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胜景】秀美王家村导游词
秀美王家村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风景秀丽的白露山下的王家村观光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我很高兴,望各能在白露山下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一片碧水浸润的土地。因山而秀美、因水而灵动、因文化而厚重。甘溪滋养着这片沃土,以其独特优势培育了她细腻温婉、智慧包容的人文性格,孕育了灿烂的“养生文化”,诞生了“御医世家”,成为“白露胜景、生态王家”,民宿的乐园。今天,美丽乡村建设如一缕春风,让这片古老的大地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王家村位于风景优美的白露山山脚下,王家村位于黄店镇政府驻地北面1500米。村民委员会驻王家得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1.58平方公里。辖王家(包括杨村)、白露山脚、周家墈头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近290户,1000多人口。以种棉花、枇杷、杭白菊及中药材为主。
白露山,古有“第一山”之称,是道教名山。据《光绪兰溪县志》载:“白露山,兰溪县西北一十五里,高五十余丈,周围二十余里。又名玉带山,其半山腰银白玉带环抱,故名”。白露山亦名玉带山、玉泉山、白露峰,地处黄店镇、女埠街道交界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白露山地势高峻,风景秀丽,峰间平坦,岩石奇特,林木茂盛,气象万千,素以“水兼群籁静,云抱数峰回”的优美景色誉满浙中,原有大小景点17处,是金华及兰溪市内历史悠久、寺庙规模宏伟、人文景观丰富的省级旅游胜地。1981年《中国名胜词典》以白露山景色清幽、古刹久远而入录。1988年3月,兰溪市人民政府将白露山慧教禅寺批准为重点宗教保护寺庙。1994年3月,经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金华市级风景旅游区。2006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旅游名胜区。
王家村名人辈出。宋元时期的理学家杨舆立、元代御医王开、王之英就是王家村人。
王家村的重要古建筑有王家自然村忠孝堂与白露山脚自然村忠协堂。
特色文化有:王家自然村、白露山脚自然村的迎銮驾、猪羊会与月半节。
甘溪
各位游客,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河水十分清澈的河流,这条河流是兰溪市第二大支流,长22.5千米,流域面积190平方千米。
我们眼前展现的白露山,是省级风景旅游名胜区,白露峰海拔445米。景区面积达13.63平方千米,是兰溪市内历史悠久、寺庙规模宏伟、人文景观丰富的风景旅游胜地。
提起甘溪,这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甘溪还只是白露山区域的九条小坑。也不知何年何月,白露山区域洪水暴发,把九条小坑连在一起,成了一条大溪。在溪边劳作的村民们就把这条大溪叫"甘溪",意思就是"像甘露一样甜"。
千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甘溪里的老龙王年迈体弱,就把一切事情都交给龙女来管理。龙女长得楚楚动人,特别惹人喜爱。她心地善良,谦逊能干,又能歌善舞。在老龙王的指点下,龙女孩子细心地按四时的节气播洒云雨,滋润白露山的土地,使牛羊肥壮,猪狗成群,粮食丰收。龙女还精心地喂养溪里的鱼类,使它们很快地繁衍生息。
