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双汇、国投和茅台财报
这两天,自己持股的公司财报发了好几份,但一者基本都在预料之中,属于之前文章里写清楚的,没什么新东西,二者由于最近要追的新剧比较多,《亿万》第三季、《国土安全》第七季,加上昨晚开
实际情况是中期没有分红,年底一次来了个10派11元,和老唐预计的10派6+10派4或5,算略有差距吧!
关于营收
由于猪价下跌,屠宰业低来低去,所以营收会下滑。财报的实际情况也是营收下滑2.65%。
关于估值
回查2017年4月5日股价,当日收盘价21.48元(除权后),我给它的判断是,很难亏损,但具体能赚多少不好预测。今天股价24.5元,这个判断依然成立。
预期外的,是净利润的下降,我原本持微增的判断。实际情况是下降约0.8亿,微降1.95%。
查了一下原因,一者是春节比较晚的缘故——2016年12月31日是腊月初三,而2017年12月31日是农历冬月初四,晚了整整一个月,导致春节备货的销售大部分落在了2018年一季度;
二者是公司因猪肉跌价对存货一次性计提了大额跌价准备3.24亿(2015和2016年计提分别是1.72亿和1.64亿),显示了公司保守的财务态度。
公司经营一如既往的优秀。在一个苦哈哈的行业里,利用高效管理,建立一个竞争对手难以撼动的门槛。例如肉制品平均日销售约4300吨,公司库存仅8100吨,不足两天供应量;
公司日销售额超过1.4亿,而应收账款仅有1.35亿,可以理解为2017年12月31日当天的货款结算手续没来得及入账,基本是现过现的生意。
同时公司还能通过应付账款和预收占用上下游超过24亿款项。虽然是个苦哈哈行业,但公司的产业地位却保持了优势。
另外说几件这份财报里的新信息:
①公司在2017-6-12日成立了双汇地产,很多朋友担心公司不专注主业了。但实际上这家地产公司只是双汇和当地另一家地产公司的一次合作,据说是开发双汇自己原有的一块地,以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公司的投资额仅仅6000万,相比双汇230亿总资产而言,实在微不足道。上市公司虽持有双汇地产60%股份,但法人和实际操盘人是对方地产公司老板。这个我认为更应该理解为搂草打兔子的节俭本性,而非公司跨界经营。
②2017年,伴随着国内肉价下行,公司的猪肉搬砖业务也出现下降趋势,体现为从罗特克斯的采购额从2016年的42亿,降低为2017年的31亿。这个套利行为在国内猪价低迷的2018年应该会继续减少,相当于双汇相对于同行的成本优势上,少了一块。
猪肉搬砖业务,是随着国内外猪肉价差的波动而波动,例如2014年和2015年,该数据就分别为9亿和17亿。什么是猪肉搬砖,没看过的朋友自己去翻《蛰伏者双汇》。
③这份财报里唯一没看懂的一件事儿,是财报19页,公司收购漯河双汇生物工程技术公司25%剩余股权的事儿。说没看懂,是因为公司花了2600万就购买了另一位股东的25%股权,将其变成全资子公司。
但是,漯河双汇生物工程技术公司2017年净利润约1.2亿,25%股权当年就赚将近3000万。对于一份年获利3000万的股份,你会2600万卖出去吗?挺可疑的。
查了一下,漯河双汇生物科技公司成立于1995年,收购前,上市公司持有75%股份,另外25%由美国ASI科技公司持有。没查出来双方有没有关联关系。
致电公司证券部就此问题咨询了证券事务代表黄志强先生。黄先生给我的解释是,ASI和上市公司没有关联关系,这次出售是ASI不想继续持有了,成交价格是按照注册资本份额来的,至于为什么会这么低成交,黄先生说一方面是谈判技巧,一方面因为年年给ASI分红,对方已经获取非常丰厚的利润了……
觉得说服力还是不够,不过一者看在是咱们家小子占便宜,二者就其金额来说,对双汇影响很小,就暂且这么着吧!
