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玦、玄香、黑松使者……古墨“进阶”史

五千年的沧桑岁月,沉淀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就了无数璀璨夺目的惊人发明。其中,有“文房四宝”之称的笔墨纸砚,更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变迁,培养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情怀。
古代文人对于墨相当重视,甚至有“无墨不成书”的说法,他们甚至会用“玄香”“乌玦”“黑松使者”等属于隐士的别号来称呼墨。对于书法,又有“本于笔,成于墨”的说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文房四宝之一的墨……

先秦——石墨时代

作为文房四宝中的墨,是书写和绘画的重要材料,墨的优劣不仅影响书画的艺术表现力,而且是书画艺术品保存和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佳墨犹如名将之良马”的美誉。中国人用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等,都留下了古人用墨的遗痕。
在文房四宝中,墨和笔、砚的发明几乎是同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先秦时期的人们还是使用天然墨、半天然墨作为书写材料,这种墨是黑色的矿物——石墨,使用时,在砚石上将其研磨成粉末,再掺水溶成墨汁。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已有用墨遗痕
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就曾出土过一根用以研墨的磨杵(即研石),可见五千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石墨。
而根据《庄子·田子方》记载:“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可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笔墨的使用已经日渐普遍,但仍以石墨为主。

秦汉——人工制墨

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终于出现了比较正式的人工墨。目前已知最早的实物人工墨,应该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发现的墨块,属松烟墨。这种墨后来在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也有发现,但当时的墨,都是一些小圆块,还没有模制成锭。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墨块
但松烟墨是当时用墨的主流,是将松木焚烧,烧出烟火,之后收集烟灰用作原料,制成的墨墨色无光,质细易磨,遇水易化。正如曹植在《乐府诗》中吟到“墨出青松烟”。松烟墨的发明使古人告别了辛苦寻找天然墨的时代,完成了中国古代制墨史的一次重大飞跃。
除了松烟墨以外,当时也有将漆烟、松烟混和来制墨的。东汉以前,只是将墨用手捏合成小圆块“墨丸”,没有制成锭,使用时不能手持着直接研磨,必须用研石碾压。所以出土的秦、西汉砚台一般都包括砚石、研石(磨杵)两部分。
墨丸·西汉(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
东汉时,由于纸的发明、笔的改进、书画的需求,促使墨也有了较大的改进。这时发明了墨模,经过压模、出模等工序,墨质坚实而且形式规整。墨丸改进为墨锭,可以执握着直接研磨,研石也就渐渐地绝迹了。
松塔形墨·东汉

魏晋隋唐——上品“易墨”

魏晋时期松烟墨的制作已日趋完善。三国魏“韦诞墨”被赞誉为“百年如石,一点如漆”,是古墨的珍品。
晋时制墨工艺有了新的提高,发明了用胶配制。烟料是半成品,再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才是成品。烟料掺胶共同捣制,可增墨的光辉及附着力,使晋墨的条块比汉墨更加细致。
南北朝直到隋唐,制墨中心由陕西扶风等地向河北易水、山西潞州转移,这里所产的墨闻名天下,被称为“易墨”。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蓬勃的时期。唐朝甚至设官办厂专门造墨。其中最著名的墨官当属祖敏,他研究朝鲜进贡的松烟墨的制作经验,多方取材配方,采用古松烟与鹿角胶煎为膏而和之,这种制墨的方法,闻名于天下。
朱墨
唐代时还出现了有色墨,以黄墨和朱墨最为有名。黄墨是用雌黄研细加胶合制而成,朱墨是将朱砂研细后加胶制成。有色墨多用于修改文稿或者点校图书。
但唐末由于“安史之乱”,大量中原人口南移,大量北方墨工也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

宋代——油墨盛行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确立,经济繁荣昌盛,墨的需求激增,使制墨业日益兴盛。但久而久之,松林资源爆发危机,油烟墨适时出现,所以宋代不但有了松烟墨,还创制了油烟墨,此墨是以桐油(或再加上麻油、猪油等)燃烧成烟而制。
这一时期,名匠辈出,佳墨缤纷。文人以书法为重,故视墨为宝,取墨甚严,辨墨亦精。因此,宋墨已至尽善尽美的境地,足以辅助大书法家、大画家垂名千秋。
东山贡墨·北宋
墨工南迁之后,歙州(今安徽黄山市)成为新的制墨中心,这里甚至出现了家传户习的制墨盛况,徽墨也作为墨中精品而誉满天下。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更名徽州,从此徽州所产之墨,统称为徽墨,与湖笔、宣纸、端砚共称文房四宝,并沿用至今。
歙州黄山张谷男处厚墨·宋

明清——墨汁发明

明代墨业发展较笔、纸、砚业更为突出。制墨工艺有了新发展,桐烟和漆烟制墨的前代秘方被广泛采用,而且在高级徽墨中掺有麝香、梅片、冰片等名贵中药香料,故清香四溢,还有的墨中含有金箔,因而乌黑锃亮。墨色黑润,气味清香,故当时称“徽墨甲天下”。
吴申伯制五牛图墨·明万历
清代制墨业虽及不上明代的规模,但康、乾二朝均善于书,对墨的制作极为注意,所以御制名墨,精绝千古。但到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前后“洋烟(工业炭黑)墨”出现,导致中国传统制墨业大受打击,昔日盛名天下的“徽墨”也变得有名无实。

胡开文制御园图集锦墨·清嘉庆

清朝同治年间墨汁的发明更像是中国墨文化的一个分割线。直到现在,传统的墨锭因为实用性、便利性、制作工艺,甚至包括人们书写习惯的改变等原因而逐渐没落,如今墨锭大多转型成为艺术品、收藏品延续着它的全新生命……

来书博,品笔墨气韵

书法之韵味取决于用笔与用墨,两者完美结合方能体现书家的生命气韵。而真正好的书法家,其作品必定是笔不碍墨,墨不碍笔,笔助墨彩,墨助笔力,笔中见墨,墨中见笔,共同显示笔墨丰富的表现力。前提一定是要了解墨的发展,懂得赏墨,才谈得上会用墨。
从墨丸到墨锭再到墨汁,从松烟到油烟墨,我们带大家回顾了中国墨文化的发展进阶简史,但想要近距离了解古墨中所凝结的文化与匠心,大家可以去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参观哦!相信在书博的文房四宝展示区,您能更深层地了解笔墨纸砚与中国书法艺术之间绵延数千年的故事。

欢迎进入古戈尔艺术微店购买传统古法制作笔墨紙和八十年代老笔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