溪边的村民们说:甘溪的水有多深,鱼就有多厚;哪里有水,哪里就有鱼,那是因为溪里的鱼太多了。
白露山一带的百姓到处传诵着龙女的美丽和富有。这消息惊动了三条大河里的龙子,他们纷纷带着鱼虾彩礼,在白露山周围开出数十里的水道奔流而来,向龙女倾诉情怀。芝溪的龙子从尖坞山南麓顺着地势开出了九曲迴肠般的河道,带着珍贵的鲫鱼、鲤鱼、鲢鱼等礼物,滔滔地流入甘溪。沧源溪的龙子开出一条连结甘溪的社溪;用神鞭驱赶着成群的鲢鱼、肥大的鲤鱼,秀丽的白虾到甘溪向龙女求婚。前溪的龙子带着罕见的鲢鱼、青鱼和成千上万只白虾,挖通了河道流入甘溪。三条小溪的龙子把全部热情注入甘溪,使龙女的体态日渐丰满,越发娇艳动人。可是,龙女却愁眉不展,茶饭不思,不知答应哪位龙子才好。
这时,足智多谋的乌龟军师献上一计,龙女与三位龙子结为异性兄妹,常来常往,这样,三条小溪不但可以照样流入甘溪,而且还能够利用溪水灌溉农田,使粮食丰收,吃穿不愁。龙女听后喜出望外,马上与三位龙子商量,大家都同意了龙女的建议。
第二天,乌龟军师在龙宫布置好案桌,杀猪宰羊摆上供品,龙女与三位龙子盟誓,结为异性兄妹,从今以后互帮互助,造福沿岸百姓。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经历了无数个年头后,龙女和三位龙子自然信守诺言,和睦相处。甘溪流域的百姓每年为人们献出成千上万吨的棉花、大米、鱼虾,溪水滋润着农田,使岸边的稻谷像天上的星星洒落在大地上。人们也把龙女招亲的故事流传下来。
白露山门楼: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白露山门楼:
2004年4月,兰溪市黄店镇人民政府在白露山下的王家路口、甘溪之畔投资十余万元,特盖起此门楼。门楼为青田石雕,石柱上碉有龙盘柱造型。上横梁书有“白露山”三字,中联为:“锦屏迤逦水兼茂林群籁静腹藏千年古刹凭君禅悟,玉带飘渺云抱修竹数峰回间隐几代忠贤任客仰游。”旁联是:“悬崖蕴秀白露山间山露白,曲径通幽龙磐石上石磐龙。”并书有:“岁次甲申仲春之月,徐国平撰,陈永源书”字样。
仙人弈棋:
我们朝白露山的山腰看去,远远看见有一处像棋盘石的地方,有一个故事就叫仙人弈棋。
仙人弈棋位于驼峰向西三里,惠安寺山后,在佑塘山的上方,有一平如铁板船的岩石,岩下有石托起为脚,人称石棋盘。此石单独耸立,坐北朝南,石下峭壁悬崖,深达百米。棋盘石表面平整光滑,长约4米,宽2.5米,厚1米。那是很久以前的一天,天气晴朗,山下有一年轻后生上山砍柴,砍了大半天,已觉疲劳,于是想到石棋盘上小憩一会。忽而看见二位器宇不凡、仙风道骨的老者,在石棋盘上下棋,而此后生是个棋迷,两老者精湛的棋艺,令后生流连望返,看看太阳还很高,后生干脆把柴刀横放,垫在屁股底下当凳子坐,全神贯注地在一旁观棋,这时二老者从口袋掏出许多又红又大的桃子,边吃边下棋,吃得津津有味,并且还有意无意地留一部分桃肉在核上,丢在一旁。此时,后生也觉得饥肠漉漉,毫不犹豫地从地上捡起剩有余肉的桃核来吃,真是入口生津。后生吃罢,继续观棋。过会,二老者开口道:“你这后生还不快回去看看,家里早已改朝换代了。”后生不信,道:“今天的太阳还没下山呢!哪会换什么朝代?”二老道:“不信,看看你自己屁股底下的刀。”后生站起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柴刀早已变成一堆铁锈末,刀柄也烂掉不见了。
这时后生飞奔下山,来到村庄,回到村头,他愣住了,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一切都变了,新添了好多好多房子,村子大多了。村庄早已面目全非,怎么找也找不到自己的家门,村上也无人认识,问及家人,更无人知晓。
