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影灵奇——十六国至五代佛教展非金铜造像部分:灯心King分享
佛影灵奇——十六国至五代佛教展
非金铜造像部分
灯心King分享
本次展览将展出中国境内14个省市区出土的佛教金铜造像,年代从十六国至宋初吴越国时期,呈现汉传佛教金铜造像在历史上经历的三个阶段:南北朝繁荣、隋唐鼎盛、五代吴越中兴。
第一单元「瑞像天成:十六国至隋代造像」
十六国至隋代(4-7世纪)是中国金铜造像的第一个高峰期。十六国时期,小型金铜禅定佛像开始流行;十六国时期,由于皇室推崇,译经写经、建寺起塔之风盛行。南方率先开启中国化佛教形象的探索,秀骨清像样式、面短而艳的张家样式影响了北方造像。
第二单元「盛世梵影:唐代造像」
唐朝初年,佛教受到统治者的压制。贞观十九年,玄奘从西域带回大量梵文经典、舍利和佛像,佛教开始兴起。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佛教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迅速发展,金铜造像摆脱南北朝以来的疏离清俊之风,注重形体写实的风格成型。
第三单元「佛国吴越:五代十国时期造像」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北方中原地区发现的佛教遗物不多,而建都杭州的吴越国号称「东方佛国」,在今杭州雷峰塔、金华万佛塔、苏州虎丘塔等地宫中出土众多金铜佛教造像,以葫芦形镂空火焰纹背光和束腰仰覆莲座最具特色。此外,北方辽代、西南南诏、大理国的寺庙或佛塔地宫中也出土了部分汉传密教遗物。
石舍利函
南朝(420-589)
桐庐分水镇出土
通高20厘米,长40厘米,宽20厘米
桐庐博物馆藏
北魏太平真君五年朱业微石造像
蔚县黄梅乡榆涧村石峰寺征集 蔚县博物馆藏
北魏~东魏 石雕彩绘一佛二菩萨立像
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 青州博物馆藏
东魏石菩萨立像
榆社县福相寺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隋代荀国丑造像
新乡市调拨 河南博物院藏
隋开皇二年荀国丑石造像
高190、宽100、厚40厘米,重约1吨
唐景龙四年(710)石佛坐像
石佛坐像 芮城县风陵渡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五代舍利石棺
年代:五代十国
甘肃灵台县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贴金彩绘石雕经函
北宋时期
通高23厘米,函身长33、宽17.2,座长37、宽23.4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该函呈长方形,分盖、身两部分。盝盖,子母口,须弥座。通体浮雕,墨笔勾勒,敷彩贴金,纪年明确,制作精工,在国内发现的同类经函中亦属精品之列
东阳南寺塔出土的这件石雕经函,呈长方形,分盖、身两部分。盝盖,子母口,须弥座。通体阳雕施彩绘。函盖雕饰团花牡丹、飞天、莲蓬、毬路纹、菱形网格纹等图案,涂彩点金。函盖内涂墨,阴刻楷书两行:“建隆二年(961年)辛酉九月二十五日勾当塔弟子军将/葛仁耿弟人吏葛仁绍造并经永充供养。”函身浮雕彩绘僧人取经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僧人在取经过程中遇塔礼塔、遇寺拜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以三只六牙白象,身负经卷,从城门下徐行而入表示。函身下为束腰须弥座,饰覆莲。函四角浮雕负函力士。短边两力士间各金绘提手。座束腰处长边两侧共雕出与佛教净土思想有关的十人伎乐图。函内原存七卷纸本墨书《妙法莲华经》。此函通体浮雕,墨笔勾勒,敷彩贴金,纪年明确,制作精工,在国内发现的同类经函中亦属精品之列。
识文描金檀木经函
北宋(960-1127)
瑞安慧光塔出土
长40厘米,宽18厘米,高16.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吴越国舍利石函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 苏州博物馆藏
长46厘米 宽26.5厘米 高25厘米
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二层发现。系有六块裁好的砚石板榫合而成,平面长方形,盝顶,函身每面浮雕佛像五尊,底部四周刻如意云纹花边,函盖内面涂成漆地。石函内原置鎏金镂花包边楠木经箱。
插图本《佛说阿弥陀经》写本
浙江省博物馆藏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乐艺会延伸阅读
好泉分享:《梵天东土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印度篇
好泉分享:《梵天东土并蒂莲花:中印雕塑艺术大展》中土篇(上)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