常舒服,一身轻松,其实就是因为它排出了人体的毒素和寒湿等,减轻了身体的负担。

入伏后,很多灸友都开始做三伏灸了,还给老师发来了很多反馈,比如:

为什么我怎么灸都不出汗;

为什么我一灸就大汗淋漓,人也特别乏累;

为什么我灸出的汗和别人不同;

……

这些不同的反馈其实分别反映了身体不同的状况。该如何解决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灸后常见5种汗

通过梳理灸友们的反馈,我们发现,很多灸友平日出汗并不多,但艾灸之后,最易出这5种汗:

1、臭汗——责之肝脾

有人艾灸过后,一身臭汗,这其实是在排出肝脾的湿热。

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就会产生内热,同时“肝木克脾土”,脾胃之气失于健运,就会产生湿热,困阻中焦。

艾灸过后,肝脾湿热得以从肌表排出,由于这种汗是湿热之邪蕴蒸日久而成,所以味道臭秽

建议: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可以疏通肝经脾经,如果偏于肝经湿热,艾灸期门、曲泉、阳陵泉、阴陵泉、太冲;如果偏于脾经湿热(手脚心特别爱出汗,因为脾主四肢),艾灸脾俞、足三里、阴陵泉、解溪。

2、虚汗——责之肺

有人艾灸过后,虚寒淋漓,这主要是肺气虚所致。

肺主皮毛,司腠理之开阖,同时,肺主卫气的宣发和运行。肺气充足,卫气循行于体表,则腠理严实,汗孔开阖有度,就不会动不动虚寒淋漓;反之,肺气衰弱,肺卫不固,就特别容易出虚汗。

建议:宣肺固表,艾灸大椎、风门、肺俞、膏肓、太渊等穴。

3、冷汗——责之肾

有人艾灸过后,用手一摸,发现出的汗是冷的。

这与肾阳虚有关,由于肾阳不能温煦,所以身体是寒的,而艾灸过后,寒邪随汗液排出,所以汗是冷的。

建议:温补肾阳,艾灸命门、肾俞、神阙、关元、涌泉,或者直接灸督脉。

4、清汗——责之气血

有人艾灸过后,出的汗很清澈,跟水一样,不粘手,这说明气血比较虚弱,气不摄津,所以出的汗其实多为人体津液。

解决办法:补气养血、培元固本,艾灸膈俞、气海、关元、血海、足三里。

5、粘汗、黄汗——责之湿热

有人艾灸过后,出的汗特别粘,而且汗液发黄,同时伴有口苦、舌苔黄腻、小便色黄等症状(与第1条臭汗有雷同之处),这说明体内湿热较重。

解决办法:清利湿热,艾灸脾俞、中脘、丰隆、阴陵泉。同时搭配艾叶煮水泡脚,加速湿气的排出。

有人因为出汗臭呀粘呀,就觉得艾灸不好,其实恰恰相反,这说明体内的湿热等阴邪正被排出,等到灸量到位了,阴邪都排空了,汗就会渐渐正常。

为什么怎么灸都不出汗呢?

也有灸友发问:为何她怎么灸就是不出汗呢?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

“阳”,指体内的阳气;“阴”,指体内的阴液。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就是说:汗液是津液在阳气的蒸腾气化下,从汗孔排出的液体。

换言之,汗是津液所化生,且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

灸后不出汗的情况,多见于两类人群,一类是刚接触艾灸的灸友,另一类是艾灸时间较长的灸友。

1、刚接触艾灸的灸友

在最初艾灸的10-30天内,这部分人往往不怎么出汗,说明他们经络瘀堵较为严重,体内正气不足以驱逐邪气,所以病邪暂时无法通过汗液排出体外。

尤其那些阳虚之人,阳气匮乏,还怎么“阳加于阴”呢?只有等体内阳气足了,正气恢复了,排汗功能恢复正常了,外邪才能慢慢通过汗液排出。

也就是说,此时不可停灸,否则前功尽弃!可以多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以培补正气,增强人体排出外邪的能力。

2、艾灸时间较长的灸友

对于他们来说,由于常年艾灸,体内阴阳相对平衡,已经没有毒素、浊水、多余的津液需要排出,因此艾灸就很少见到出汗的情况。

艾灸出汗虽好,不可过量

一位大姐接触艾灸不久,觉得这玩意儿好呀,非常沉迷于此,但是问题来了:出汗太多了,甚至可以用“汗如雨下”来形容,而且人特别乏累。

一般来说,出汗多时,只要人不感觉疲乏,那就没有问题,只要多饮用温开水,及时补充体液就行。但像这位大姐这样汗如雨下,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在中医眼中: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就是说,汗为心之液,而心主血,所以汗血同源。出汗过多,不仅会耗气,还会伤及津液而损及心血。

那么,为什么会大汗淋漓呢?原因有四:

1、操作不当,比如,灸量过大、时间过长、只灸上身不灸腿。

灸量方面,一般灸至皮肤潮红且伴有水气,摸起来感觉非常湿润,就说明艾灸的量够了。

只灸上身不灸腿,建议搭配三阴交、太溪、复溜等滋阴穴位以补充津液。

尤其阴虚和上热下寒的人群要特别注意这两点。

2、身体虚弱,主要是气虚。

气虚主要是肺气虚和肾气虚:肺开窍于皮毛,肺气虚弱,约束不力,汗就会动辄跑出来,建议重灸肺经原穴太渊;肾气虚,就会手足不温,大量出冷汗,建议重灸肾经原穴太溪。

3、脾虚或阴虚——白天多汗多脾虚,晚上多汗多阴虚。

脾主运化水湿,其中包括汗液,所以脾虚的人爱出汗,尤其白天出汗多、易疲劳,就是脾虚所致。

夜里睡觉时出汗多数是阴虚,这种人往往偏瘦,还总是五心烦热,需要艾灸三阴交、太溪、复溜等滋阴穴位,严重者可以搭配服用六味地黄丸。

4、体内阴寒浊气过多。

阴寒浊气大、瘀阻不通重的人,需要借助汗液将这些毒素和垃圾都排出体外,灸后自然出汗就多,等阴寒悉数排出,人体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也就没有那么多汗出了。

夏季出汗是上天赋予的最天然保健方式,该出汗不出汗,医药费千千万。而艾灸是运动不够的现代人排毒、泻热、祛寒、逐湿的最佳方法,建议伙伴们多多艾灸,让自己多出动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