他急急向自己家走去,天哪!哪里还有家,只是断壁残垣一片废墟了。他“娘啊娘啊”喊着,逢人便问老母的下落。没想到他叫娘的喊声,招来不少看笑话的人,人们说他是“老糊涂”,小孩们叫他是“老疯子”。农夫自语道:“我上山打了回柴,就啥也变了。”在众人的取笑声中,一个老者问:“你在哪山打柴?”农夫答:“白露山。”长者说:“你敢到白露山打柴,真见鬼了。我爷爷活着时常说,他二叔上山打柴,不知是狼吃了,还是鬼叫跑了,一去再没回来,从此就谁也不敢上白露山了。今天倒出了你这个白眉白头的好汉!”众人又是一阵嘲笑。农夫低头自慰时,无意中突然发现自己的胡须,不知啥时变得长白长白,这那像20来岁的他,怪不得人们叫老糊涂、老疯子。他在人群中找他的同龄人,哪知人们大都不知道,知道的早已是他们的老上辈。真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了。索性他向自家的老坟走去。人们好像跟着一个奇闻古董,也一齐拥去。他一头扑向一个土墓堆:“爹呀娘呀”痛哭起来。那个年长者清楚了,抱着的墓丘正埋的是他爷爷的爷爷,便急忙上前跪下叫道:“老爷爷,快请起!”人们见老长辈跪倒,也都一一跪下,齐声道:“老祖宗请起!” 老祖宗回了村后,人们越聚越多了,都听农夫讲述在白露山打柴、观棋、喝水、接棋子的故事。农夫讲呀,讲呀,一直讲到月亮出来。后生想起在石棋盘上巧遇的两位老者和吃下的几个桃核,断定二老者肯定是神仙,当即飞转回山上,远远看见二老手抚银须在哈哈大笑。后生跑到二仙面前,请求二仙收为弟子,二仙频频点头。忽然空中响起悠扬的乐曲,脚下生出祥云,二仙带者后生冉冉上升。
让我们向右拐弯,前面就是王家自然村主要的民居所在地。里面建有王氏宗祠与王开广场。
王家自然村素有元代“御医世家”之称。一家9人,世代出名医。
王家王氏宗祠
王家王氏宗祠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建的,门面为八字门,左右各立有一只雕刻精美的石鼓,为三间三进两明堂,门面上方为翘角,中间有“绳其祖武”四字。大门上方正中悬挂“王氏宗祠”牌匾,显得十分壮美。
王开广场
现在我们来到了王家自然村的王开广场。王开广场就是为了纪念王氏先祖王开而建造的。
在风景秀丽的白露山下,有一个村叫王家村,这个村建于元朝,出了九位名医,而且是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窦汉卿的直系门生。可谓名门望族,世代医家。
窦汉卿,窦杰字汉卿,后更名窦默,早年师承王翁、李浩,后从谢宪子学习“伊洛性理之书”。历任元世祖时昭文馆大学士、太师等职,故又有“窦太师”之称,累封魏国公,谥号文正。在元史中记载,“帝(忽必烈)尝谓侍臣曰:”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如窦汉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窦默以其高尚的品格,征服了元世祖忽必烈。除去可圈可点的政绩和为官之道外,事实上窦默对于针灸的功绩也是彪炳千古的,窦默对于针灸理论的各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镜潭(1218~1287),名开,字元启,白露山下王家村人。原住双牌,家贫,好读书,不遇于时。遂肆力于医。游大都(北京),于太师窦汉卿门学岐黄之术20余年,悉传其术。将归,窦嘱咐他:“传吾术以济人,使人愈疾,即君之报我也。”善针砭,施之无不立愈。至元初,为太医院御医。征领扬州教授,以母老辞归。于白露山下镜潭营建住宅,人称镜潭先生。著有《重注标幽赋》等,至今仍为中国中医学经典。
王镜潭的儿子王国瑞,太医院吏目。
王镜潭的孙子王廷玉入太医院。
王镜潭的曾孙王宗泽,皆入太医院,世传其业。
一家四代皆为御医,是窦汉卿的直系门生。
而王之英一系从祖到曾孙5人也为元代名医,实乃罕见。
王之英(1533~1609),号石舟,白露山下王家村人。元代名医王开之后。著有《医案》。
王之英的儿子王师文,号敬舟,著《医学薪传》。
