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卖水”,后“淘金”!从CRO公司走出的12位创新药公司创始人

长期以来,我国的新药研发主要来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全国各地众多的中科院分支机构、医工院和高校基本上都与制药企业有所往来,特别是与研究机构所在的当地企业。
进入21世纪,新药研发以学术科研机构为主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变。以药明康德为代表的一批新兴CRO公司相继成立。这些公司初期都是以服务国外客户为主,国内业务非常少甚至几乎为零。他们与本土制药企业的往来互动甚少,很难产生化学反应,甚至相互之间瞧不上,一个会说对方根本不懂做新药,一个会嫌对方太傲慢不接地气。在这段时间里,也有一拨海归原本选择回国开展新药研发工作。但奈何资本、政策以及生态圈都不成熟,只好选择加盟这些新兴CRO公司,至少还是在做药,还能保持与国际接轨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到了2010年之后,中国制药产业的局面又有了大变样。“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的资金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支持、各地政府对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热情,让中国新药研发的氛围悄然生变。虽然药品审评审批效率依然广为诟病,但对于创新药还是尽量倾斜。
过去5年,政策、资本和生态圈渐趋成熟,CRO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国内的CRO公司通过前些年为国外药企服务积累了更多经验,也磨合了队伍,更重要的是与国内企业的沟通渐渐多起来,相互之间有了更多认识和理解。之前在CRO公司蛰伏的一拨海归精英,此时也已经在CRO工作多年,既熟悉欧美新药研发流程和法规要求,也了解到国内做事风格。一部分人开始重拾当初的新药梦想,与其为他人做嫁衣裳,何不自己撸起袖子干呢?
在这群人中,百济神州的欧雷强最为特别,也是最为亮眼的一位了。所以,就从他先说起。
01 欧雷强
曾创立保诺科技,后创立百济神州
欧雷强(John V. Oyler)其实是一个地道美国人,但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十余年,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从麻省理工学院生物机械工程专业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毕业后,他在麦肯锡做了5年商业咨询顾问。还曾担任生物科技公司Galenea的首席执行官、抗肿瘤药物研发公司Genta联席首席执行官,以及移动通信公司Telephia的创始人和总裁。2005年,欧雷强在北京成立保诺科技,并于2009年底以7700万美元出售给PPD。
2010年初,欧雷强离开保诺,踏上新的创业征程,百济神州就此诞生。要说当下国内作为耀眼的新兴创新药企业,百济神州当之无愧。无论是资本运作还是项目孵化,亦或业界话题还是博取眼球,百济神州一直处于C位。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和港交所上市交易,还有泽布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批准上市。百济神州在短短10年光景中迅速崛起,朝着成为下一个基因泰克的目标强势进发。
推荐:百济神州欧雷强:中国创新药企如何拥抱全球变化?
02 崔霁松

曾就职于保诺,后联合创立诺诚健华

崔霁松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密歇根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完成博士后工作。之后在美国默克公司任职长达14年,一直做到心脏病学研发总监,负责候选新药从临床前研究推进到临床2期。
2011年,崔霁松回国前往PPD收购不久的保诺,担任首席技术官,不久之后担任总经理。2015年,保诺被PPD剥离。崔霁松选择离开,带领部分保诺团队转而与施一公共同运营诺诚健华。同时,诺诚健华还与保诺签署授权许可协议获得候选药物,其中就包括已经在国内提交上市申请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
诺诚健华已经累计获得2.4亿美元融资,2020年3月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推荐:诺诚健华赴港IPO的背后
 
