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文人范霖诗文辑考 ——兼评《学口范氏宗谱》及其若干问题

  一、《学口范氏宗谱》及学口范氏家族
    《学口范氏宗谱》(民国二十九年本,1942,以下称《范氏宗谱》)现藏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范氏族人范闪强家中。该谱是依宣统庚戌本(1910)为底本,修撰而成,与其他宗谱族谱一样,图系及人物行第是其主体部分,此外还有序文、仕宦录、征德录、著作录、遗文录、居址(坵墓) 。从各篇谱序记载的落款时间来看,《学口范氏宗谱》在明清之间多有递修。最早的一篇谱序由学口范氏二十世孙范之寿撰写,该序文的落款时间为“皇明万历三十五年”,也即1607年:
  吾缙之范,自唐咸通间,有幽州良乡县主薄,升处州丽水县丞,讳隋者,北归过缙云,因寓学前,仲季二子侍焉。遣长子还北,阻黄巢之乱(878-884),遂居姑苏吴县,而五云、姑苏皆奉府君为始祖,世系谱牒可考也。且学前之居历今八百余年,历传二十四世,散居本地者,十有余处,流寓各方者又皆有据语……[2]
  据该谱序记载,缙云学口范氏始祖唐丽水县丞范隋原本是北方人,“咸通十二年(873)仕丽水县丞,值乱留居缙云。”[3]因年老致仕,又值唐末乱世,无力北归,遂留居缙云。对于范隋在丽水为官一事,丽水府、各县方志及苏州等地范氏宗谱皆有记载,应为信史无疑。
  从新发现《学口范氏宗谱》的记载来看,缙云学口范氏一直将范隋视为其家族始祖。在浙江缙云当地,还有很多口耳相传的传说与范隋及学口范氏有关。据传,缙云小仙都附近至今仍有山丘名为“范庵山”,原为范氏祖坟地,范隋及多位学口范氏祖先皆葬于此地。又据《范氏宗谱》中学口范氏族人范槐(明代缙云人,号感泉)所撰忆文:
  ……丽水群公之诰勅保守弗遗,诚植本固而发源深也。奈缙云世祚衰,子孙多不振,仅能守群公之坟墓而已。十三传而有侍郎天碧公,以苏缙同宗,往还于吴者十余年,故苏缙志书彼此具载同宗之详……[2]
  实际上,范氏在范隋之时并不显赫,范隋本人也只是一名致仕的县丞,三子皆无仕宦记载。又如上文所述,范隋致仕之后遣长子梦龄北归,仲季二子则陪侍于缙云。长子梦龄因北方有农民战乱的缘故,北归受阻,滞留于相对安定的苏州吴县,又三传而有范仲淹(999-1052),苏州范氏由范仲淹而显于后世[4]。而缙云学口范氏自范隋定居缙云之后,几代不显,其家族当时(唐末至宋代)皆无修谱意识,终因历时久远,且各处文献史籍中难见其元代以前族人的踪影,唐末至元初这三四百年之间学口范氏失去了代际相传的记录,这也导致缙云《学口范氏宗谱》所述族源真伪及“范庵山为范隋公葬地”等说法缺少强有力的史料证据。
  然而,因为缙云学口范氏家族族谱中收有元代处州籍文人范霖等人的诗文,且族谱中记载的事迹与当时的信史、地方志书普遍相互吻合,因此可以相信,即使范隋与学口范氏留居缙云的说法一时难以确认,但《学口范氏宗谱》自身的可信度,在时间上最少可提到宋末元初,其家谱也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二、范霖诗文辑考
  范霖(1258-1321),字君泽,一字天碧,(浙江)缙云人。至元间,尝被召,入献《元封图》《历代编年图》,授江西浙江儒学提举,转礼部侍郎,晚家于吴。他是宋末元初处州籍文人,《全元文》收有其《重修佑圣殿记》《王氏家乘序》《画鱼卷跋》《归耕子传》四篇文章[5]。《元诗选·癸集》收有其诗《题洼尊山》,并评价其人“学问该博”,其文“词藻清雅。”[6]47此外,光绪《处州府志》等地方志书记载他曾有“《指掌图》《元卦图》《龟鉴编》《历代编年图》《奏议》《天碧稿》《春蚓集》”[7]1896等文稿传世,但其中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已经佚失。
  《范氏宗谱》的修撰者在记载所收录范霖《画鱼卷跋》的来源时保留了他们在明代正德四年(1509)收录资料时与景宁太守潘琴[8]书信往来的记录:
  右《画鱼卷跋》乃景宁致政(同“致仕”之意)太守竹轩潘公所录,以寄卿者也。正德戊辰(1508),乡与公子元谨同应贡,寓邸一日,道及有《画鱼卷》,求少传李西厓题咏,因云其间有元范天碧跋。卿怅然历道,侍郎天碧为乡先生世之祖,所著遗文,稿多残缺,乞缮稿赐卿归录,以示后之子孙,则幸甚,因记所得之由,一以示后世所知实,一以见潘公父子不遗人之遗也。