王之英的次子王师望,号侍舟。世以医著。
王之英的孙子王章祖,字叔贞,纂有《橘井元珠》。
王之英的曾孙王兆熊,相传世以医著。
从王镜潭到王兆熊,经过数代,但一家九人均为名医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兰溪市志》可考证的就有9人。可见王家村代代出名医。在元代是十分辉煌的。
再过去,跨过一座小桥,就来到王家村人最早在这里安居的地方,过去叫镜潭。
镜潭在风景秀丽的白露山南麓的露峰下面,王家村西北侧,有泉水飞出,名为白露山南麓的露峰下面镜潭,潭水清澈可鉴。潭上边有一庵堂,叫“筑子瑞庵”。泉边林壑之美,有一名人叫王开,字叔启(1278——1347),是今兰溪市黄店镇王家村人。由于他隐居镜潭,自号镜潭,人称镜潭先生。他自幼好学,聪明过人。曾游学于元窦太史之门,尽受轩歧之术,名声藉甚,部荐为扬州教授,以母老辞不赴。后敕为太医院御医。
据《光绪兰溪县志·古迹》载:“玉泉隐居其中”,元代时,有王氏者为兰溪之巨族,从窦文贞公学九针补泻法,客京师二十余年,不乐仕而南归,营于镜潭之上,自号“镜潭先生”。因露峰也是白露山的四大特色之一,在其“玉泉隐居”一文中对于镜潭的出处有记载:“其巅有峰特起,曰露峰,峰下有泉正出,曰镜潭。潭通浙江,澄澈可鉴,或疑神龙居之”。
我们按照以前的古道折回,前面是王开墓。
王开墓 王开墓在白露山下王家村后,其北侧筑有王开墓,墓碑正中刻有楷书“元御医镜潭王公之墓”九字。王开,元御医,不乐仕途而游至此。观白露山风景而留恋,在舒潭之上,筑子瑞庵留住。为民从医,他医术高明,救死扶伤,深得百姓爱戴。人称镜潭先生,潭边王家村是他的后裔。
走到这里,以前就是杨村的所在地。是理学家杨舆立寓居的地方。
船山 位于黄店至白露山脚的第一块小山坡,人称“船山”,据《白露杨氏宗谱—行传》:“船山公,杨舆立,游兰溪玩露峰见山水之秀,而寓居焉,今之曰水许节岳即其处也,旁有石如船,自号船山”,故又称杨船山先生。曾作诗云:
“根本钟闽地,
居官佐浙来;
为忧斯通丧,
白露筑书台。”
杨船山公筑书台于船山,从教培养人才。
杨舆立(生卒年月不详),字子权,宋代福建浦城管厝船山下人。曾在船山结庐读书,又称船山先生。宋隆兴元年(1163),朱熹在武夷讲学,杨与立偕族兄骧、族弟道夫、侄若海同往拜师求学。绍熙四年(1193)中进士,知遂昌县(今属浙江),迁居浙江兰溪。在浙江,登门求学的人逐日增多。被誉称金华四先生之一的何基,隐居在故里盘溪,潜心研究学问,听说杨与立知遂昌县,就多次登门论道。金华的王柏,也多次向杨与立求学。王柏说:“就正于船山,始识伊洛渊源。”此后,何基与王柏在金华聚众讲学,使闽学北传,形成“金华学派”。杨与立著有《壬子问答》、《朱子语略》共20卷。
白露山脚自然村
现在我们来到了白露山脚自然村。
白露山脚村卢氏与东阳卢宅有着渊源联系。他们是白露山脚村卢氏的后裔。卢氏千一公,名容,字居贞,讳静安,兰邑白露山麓卢姓世祖也。公祖居淳安茅岗,闻浙中有名山白露山,故慕名探访,视之果然,遂于宋淳熙年间迁居于斯,凡八百余年焉。公天赐聪慧,器质宏深,官至通议大夫。育三子,长子渊官居吏部侍郎,次子畴官居户部侍郎,幼子寄敏而好学,不事功名,三子皆建功著绩,乃公教诲之力也。公一生俭朴,乐善好施,时慧教禅寺规模甚小,公义然赠山田扩之,以盛香火,可谓功德无量。后畴继父愿于寺西建花厅供祖神位,且赠山田于寺僧。
白露山民宿:
短暂“隐居”生活会让我们远离凡尘琐事打扰,在山间好客流萤的光照下,筑梦民宿,感受到山居秘境与众不同的味道。清晨,窗外的鸟叫和蝉鸣声,让我们从一场好觉中醒来。无比清新的负氧离子和活泼可爱的松鼠与我们相伴。放眼连绵青山,最是享受。
忠协堂
忠协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王家行政村白露山脚自然村西部。现存清至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占地367.3平方米。平面为三开间三进两明堂。