03 陈焕明

曾就职于保诺和美迪西,后创立挚盟医药
陈焕明在中国药科大学获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具有20多年新药研发经验。进入工业界,在北美生物技术公司Valeant和Ardea工作,回国创建领导先声药业上海新药研发中心。在保诺和美迪西也都负责领导药物化学部门,在新药设计和药理学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主持完成了多项新药研发课题,尤其在抗病毒、抗肿瘤以及神经类药物。
2017年,陈焕明离开美迪西,全身心投入到挚盟医药。公司致力于开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领域,产品管线涵盖乙型肝炎病毒生命周期多个机制,包括抗病毒复制的核衣壳抑制剂、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其它蛋白表达的RNA去稳定剂,以及免疫调节剂。除了乙肝治疗领域,挚盟医药还在脑卒中、癫痫、神经性疼痛(如癌性疼痛)、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进行布局,开发小分子创新药。
挚盟医药的新一代病毒核衣壳抑制剂ZM-H1505R是一款全新结构的吡唑类核衣壳抑制剂。不同于其它在研的I型和II型HBV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CpAMs),ZM-H1505R具有全新的作用机制,通过干扰病毒核衣壳的正常形成和阻碍前基因组RNA(PgRNA)的包装,而起到阻止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并有效阻断HBV cccDNA的形成。临床前数据显示在体外和体内模型均能有效抑制HBV复制,对主要的HBV基因型(A,B,C和D)具有高活性。对已经对其它核衣壳抑制剂或核苷类药物产生耐受的HBV变异体,ZM-H1505R仍然具有很高的抗病毒活性。2020年1月,被美国FD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并于3月宣布完成乙肝新药美国1期临床首次人体给药。
2019年11月,挚盟医药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投资由泽悦资本和深创投共同领投,智朗创投跟投。
推荐:专访 | 乙肝可以被治愈吗?
保诺几经易主产生动荡,导致很多人都离开保诺,现在遍布于很多创新药公司,可以说保诺为中国新药研发培养了很多精英人才。而CRO之间的人员流动,不仅是普通员工,高管同样如此。陈焕明以及后面介绍的汪俊在美迪西有多年共事经历,也在很短时间内先后离开,选择创业。
04 汪俊
曾就职于桑迪亚和美迪西,后联合创立凌科药业
汪俊,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后在日本神户大学取得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拥有超过20年生物医药产业经验。曾在默沙东工作多年,领导开发了平板霉素及平板素。回国后,先后在桑迪亚和美迪西工作10年,负责领导生物部门,涉及结构生物学、蛋白纯化、计算化学、动物药效学模型、动物药代动力学等领域。
2018年,汪俊合伙创立凌科药业,公司专注于癌症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小分子药物研发。计划在3年内,至少完成2个一类新药的中美临床批件申报以及引进1个临床阶段新药项目。
2018年5月,凌科药业完成千万美元级天使轮融资,由凯泰资本领投,幂方资本与国药资本跟投。2020年1月,又完成等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由德诚资本领投,浙商创新跟投,原投资者幂方资本和凯泰资本继续跟投。
05 唐明
曾创立桑迪亚,后创立卡南吉
唐明其实长期在汽车行业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直到2004年收到芝加哥大学同学王晓川邀请联合创立桑迪亚,这才进入医药行业,也开启了跨行业转型的传奇之旅。
其实从一开始两人就设想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提供外包服务获得现金流,另一方面也同时开展自主新药研发,于是在2006年创立了卡南吉。在成立的前两年,也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新药研发项目线。但是到2007年卡南吉的新药项目都停了下来。唐明坦言,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创新模式,走常规的路完全独立研发一个新药,比完成登月计划还难。
2008年,一家美国小公司的新药研发全外包模式的成功经验吸引了唐明的注意。这家同样成立于2006年的艾科睿(X-covery)公司没有庞大的团队,也没有实验室,公司只负责新药发现和研发管理,所有具体工作全部交由CRO完成。仅仅两年半时间,就有4个候选药物成功推到临床前研究阶段。
于是,唐明决定放弃原先全部项目,转而引进艾科睿的主要发明人梁从新博士,以及其中一个项目,这就是CM082。2009年,唐明彻底离开桑迪亚,全身心经营卡南吉。后来陆续获得张江园区和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其他资本青睐,临床前研究工作全部交给桑迪亚完成。在临床研究取得靓丽数据后,2017年公司加项目整体打包转让给了贝达药业。历经10年,顺利完成交棒,唐明自己则开始经营更加安全的实验室通风橱项目,翻开另一篇跨行业转型故事。
06 陈晨
曾就职于桑迪亚,后创立璧辰医药
陈晨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随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制药界专注中枢神经小分子药物研究与开发有近20年的工作经验。2009年回国加盟桑迪亚,担任化学服务高级副总经理,后升任CEO。
2015年,陈晨创立璧辰医药。公司聚焦于可突破血脑屏障的小分子药物研发,主打管线为新一代入脑小分子激酶靶向抑制剂用于癌症治疗,具体来说是将已经在临床上证明有效但不能入脑的肿瘤靶向药的分子进行改进,设计成能够有效进入大脑的形态。
陈晨注意到现有肿瘤药物在脑癌或者原位癌脑转移治疗中存在很大局限。他认为,基于中枢神经小分子药物设计思路对肿瘤药物结构做改进,可以巧妙切入脑部肿瘤药物。之所以选择突破血脑屏障的方向,离不开他在Neurocrine Bioscience积累的丰富经验。这是一家专注神经系统药物研发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已经有两个药物被美国FDA批准上市,分别是用于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的Valbenazine,以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Elagolix。
璧辰医药的ABM-1310以阿来替尼肿瘤脑转移疗效为标杆,尝试基于BRAF靶点实现同样甚至更好的疗效。在动物实验中,ABM-1310大脑自由浓度达到100%。此外,临床前动物实验数据显示,ABM-1310在同等剂量下,能够延长实验鼠生存期时间达第一个BRAF抑制剂维罗替尼的一倍以上。2019年11月,被美国FD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
2019年初获得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凯泰资本和盛山资产共同出资完成。