  太守(潘琴)寄跋复云:
  内附贵乡范司训先生亲收书香不废而肯眷眷辑其先世遗文,不贤而能之乎?可嘉也,可仰也,潦倒之年,尤以不识经为媿。[2]
  因为学口范氏在搜集其族人佚文佚事方面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得范霖的部分佚文得以收集保存于《学口范氏宗谱》之中。除了《画鱼卷跋》外,学口范氏家族的家谱中还有《佑圣观记》《归耕子传》《王氏家乘序》《题洼尊山》四篇诗文与《全元文》《元诗选》所载相同。另外又有《宽恩记》《别业落成》《题王草堂》三篇诗文为《全元文》及《元诗选》未收之佚文。今将这几篇诗文择要刊录,以飨同好,其中出现的异体字一律加粗并以“( )”注明,不能辨认或认定之字以“□”代替:
  宽恩记[2]
  岁大德元年丁酉(1297)十一月初五日。……执事者曰:“昔有诏令,下自行省,檄宣阃至于郡,令以蠲夏税事。省府惧,邮之缓,驿之骚,札走以筒递,直至启。郡封官僚,率众盥(原文是字中“水”字换成“米”字,疑为讹误)手稽首诵。”
  其文之降曰:“水旱灾疾,全免税粮,恤老、幼养、贫免,夏税疏,滞狱广察,除扰钭贪,条目至备,呜呼,盛矣哉!……胡为水旱暴作,时役间兴,上烦司鼎,调阴阳结绳,秉风化者,拱渎天听而清问下民乎?或者国势隆乎,持盈慎满,天将警人事之修,为示人民之戒惧。使为善日益臻,消恶日益固也。……汝父老听之,归而课尔农,督尔织,畜鸡豚狗彘,使家无饥口,而老者衣帛食肉。修尔庠序,教之孝悌。所谓有恒产则有恒心,其利亦溥矣,大矣!”
  父老忭舞再拜而谢曰:“有生以来,吾未之见,谨受教。”复请曰:“吾邦李侯,近赴省,议浙东夏税事,祈于君侯大人,为七郡山瘠地疗,民不堪命,薄其征。曾拜一分之赐矣。今朝廷自二分捐至于十分,天恩阔远,超绝古今。良太守素以理道暗合,心悦诚服。将走郡庠,启师儒之官,以纪皇家之盛事。”
  执事者曰:“尔侯诸父老,退居田里,使见童习字者,采以成谣。”越月,文俚未备,乃过廉车,二使拜降公巡按之郡。近以瓯之平阳、瑞安州水潦淹没。中书省列奏,德音驿报行省,命公驰往赈恤,有德来道廉。
  别业落成[2]
  山市见山不见山,特营别业接天宽。摩挲道眼春风好,矍铄吟肩秋月寒。堂下种槐予自得,窻前爱竹客同看。落成且了田园事,□迓除书早入班。
  题王草堂[2]
  新松旧竹长桥西,岁匕春风花满蹊,一自草堂归去后,祗今风景阿谁题。义序
  三、范隋卒地葬地考
  如上所述,缙云学口范氏及苏州吴县范氏皆奉唐丽水县丞范隋为始祖。苏州吴县范氏因范隋四世孙范仲淹而名闻于世。而缙云学口范氏却因“世祚衰,子孙多不振,仅能守群公之坟墓”,不为世人所识。以往,因限于资料稀缺的缘故,有关缙云学口范氏与苏州吴县范仲淹家族是否为同族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证实。而学界又多依据《范仲淹文集》[9]中范仲淹撰写的有关家族源流的叙述,将范隋的卒地葬地,认定为卒没于吴县,身葬于吴县天坪山。兹借着缙云《学口范氏宗谱》的新发现,并凭藉之前《范仲淹文集》中原有史料,以及已被证实之信史,对范隋卒地葬地问题进行重新考证。
  因为历史人物范仲淹的影响力,《范仲淹全集》中范仲淹亲撰《续家谱序》所载有关苏州吴县范氏源流最广为人知,也为其族人所深信,其文记载:
  吾祖唐相履冰之后,旧有家谱。咸通十一年庚寅,一枝渡江,为处州丽水县丞,讳隋。中原离乱,不克归,子孙为中吴人。皇宋太平兴国三年,曾孙坚、坰、墉、埙、埴、昌言六人从钱氏归朝,仕宦四方,终于他邦,子孙流离,遗失前谱。至仲淹蒙窃国恩,皇祐中来守钱塘,遂过姑苏,与亲族会。追思祖宗既失前谱未获,复惧后来昭穆不明,乃于族中索所藏诰书、家集考之,自丽水府君而下四代祖考及今子孙,支派尽在。乃创义田,计族人口数而月给之;又理祖第,使复其居,以永依庇。故作《续家谱》而次序之。皇祐三年正月八日,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事兼管内勤农事、充青州淄潍登莱沂密徐州淮阳军安抚使、护军仲淹述。[9]
