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乡轶事》之 千年古村落(五)
“鲁村”村名的由来
柏乡县村名前加方位叫鲁村的行政村,计有中鲁、东北鲁、西北鲁、东南鲁、西南鲁东村、西南鲁西村等六个。
我们知道,西南鲁村分为东大队和西大队两个行政村是在1962年。那么,东北鲁和西北鲁,东南鲁和西南鲁又是何时分立的呢?
经查康熙版、乾隆版、民国版《柏乡县志》,并无有关详细记载(康熙志记:中北里村)。根据东南鲁杨氏家谱记载,杨氏迁居东南鲁村的时间,以及杨双锁先生对本村庙宇修建时间的考证,东南鲁村约有400多年的历史。笔者认为,南鲁分为西南鲁、东南鲁,北鲁分为西北鲁、东北鲁的时间似在明代中后期。理由是,此时柏乡县人口达到2.7万,是高峰期。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在1万余。至于鲁字的来历和立村时间,《柏乡县地名志》、《柏乡县志》均记“今已失传”,“村名待考”。
2015年春,西里村修建东岳行宫时挖泥浆坑,在丈余深的古井中发现了一通北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重造汉光武赦封牡丹仙子神庙碑》。该碑记载有“南鲁村都维那头鲁象”其人,时在“元祐八年七月十五日”,参与了修庙活动。据此可以认定,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就存在南鲁村,并有鲁姓人传世。由是观之,在宋代南鲁、中鲁、北鲁三村或已分立,或许是以“鲁”姓立村,但时间远远早于宋代。
元佑八年重造汉光武敕封牡丹仙子神庙碑
2018年笔者参与柏乡县政协的一项活动,在中鲁村一块石碑上,偶然发现“帝高辛氏之苗”的字样,引起我极大的兴趣。由于该碑时间久远,字迹不清,笔者用六天的时间抄录整理了碑文,虽然残缺不全,但从字里行间依稀可辨出大致意思。残碑好似是为一鲁姓名人所立。碑文首先说出了鲁姓者籍“巨鹿柏仁县”;又追溯了“鲁”姓来历——“帝高辛氏之苗裔、鲁公伯禽之后”;进而道出其五世祖曾任“两朝秘书郎,太山太守”;四世祖至其祖似有任职“真定县令”、“讫拜代郡守以慰”的经历。碑眉刻有北朝多位官员的名字。碑侧多名高邑人。由是观之,在东魏、北魏、乃至晋时,鲁姓就是当时高邑、柏仁一带的望族,当时的“鲁村”确是以“鲁”姓立村,时间当在魏晋以前。今柏乡县城南带“鲁”的六个行政村、宋代的中鲁、南鲁、北鲁三村皆由“鲁村”人繁分成。此碑立碑的准确时间、(立碑时间下限为柏乡建县之前)谁人所立、首立何处等仍待研究。
柏乡县建县前中鲁村鲁氏为曾祖立碑的拓片
据东南鲁村杨双锁撰写的《柏乡县东南鲁杨氏宗族历史考察纪略》之“早年先民生活的巢集之地”记载:“芦穆公古墓(当地称芦家疙瘩)位于东南鲁村西北角,土疙瘩占地约10亩,疙瘩高约三丈。生产队取土曾发现有大量烧黑的灰土,曾挖掘出铜箭头、铜壶、古瓦片等遗物。据老人说,古墓曾有墓碑,有人砌在附近的水井口上。”笔者认为这里提到的“芦穆公古墓”好似是“鲁穆公古墓”之误。理由一是,芦姓迁徙到东南鲁时间晚,历史上查不到“芦穆公”其人或芦姓名人;二是“鲁村”村名、中鲁古碑都有“鲁字”;三是古墓规格较高,可与“鲁穆公”匹配。
经查“鲁穆公系鲁公伯禽之29代王,在位33年。公元前256年传到35代王,鲁国被楚国所灭,从此国人以鲁为姓。从《韩非子》“鲁穆公使众公子宦于晋、或宦于荆”的记载看,柏乡鲁氏或是“鲁穆公”之后代,且古碑记有高官“两朝秘书郎”,那么“鲁村“是以“鲁”姓立村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本文原载《柏乡轶事》作者又作修改)
作者简介:
王运国,1949年10月生,隆尧一中毕业,1968年下乡,1970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学教员、部队文书、班长、秘书股副股长。乡长、乡党委书记,外贸局长等职。退休后热心于本县历史史事的搜集与探究。1998年和2016年先后两次受邀参校、参撰2000年版和新版《柏乡县志》;参撰《柏乡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柏乡县老地名故事》,参编《魏裔介诞辰四百周年学朮研讨会论文集》。著作有:《上京拾遗》、《柏乡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