在同类型CRO中,保诺和桑迪亚是至今都未能上市的少数两家,也是创始人已经离开的少数两家,也都有很多人离开后选择创立创新药公司。回过头来,必须要说说从行业老大药明康德走出的人才。

07 吕强
曾就职于药明康德,后创立劲方医药
吕强,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之后在美国Brandeis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美国Tufts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进入工业界,曾先后在惠氏和诺华任职,领导全球项目开发与平台运营。2008年回国,第一站来到药明康德。随后在扬子江药业担任首席科学官,主要职责是建立创新药研发平台(即上海海雁)。此后还在誉衡药业和基石药业任职。吕强回国所加盟的这四家公司可以说是代表了四种类型,有CRO领导者,有传统制药集团,有力争变革的新兴制药公司,也有靠资本推动强势崛起的创新药公司。这四段经历使吕强对国内创新药环境有了深刻认识,为其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国9年后的2017年,吕强创立劲方医药。公司以免疫学为核心,聚焦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治疗领域,打造创新药物管线,致力于开发全球新药物。公司研发管线的第一类研发项目以调解肿瘤微环境为切入点,第二类项目为针对肿瘤成熟靶点家族新亚型的新药研发,第三类项目为针对成熟免疫靶点的新药研发,包括新型小分子药物及生物大分子药物。同时,公司也在积极推进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劲方医药专访 | 提前“卡位”,再拼“差异化”
2020年3月,劲方医药完成近4亿元B轮融资,由鼎晖投资和深创投健康产业基金联合领投,中南创投、磐霖资本等跟投,上轮投资机构国药资本、清池资本和弘晖资本等追加投资。2018年完成了之前两轮融资,累计融资额为2.2亿元人民币。
推荐:劲方医药专访 | 提前“卡位”,再拼“差异化”
08 谢雨礼
曾就职于药明康德,后创立偶领生物
谢雨礼,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之后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并在美国哥仑比亚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美国期间,在哥仑比亚大学医学院与Merck的联合实验室中担任项目主管,从事项目评价和新药研发工作。回国后,先后在制药公司担任多个职务,包括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研究所所长,日本大冢上海药物研发中心副总监。之后担任药明康德产品开发服务部主任,从事运营、新药立项、项目管理以及市场研究等工作。
2016年起,谢雨礼先后创立偶领生物和微境生物,公司致力于抗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小分子药物研发。当然,最为业界熟悉的还是谢雨礼在各大论坛讲述新药研发管理心得体会。
其实,从药明康德离开的人有很多很多,但多数加入国内制药公司,或者另起炉灶创立新的CRO公司,选择创立创新药公司并为人熟知的相对而言则属于少数派。在业内颇有影响力的睿智化学,也有不少人出来创业,其中以下三位已经走上轨道。
推荐:那些年,从“药明系”走出的人才
09 吴辰冰

曾就职于睿智化学,后创立岸迈生物
吴辰冰本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工程专业。之后在佐治亚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再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主要方向是分子免疫学。
吴辰冰在雅培的工作经历为其今后的回国创业奠定了最为关键的基础,尤其是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种称为DVD-Ig的双特异性抗体专有技术,并在2009年获得专利授权,这是雅培第一次内部开发出一种创新抗体技术。
2010年初,吴辰冰回国加入了睿智化学,从零开始建立了抗体研发团队以及一系列抗体技术平台。这些工作奠定了睿智化学在国内抗体药物发现服务领域的领导地位。2013年,吴辰冰加入了中信国健,当时是国内抗体药物研发的标杆企业。在甲方和乙方各三年的时间,使得吴辰冰对国内的抗体药物研发有了深刻认识,也激发了他创业的热情。
2016年,吴辰冰创立岸迈生物,选择他最为熟悉的双特异性抗体作为主攻方向。之所以选择双特异性抗体,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自身经验,二是技术优势,三是双抗药物生物学机理本身的不可替代性。吴辰冰:双特异性抗体的开拓者
公司专有的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FIT-Ig®)能够通过简单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两个抗体串联在一起形成双抗,该双抗同时具备了两个原始抗体的功能,拥有双重活性和产业化优势。基于该平台技术的第一个项目EMB01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2017初,岸迈生物成功完成A轮2500万美元融资,由元禾原点领投,德诚资本、本草资本、趋势资本跟投。2019年6月,公司完成74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国投创新和夏尔巴资本共同领投,包括中南创投等其它投资机构及A轮投资者跟投。
推荐:吴辰冰:双特异性抗体的开拓者
10 陈元伟

