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评:中国生物制药崛起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力度令全世界有目共睹。外媒也越来越热衷于报道国内该行业的大新闻:Fiercepharma等多个媒体网站发表了对《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的看法;Endpoints News大篇幅传授“美国基金/生物技术公司如何吸引更多的中国资金”;美国《制药经理人》(Pharmexec)以第三方角度辩证阐述中国生物制药崛起的机遇与挑战。
Pharmexec开篇提到,很久以前,中国对生物制药和医疗保健领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这种兴趣不断升级。如果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过去主要是低成本,低质量的医药中间体和精细化工品的生产商,与印度的很多企业类似。
随着政府“转型升级”的口号提出,中国开始整顿清理传统制造业务,并不断提高活性药物成分(API)和精细化学品的声誉。中国制药商开始为本土及全世界生产传统中药和仿制药。
也是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出海国际化,成为全球性仿制药生产商。由此,中国制药企业也开始制造甚至开发更复杂的药品,其中一些药品是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独有产品。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中美双报,在中国和美国同时进行候选药物的临床试验。
在监管方面,中国的药监部门的进化之路可谓是披荆斩棘,异常坎坷:一方面既要努力制定和实施适合中国市场的标准和审批程序;同时又要与美国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相近。好在中国经过几轮的药监改革,使得中国的监管体系越来越受到尊重:如FDA一样,中国药监部门正在努力简化药品审批流程,同时确保不影响科学和公共安全。
就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而言,大量人口基数是吸引本土和西方药物供应商的首要原因。中国已经从一个没有医疗保险和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系,转变为引入医疗保险,且更加多样化、现代化的患者护理体系。
此外,中国正在努力创造一个非常微妙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存在于世界某些地区,通过吸引顶级的研究人员成功开发药物,建立和资助生物技术公司,并给予资本流动性和估值增长,这对于生物制药的成功开发至关重要。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新药开发生态系统方面的成绩可谓是“毁誉参半”。研究这种现象的专家指出:背靠强大的研究型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如美国的NIH和DARPA)、拥有合适技术和人员的制药公司、确保每个阶段顺利开发的资金、支持新兴生物技术的区域股票市场以及能吸引最优秀研究人员的舒适生活环境是充分条件。
此外,中国政府改变了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规定,允许没有收入的生物技术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在此之前是没有先例的。过去,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想上市的唯一选择是在美国或欧洲通过IPO或反向并购。中国政府愿意对生物技术公司开通IPO的绿色通道,可见政府对该行业的重视。
据医药魔方统计,6月底,信达生物和盟科医药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7月初又出现两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AOBiome Therapeutics和Stealth BioTherapeutics。加上歌礼药业和华领医药,排队上市的生物科技独角兽已经有6家。
外媒指出,中国各行业IPO市场估值均远高于西方国家,高估值能否在生物科技领域体现暂时还无法判断。不过资本市场的高估值,确实为企业股权成本方面提供了明显的优势。
机会
与西方相比,在中国发展生物医药的机遇显然更大。首先,中国的药品市场正在崛起,向中国市场出售现有和新药的动机很高。虽然有定价、知识产权,分销和监管等问题需要处理,但整体机会是积极的,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种药物和每家公司的具体情况。
此外,即使是成立不久的生物制药公司,都能够与西方制药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授权引进在研候选药物或美国批准的成熟产品。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公司也正在以“国际标准”开发越来越多的新药,其在美国或欧洲的临床试验、市场准入以及营销更倾向于交给西方本土生物制药公司打理,这能够增强他们区域监管专业知识,就地销售和营销资源,如果有需要,甚至还有里程碑付款的资金。
最后,尽管修订香港联交所首次公开发行规则将主要使中国生物技术公司首次公开募股受益,但西方生物技术公司也将开放双重上市,这可能使更多中国投资者获益。
威胁
威胁显然没有机会多。显而易见的威胁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国生物制药公司有可能会忽视市场,扎堆扑进某个“最具吸引力的治疗领域”,成为激进的竞争者;关于基因工程使用等问题的宽松标准;通过 “作高估值”来获得私人和公共股权融资;以及大学研究和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人员的流动性更高加剧了行业不稳定性。
虽然中国曾在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学品和仿制药生产方面获得了显著市场份额,虽然中国政府希望生物制药行业加快步伐做大做强,但中国生物制药产业能够在市场上取得成效,外媒称目前还不能过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