前进、后进仍保存有清代建筑风格,中进为民国时期建筑。前进明间中缝梁架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廊,月梁造。中进明间五架扁作梁带前后双步廊。后进明间中缝梁架穿斗与抬梁相结合,四柱七檩。次间结构皆穿斗式,各进间有厢房相连,天井青石铺设。
忠协堂规模较大,在该村是保存较好的古建筑,是卢姓村民的祭祀场所,历来为该村村民所重视,是研究乡土建筑及宗祠制度的实物资料。
忠仁堂:
忠仁堂取卢氏宗族仁义之光共同发扬之意。为今年白露山脚村村民集资建造的。为三进三间两明堂建筑。
王家銮驾、猪羊会
在白露山麓的黄店镇,村村户户流传着一种特有的方式辞旧迎新,每隔十年一个轮回,开展迎猪羊架、迎銮驾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由此,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明末清初的黄店銮驾、黄店猪羊会声名大震,闻名遐迩。
黄店镇王家行政村有王家、白露山脚、周家墈头三个自然村。王家、白露山脚两自然村的猪羊会分别举行,特色鲜明。
民间举行盛大的迎銮驾、迎猪羊活动,称为“月半”。“月半”是民间祭祀活动,意义在于庆丰收、驱邪、祈求风调雨顺,传统是每隔十年举行一次。
开展活动的这一年正月,要认“月半”,养胖猪、肥羊,叫圣猪、圣羊,圣猪、圣羊必须是公猪、公羊,公羊统一饲养,专门由两人供养。
而王家行政村白露山脚村的銮驾特色:也是《隋唐演义》人物画,但雕刻的十分细致、逼真,具有立体感,且具有帝王出巡鸣锣开道所特有的衙役警示牌的特点,銮驾以纪念唐相舒元舆为主要特点,附有神伞、龙亭,集神话传说、历史现实于一体,并附有神伞、龙亭(鼎),气势宏大,历史更为悠久。白露山脚村的銮驾有龙亭(鼎)2只,高度为2.50米,面宽1.06米。各分三层,分座基、亭面、亭楼三层。其中一亭亭面放万岁牌一块,回廊式木雕;另一亭亭面为栅栏式木雕,有一块麒麟照壁。四柱四龙盘旋,两亭雕刻人物造型、鸟雀造型均十分别致,栩栩如生。
民间举行盛大的迎銮驾、迎猪羊架活动,称为“月半”, 又称“猪羊会”,也称“迎銮驾”。“月半”的来历,意义在于求丰收、驱邪、祁求风调雨顺。开展活动的这一年正月,要认“月半”,养胖猪、羊,必须是养胖公猪、公羊,古时认“月半”养猪的人家,在年前必须抱着小公猪、小公羊盖着小红布来到白露山乘仙殿祭拜,祈求公猪、公羊平安。公猪按认“月半”人家分养,公羊统一饲养,专门由两人供养。今年的“猪羊会”会上,有17个头首,各房头一个,主持“猪羊会”盛会。民间纠纷、邻里矛盾都由17个头首解决,由此村民互相团结、和睦相处。举行认“月半”“猪羊会”活动,各家各户都要参加迎神,每户点烛到通明,翌日送转白露山乘仙殿。乘仙殿是为纪念唐代丞相舒元舆(791——835年)所建。舒元舆在“甘露之变”遭害,20年后平凡昭雪,并加封显号:乘仙公,敕建乘仙祠,今称乘仙殿。到农历十二月十五日,为做“月半”。各家各户都要手举銮驾参加迎神,杀猪宰羊,扮猪羊架,披红挂绿,供奉在王家村宝训堂。
仿古戏台:
仿古戏台是白露山脚村民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是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的场所。
绕过古香古色的古巷,踏上一步步台阶,走进乡村小道,我们来到了议事亭、和谐亭。
议事亭、和谐亭:
这是刚刚建好一座长廊,在这座长廊的地方,古时村民就居住在这块前有水塘,后是白露山的风水宝地。人们常常在这里议事、聊天,享受着山村村民的快乐。比如,我们村十年一次的月半节,12个领头就会集中在这里议事,如何办好“月半节”,如何迎銮驾、庆丰年,如何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等等。村民之间的矛盾也是通过议事来解决,因此议事亭,又叫和谐亭。