曾就职于睿智化学,后创立海创药业
陈元伟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1989年前往瑞士洛桑大学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又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进入工业界后,在拜耳和雅培任职。2003年回国,在白鹭医药担任首席科学官,主要研究SGLT-2糖尿病新药。之后加入睿智化学并回到家乡四川,担任睿智化学成都分公司总经理。
2013年,陈元伟成立海创药业,公司依托全球领先的氘代、PROTAC、前列腺癌症等技术平台,开发具有广阔市场潜力的重大新药品种,目前有包括治疗前列腺肿瘤、乳腺肿瘤、痛风等疾病的多个创新药物处于临床和临床前不同研究阶段。其中,治疗前列腺癌症新药HC-1119进入全球多中心3期临床,治疗高尿酸血症/痛风新药HP501进入临床试验。
2019年7月,海创药业完成4000万美元B轮融资,由通德资本、复星医药领投,朗盛资本、恒兴资本、鼎建新材料、沛坤资本、硅谷火炬资本等共同出资。
11 李英富

曾就职于睿智化学,后创立海博为
李英富于1994年在四川大学获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出国在拜耳工作长达10余年,也在美国最大医药CRO公司AMRI Global有过任职经历。2009年回国,先后在扬子江、睿智化学、成都倍特担任高级管理岗位。
2019年1月,李英富创立成都海博为药业,公司立足于仿制药+创新药,以及外包服务+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策略,建立了创新药、改良型制剂和高附加值精细化工品的产品管线,尤其是团队积累丰富经验的癌症、感染和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研发。
2019年5月,海博为药业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川创投领投,厦门亿远跟投。2020年4月,公司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至今累计完成近亿元股权融资。
12 王增全

曾就职于维亚,后创立特科罗
不同以上各位是完全脱离老东家后开始创新药自主研发创业,维亚生物本身就有孵化器并鼓励公司员工进驻孵化器创业。
王增全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皮肤科进行博士后研究,从事皮肤病药物研发20多年。先后任职于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皮肤系,OSI药物研发公司、辉瑞制药皮肤药和免疫药部门以及阿斯利康等知名药企。回国后加盟维亚生物,担任首席商务官。
2016年,王增全创立特科罗生物成为维亚生物孵化投资企业之一。特科罗专注于皮肤病相关新药研发,公司产品线包括治疗脱发、银屑病和皮炎等药物。其中,脱发治疗药物专注于具有充分机理研究的调控毛发生长的新靶点,通过影响毛发生长周期,延长生长期,缩短退化期和休眠期,达到治疗脱发的效果,第一个临床前研发项目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全球首创小分子候选药TDM-105795计划在2020年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此外,新药研发管线的治疗银屑病和皮炎的项目已经获得多个先导化合物,进入专利申请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两个项目目前正在临床候选药物遴选阶段。
特科罗引进的Nuvail是受全球专利保护的特殊医疗器械类产品,使用方式为外用甲上涂抹,对指甲病变和抑制甲癣有较好的临床表现。特科罗生物获得了该产品在大中国区的独家生产与销售代理权。
2018年12月,特科罗生物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由凯泰资本、盛山资产、JMCR与盛鼎资本联合出资参与。
先“卖水”,后“淘金”
被戏称为“卖水”或“卖铲子”角色的CRO公司挣的是服务费,有一份付出就收一笔钱,在新药研发“淘金热”的今天可以说是稳赚不赔,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但是,有些产业精英并不安于现状,始终怀揣着一颗自己做新药的心。在熟悉了国内新药研发的环境之后,借力资本推动勇敢地迈出步子,脱离舒适区,选择风险更高的创新药自主研发,值得称道和敬仰。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创立的公司也基本上都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不仅获得巨额融资,甚至都步入上市公司和IPO行列。
查阅这些人的履历,不难发现他们除了都有海外教育和工作背景之后,很重要的一点是都有在国内知名CRO担任高级领导职务的经历,而且是在离开CRO之后选择创业。在CRO的这段经历不仅使他们丰富了项目经验,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国内研发和审评审批环境的快速变化,为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另外,还可以发现这些人都来自于临床前CRO,而且自身的学术背景和工作经历大多侧重于早期发现。相比于靠买买买建立研发管线的公司而言,这些人对于新药的理解是基于分子机制,可以做到更加透彻,也更能抓住创新的本质。
在国内新药研发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当下,如何从中国新尽快成长为全球新,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中国原创,这样的目标或许我们会从上述创始人的奋斗过程中逐步实现。

华义文专栏

"阐述医药行业见解:从一个角度,到一定深度,有一种态度"

点亮“在看”,好文相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