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荧光蛋白的故事
(图片来源:www.nobelprize.org)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是一种示踪物,基于GFP的光学成像技术让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层次上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
2008年,因在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和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下村修(Osamu Shimomura)、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rfie)和钱永健(Roger Tsien)3人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然而,在这个伟大发现的背后,还有一个人作出了杰出工作,但他就没有上面3人这么幸运了,他的经历令人唏嘘不已。
1962年,下村修等第一次报道了这样一种蛋白:它在阳光下呈绿色、钨丝下呈黄色、紫外光下发强烈绿色。这就是后来的绿色荧光蛋白(GFP)。
1992年,在下村修工作的基础上,普瑞泽(DouglasC.Prasher)测出了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基因,而后他离开了科学界。原因是他申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时,评审者说没有蛋白质发光的先例,就算他找到了这种蛋白,也没什么价值。
一气之下,他离开学术界去了麻省空军国民卫队基地,到农业部动植物服务部工作。
辗转几年后,他成了一名巴士司机,时薪不到10美元。
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普瑞泽一直过得很辛苦。
但不能否认,普瑞泽第一次成功克隆出了编码GFP的DNA序列。
在谈到普瑞泽的贡献时,马丁·查尔菲甚至说:“他们(诺奖委员会)可以忽略掉我,把这个奖颁给普瑞泽。”
幸运的是,在穷困潦倒之后,普瑞泽又回到了科研领域,在钱永健的实验室任职,继续发挥他的天赋。(钱永健(Roger Tsien)已于2016年8月24日在俄勒冈州去世,享年64岁)
启示▽
几乎所有的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科研基金的支持,然而有的时候,基金来的太迟。由此,有些人的命运从此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