关于双汇未来的发展,在《蛰伏者双汇》一文里已经说过了,这里没啥补充的。目前基本维持原判断,2018年万洲的还债压力降低后,双汇有了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经营情况应该会龙抬头。
虽然公司定的目标是2018年力争实现正增长,老唐的估计是2018年一季度由于同期低基数的原因,会有约10%的增长,而全年可能只能有5%左右(左右各1%范围吧)增长。
再说国投。
2017年下半年,老唐的主要动作就是持续降低国投电力的仓位,慢慢改错。这个错误,老唐在1月13日的《九连阳之下的冷思考》一文里这样说
这是一笔失败的投资。当然,由于预留安全边际足够,这笔失败的投资至今为止并没有赔钱,但是损失的是机会成本。
失败,在我心中,不是以股价涨跌来界定。即便今天国投股价变成12元,在我心中它依然是一笔失败的投资,当然,真要在12元,可以定义为“失败但好运的投资”。
在我心中,成败以对公司经营变化预计是否大致靠谱来判断,以投资逻辑是否成立来判断。比如国投,买它的核心逻辑是它有水电保底,同时有被市场认为在煤价上升期会巨额亏损拖累公司业绩的火电资产。
在火电具备不可替代的调峰调压功能下,在电价与煤价联动的前提下,如果煤价上升则标杆电价上调,一方面减少火电亏损,一方面给水电带来意外横财。如果煤价下降,则市场在煤价上涨趋势里的火电亏损预期就不存在了。因此,买入国投,相当于买入一个下有保底,上有看涨期权赠送的组合。
然而,2017年的结局,很让我无语。由于煤价上涨,火电的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从2016年的82.5%上升到2017年的94%。仅此一项,造成国投额外损失超过11亿。同时,水电的价格还微降了,又造成约7.7亿损失(以上说的是合并数据,包括了少数股东损益)。
也就是说煤价涨了,同时电价降了。煤电联动,在下降的时候起效。上涨时,没敌过李总一句表态,假装不在了。
当然,这不是老唐责怪谁。愿赌服输,投资发生预期之外的东西,只能是自己没有思考清楚,对变量估计不足。因此,国投这笔投资迄今为止,是一次核心逻辑被证明错误的决策,即便未来股价上涨也不能掩盖这一点。
基于此,2017年老唐的主旋律就是减仓国投。不过,由于对电价调整还保有一丝期望,所以坚持的不够彻底,迄今为止还持有约7%的股份。2018年,遇到合适的机会,还会不断地从国投抽资金调整到其他个股上去。
顺带回复一个很多朋友发信息来追问的问题,为什么老唐每次加减仓老是2%左右,有什么秘诀吗?其实没有。市场的投资大道,早已经被说的清清楚楚,任何号称有神秘绝招的,要么是自己没有想清楚逻辑,要么就是疑似骗子。
老唐每次加减仓约2%,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手头保有一些家庭备用现金,额度约占股市资金的2%。这部分资金正好用于几个账户之间,以及港股、B股和A股之间的买卖过桥使用。于是每次买卖基本上就在2%左右。唉,又暴露一个秘密,光环越来越少,有一种被剥光的赶脚……
最后说茅台。茅台更简单,由于已有业绩预告,且茅台本就是明牌,没有什么内容是前面没说清楚的,包括2018年的业绩。
2018年,由于茅台酒的可售量基本持平,而出厂价调升,加上高速增长的系列酒也由于产能问题,只能保持量的不变,靠结构调整来保持持平或者微量增长——之前,系列酒的量,靠的是前几年白酒业寒冬的时候,系列酒滞销留下的存货。总体来说,2018年可以保守的按照2017年的净利润+60亿计算,即有330亿以上利润。
对应这个含金量十足的净利润,各种价格可以怎么看待,各位可直接套用老唐去年10月发的这个表格自行计算
以茅台最近的市场供求情况,分析供应就是分析收入和利润的根本。至于销售,不需要去考虑。比如看老唐的肉测
另外,还有两个不少朋友发信息来问的问题,这里也简单回复一下。
一个问题是关于经营现金流同比减少的问题。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减少,原因有五:其一是有30多亿销售收入,是2017年1月1日之前就收到钱了,算成2016年的现金流入;其二是财务公司的正常存贷款经营活动,造成约40亿的现金流入差额;其三是增加了20多亿采购资金流出;其四是增加了50多亿存到央行及其他银行的资金流出;其五是增加了当期税款缴纳50多亿(一方面是消费税基提升的效应,一方面是缴税时间安排的原因)。
这五项活动,均是正常经营活动,不涉及公司放宽销售政策。其实关注经营现金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两项数据,看看应收增加没,预收减少没,就基本知道经营现金流的质量了。
另一个是关于股息率的问题,说虽然10派109.99元,但相对于700元左右的股价,股息率也就不到1.6%,非常没有吸引力。关于这个问题老唐的回答是:是的,确实没什么吸引力。都怪茅台股价涨太多,要是现在股价100元,股息率就超过10%了
。
分红的增长赶不上股价的上涨,这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就算2018年公司再给你分个一生一世(13.14元/股),届时股价999,结果股息率更低,惨啊!
大致就是这样了。还有信立泰、宋城演艺还没看,然后还答应了一位读者后面看利亚德年报,任务重、时间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