忠孝堂
王家村忠孝堂位于黄店镇王家行政村白露山脚自然村村北,坐东北朝西南,占地75.73平方米。现存硬三间,硬山顶,民国时期建筑。明间中缝五架梁带前双步后单步廊,扁作梁造。次间梁架穿斗式。明间用讹角青石方柱,山墙面用圆木柱。
王家村忠孝堂建筑规模小,用材较小,对研究当地的建筑发展、经济历史状况提供了实物依据。
绕过忠孝堂,来到村后的山涧。
朔溪而上,泉水击石,淙淙作响,清音圆润;急流入潭,哗哗若笑,轻快悠扬。阳光直射,水波温柔,亲近溪水,脱了鞋大家在溪水中泡了会儿脚。
灰墙土瓦、马头天井,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记忆和思念;白露青山与无尽的丛林间定然能带给我们清新又快乐的呼吸。行走在山村的村道之间,是件惬意的事情,在那些不知名的小路上,让我们播满了快乐和期待。
“哗哗”的流水声,那是一泓清泉,是清泉在流淌。在森林之间汇合成的一泓清泉,汇流成一条小小的溪流。
清泉之上,那是一条通向山顶的细流,连接着天子与上天通话的地方。它承载了太平天国败兵残杀无辜百姓的血影,是大水坞因激战,阵亡人员无数而变成大血坞留下的灵魂。在两门飞瀑之间,玉带环绕的白露山山腰,沿途遗落下了一座供人朝拜与祭祀的寺庙宫观——慧教禅寺;这一条山路也延伸着文人雅士探寻山水情趣的脚步,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篇章。
这一泓清泉,如飞瀑一般,倾泻直下,从白露山脚村的忠协堂后面一直向下延伸,小溪上的石板桥,还有小溪变得老槐树,青石砌成的石墈,以及随溪而流的淙淙而下的瀑布,构成了古村特有的美景。
两门飞瀑 位于驼峰与玉带之间,峭壁悬崖,高达数丈,岩上有大血坞,源深流长,每逢雨后,水势直奔两门,奔腾一泻而下,水濂飞瀑,犹如白练,银花四溅迷人眼目,实为白露山又一奇观。
1958年在上面建起了空中水库,飞瀑只有在雨天才能出现。
游客郑国潘诗曰:
斩断岩障缺口开,蛟龙脱锁下山来。
居留借壑为宫殿,出锦凭岩作将台。
水面光摇岚影落,瀑前日照彩虹栽。
山添景色水增鲊,更教旱涝不受灾。
我们再沿着台阶往上攀登,最上面就是大血坞水库。
大血坞在白露山西南面、慧教禅寺西侧,有一天然山坞,面积一平方公里,坞里建有一座水库,蓄水3万方,这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夏季凉风习习,气温在28度,且幽静无噪音,是休憩纳凉的好地方。
在这里有一个故事。
大血坞的来历
大血坞位于白露山慧教禅寺的西南面, 据老人讲:原来在这里原名叫大水坞,一到下雨天,这里的水直往下泄,一流如注。 相传清朝末期,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到了后期,散兵游勇各处奔波,清朝士兵到处搜寻。借着抓捕长毛兵,到处烧杀抢掠。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怨恨战争无休无止。怨恨长毛兵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到后期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老百姓不管是清兵,还是太平天国兵,都误认为是长毛。为了躲避长毛,尽携家带口来到了白露山的大水坞。
这天,清兵大举压到山脚,有不费吹灰之力之势。在白露山大举搜索太平天国兵,开始了搜山行动。忽有一探兵来报,说慧教禅寺那边的大水坞方向有大批的长毛兵。于是,清兵发动了进攻,老百姓为了防止清兵的进攻,利用居高临下的方式,用石块砸向清兵,大多数百姓奋不顾身,只有老人、喂奶的妇女和小孩躲在山崖下。
清兵奋勇冲击,占据了大水坞。将老百姓捆绑起来。要他们交出长毛兵。老百姓为了逃避长毛兵,那里知道长毛兵的下落,没有交出。清兵没有收获,就将躲避在大水坞的老百姓杀害。原来的大水坞变成了大血坞。据说大血从山沟里流出来,流了三天三夜还没有流完。
