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最形象的符号——辘轳井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家乡故居永远是最值得怀念的。那么,最能代表家乡的东西是什么?有的说是石磨,有的说是石碾,我则说是水井,是辘轳井。古人或称家乡叫“乡井”,远离故土,浪迹天涯叫“背乡离井”,这足以说明水井是最能代表家乡故居的符号。
也应该看到,有些临近溪流居住的人,有些住在山高水缺的地方的人,他们或者用不着水井,或者打不成水井,他们不用水井;除此之外,大多数地方都离不开井。
水井有多种多样,就河洛地区而言,有辘轳井,有双辘轳井,有搭绳井,也有水车井。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最典型的吃水井——辘轳井。
过去(上世纪60、70年代都包括在内),河洛地区的绝大多数村镇,辘轳井极其普遍。以笔者家乡苗湾胡家寨为例,寨上大约有20多户,200来口人,寨上就有10口井,其中建在街道上的有5孔,建在家中的5孔。笔者家中就有一眼水井,隔壁家中也有一眼;我家虽有水井,但做饭饮用水都到街上打水挑回来用;洗衣服浇树浇花,从家中的水井里打水。据说,水井是用水越多,水质越好,吃水人太少,井水在井中形同死水一潭,水质不新鲜。邻居那家的水井就在伙房里,他们人口大,吃水用水不出家门。
那时候有句古话:“百家磨,千家碾,万家井!”磨绝大多数建在家内,属于一家所有。其他人家需要磨面,可以通过“问磨”来约定,故曰:“百家磨”;石碾则绝大多数建在街头巷尾,使用碾的人家更多;而水井的使用更加不受限制,南来北往的来到村上,要打水,要饮水,绝对不受限制,所以叫“万家井”。
辘轳井的建造工序,以后将专章介绍,这里只介绍井口以上的设施——辘轳及辘轳架子。
辘轳及辘轳架子是辘轳井上的基本设施。对于某一个水井来说,辘轳的安装并非千篇一律。但是,最常见的,或者最有代表性的是如图的安装。
(1)辘轳。上世纪60、70年代,有一部分使用生铁铸造的辘轳,而最传统最古味盎然的则是木辘轳。这种辘轳用一段直径6、7寸,长约1. 2至1.5尺的杂木,做成一个圆柱体,中心挖一个圆洞,以备插入辘轳轴。辘轳上边一般要安装铁件,最大的铁件是辘轳把;其次是辘轳穿,安在辘轳两头的轴孔上,起轴承作用;再者是铁箍,安装在辘轳两头,增加木辘轳的坚固程度。
(2)辘轳轴。古代的辘轳轴都用硬杂木来做,最常见的是枣木,用铁轮车上退役的木车轴充当为最常见。辘轳轴的端头,要安装一个辘轳辖,用来挡住辘轳不至于脱落。辘轳轴跟辘轳穿接触处,要下生铁键,这一方面能减轻辘轳穿对辘轳轴的磨损,也和减小摩擦力,使拐水的劳动强度尽量减轻。
(3)辘轳桩。辘轳桩有两个,前边的起抬住辘轳且不让辘轳轴左右摆动的作用,一般肯用三条腿儿木架(见图)充当。后边的辘轳桩最常见的是在地上栽一块石条,上头凿个长方形的眼,让辘轳轴的后端插进去,其作用是管住辘轳轴的尾部,不使其摆动。
(4)辘轳轴缒石,作用是压住辘轳轴。常用一块石头,中间凿个孔,穿到辘轳轴上。
(5)辘轳绳。辘轳绳用刹绳来做,刹绳有皮绳、苎麻绳以及苘麻绳之不同。皮绳抗拉强度最大,苎麻绳稍次,苘麻绳最次。辘轳绳的长度依水井深度而定,我们胡家寨上的水井通常需要5、6丈长的辘轳绳。
(6)不管是皮绳还是麻绳,耐水性都较差。因此,在辘轳绳的下端,还要接一段铁索环儿。之所以要续一段铁链子,还为了水桶下到井下,会漂浮在水面,而不倾倒,这就无法讲井水灌到水桶里;续上一段铁链子,水井一挨住水面就会向一边倾倒。
挂桶法。辘轳井上都不带水桶。水桶都是临时挂在辘轳绳端头的铁钩上的,其挂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有搦钩儿、梅葫芦儿等挂法。
搦钩儿的铁钩上有弹簧,用手搦一下,铁钩上的活扣儿打开,把桶攀儿(铁的)钩到钩上,再把活扣儿扣上,松开手,水桶就挂好了(如图)。搦钩儿操作较简单,但容易脱钩。
梅葫芦儿挂法最保险,最经典,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巧思。它是以“连环套儿”的方法,只用拿手拉住“梅葫芦儿”铁环儿,这样一拉,那样一穿,三下五除二,水桶就被牢固地拴在铁锁环儿上,摘下水桶的手法则与此相反。
打水工具——水桶。水桶用耐水性较强的木料(柳木、楸木等)来做,铁件有3个桶箍,一个桶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