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事件,将大水坞改名为“大血坞”,到现在白露山还留存着“大血坞”的地名。
仙人聚会 位于白露山西南面山脊上、大血坞东面山冈上,有一仙人聚会,人称“仙人聚会”。此处有整齐的石头排列,形似石凳,传说是神仙传道讲学之处,名为“神仙石”。神仙常在这里聚会,有游览的,有下棋的,有腾空而起的,有一越千里的,有翩翩起舞的,有捕鱼撒网的,有救苦救难的,有聚会谈心的……有一天,神仙聚会在一起,听一位神仙长老传道,各位仙人各搬自己的石凳,坐下来听道,听完后各奔东西,留下来一些神仙石。
传说农历3月3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这一天,她下凡来到白露山,周围带着一群仙女。她仪态谦和,气度不凡,端坐中央,频笑有声,七、八位乐女围在王母娘娘之前,有的吹笛,有的鼓瑟,有的弹筝,为王母娘娘助兴,好不热闹。各路神仙闻讯纷至沓来,有的从空中来,有的从海上来,或腾云,或驾鹤,纷纷前往祝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人们称为"寿星"的南极仙翁,他捧着寿桃,骑着梅花鹿,踩着七彩祥云与其它仙翁一路谈笑而来;仙女麻姑也带着灵芝酒前来为王母祝寿;还有老百姓最熟悉的“八仙”也各持法宝,从海上赶往白露山为王母祝寿,场面之壮观。载歌载舞,热闹狂欢,喝酒猜拳,大显身手,各显其能,乐得王母娘娘连声夸好。之后,各路神仙都来到了白露山,尽兴游玩,其后各奔东西。白露山上就留下了这些神仙石。
停车场
我们往回走,来到白露山下的停车场。这里新建了长廊,视为游客栖息或村民推销农产品用的。往上边的台阶走,左边上去大约800步台阶,就来到白露山腰的慧教禅寺。往右走,不到500米,便来到乘仙殿。
慧教禅寺
白露山寺,又称慧教禅寺,位于白露山腰白露坪中央。据寺《碑》上记载,山寺草创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先有风雷卷石炉,置于林麓,后有金华无涯际禅师云游抵此相地诛茅结庐,其徒从信、从惠传其衣钵,极力经营,规模初具。明永乐间,无边广禅师继兴土木,大雄宝殿、山门、禅房次第建立。明成化间,昶法师主方丈,香火犹盛。清咸丰、同治后声望益振。山寺虽力遭变迁,古风犹在。
慧教禅寺如今修葺一新。大殿如来佛重璧金装,十八罗汉栩栩如生,形态各异,流光溢彩。雕梁画栋,重现了古刹肃穆庄严之风。右侧新建了“玉佛堂”,1993年香港香客赵太自缅甸接入高1.6米,价值50余万元人民币的白玉如来佛像,安于正中。正殿后又新建了“藏经阁”,美国***所赠的新版《大本基藏经》千卷,存于经阁。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十月初二日前后,各举办为期一周的“启建法界圣文水陆普度大齐胜参道场”,国内外香客云集,香烟缭绕,烛焰辉煌,游人如潮,无愧于“浙西第一道场”之称。
乘仙殿
乘仙殿为纪念唐丞相舒元舆而建。唐丞相舒元舆 “甘露事变”后昭雪,赐封乘仙公,敕建乘仙殿。殿分正殿和经堂,石柱顶梁,青石铺地。近年还建起了厢房等设施。正殿中央塑有舒元舆像,左右两庑,分座范钟、黄傅、章懋、周三畏诸名臣、乡贤塑像。中堂悬挂“甘露流芳”匾额,为当代书法家姜东舒所书。
王家村处处是美景,处处充满浪漫与幸福,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作为秀美王家村正以全新的姿态,信心百倍地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进!
游客们,欢迎再到王家村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