  据序文所述,范隋曾为丽水县丞,因中原离乱,子孙居于吴。之后几代,族人仕宦四方,遗失家谱。一直到范仲淹之时,偶因他在杭州任知州,遂与吴县族人交会,才开始“追思祖宗”。又据信史记载,范仲淹二岁时失父,母亲谢氏改适他人,他也因之改姓,之后随母跟着继父到处“游历”[10],也就是说范中淹早年并非居住生活在苏州吴县的故乡。一般来说,宋人之间的婚姻遵循于“门当户对及地缘便利”的原则[11]。从范仲淹及其母亲的早期经历来看,其家族之前几代较为普通,不应该是有地位的仕宦之家。而其族人有没有能力收有丰富的家族文集,更让人质疑。当时范仲淹及其族人所作《续家谱》也是根据族中所藏诰书、家集推测考录所得。由此来看,苏州吴县范氏的《续家谱》以及以后范氏族人根据的这份世系图谱也不尽准确,有不少是靠推测所得。
  而今天的《范仲淹全集》又有附录五《范氏迁吴始祖唐柱国丽水府君墓门碑》一文。该文为清代苏州吴县范氏族人范兴禾于乾隆七年(1743)所撰,主要内容如下:
  唐柱国丽水府君,为我范氏迁吴始祖,墓在天平山左麓……四传而生文正公,为宋理学名臣,功在国史。父以上三世追赠国公,皆葬天平之右,世称太师坟。当文正公在政府时,奏言:臣家四世松楸(“坟墓”代称),俱在于吴,请以白云庵为功德香火院,敕赐寺额……历代以来,四远之裔,赴豫省墓者络绎于道。矧府君邱陇巍然在望,自唐迄今,千余年来,保守无恙。而我子姓,庇府君之遗泽,在吴中者千有余丁,亦惟秉府君之懿训,敢不共将诚敬,以期绵延勿替……[9]1155
  这则碑文史料,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其主要内容应是根据历代递修的“苏州吴县范氏宗谱”所述内容续写而成。其中所述“始祖(范隋),墓在天平山左麓”等内容,言之凿凿,一直为范隋后世族人奉为真言。而这两则史料同样也成为今人讨论有关范隋及其代表的范氏家族来龙去脉,以及范隋卒地葬地的主要凭据。然而根据史源学说来讲,这则史料的撰写依据就是范仲淹所撰《序家谱》。因此,今日依据此碑文认定范隋卒地葬地是存在问题的。 
  除了指出苏州吴县家谱所记载家族源流并不可靠之外,两则分别收录于缙云《学口范氏宗谱》以及原有缙云范氏族人传记资料,让笔者对原先范隋卒地葬地的说法产生怀疑。第一则是收录于元人王逢的文集《梧溪集》中的一篇范霖挽辞——《故礼部侍郎古括范公挽词》,文中原有注文小字,以“( )”择取保留,方便读者理解,现摘录如下:
  ……侍郎唐相冰履后,括谱远通苏(文正公系),甫晬服斩衰,母孙训以儒。长授父祕易,律历百氏俱,宋亡邑弗靖,徒步谒唆都元帅名。计听魁就戮,田里释钱俘,世皇既召见,神采动玉壶……一荐十七人,乘遽将临吴。……大用本天意,小吏(谓除编修)应时需。凿凿正统论,历历编年图。(时相欲以本朝继金为正统,公言金兴宋中而前亡,不可继也。)媢者虽得沮,士儗古董狐。成宗御六飞,万象新洪炉。超迁五品贵,两省垂范模(谓除江浙江西提学)。屣倒张(珪)中丞,手握彻(理)大夫。……。蠒室客暮醉,鲤庭子「谓公幼子成」朝趋,笑命说三礼,条然竟长徂……[12]
  再一则是收录于《范氏宗谱》内明代处州缙云籍名医李月岩[13]为学口范氏节妇胡氏所作《范节妇胡氏传》:
  ……父母爱之慎所配。择廷安范君字焉,君宋文正之族,元侍郎公之裔,五云著姓也。贞妇归于范,克端母仪,事舅姑极其孝敬……[2]
  元人王逢所撰范霖挽词现收录于其文集《梧溪集》之中。王逢,字元吉,江阴人,《明史》文苑传将其附载于戴良传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他“少学诗于陈汉卿,得虞集之传。才气宏敞而不失谨严,集中载宋元之际忠孝节义之事甚备。每作小序以标其崖略,足补史传所未及。”[12]《四库提要》对于《梧溪集》及其撰者王逢的评价较高,认为《梧溪集》是一部相对严谨的元人文集。从挽辞的叙述来看,其对范霖仕宦经历的评述与《处州府志》等地方志书资料的记载相同。此外,挽辞又提到范霖为“唐相后,括谱远通苏,甫晬服斩衰,母孙训以儒。”王逢所根据括谱也即缙云范氏谱,认可范霖为唐相履冰之后,与范仲淹家族为同族。再则,范霖是缙云人,但他致仕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到缙云,反而留居苏州十余年,由此可以认为范霖本人已将缙云范氏家族与苏州吴县家族视为同族。除了以范霖为代表的缙云学口范氏对自身为唐相后代的身份认同之外。明代李月岩等缙云名士也都已相信两地为同宗。这也就间接证明了“范隋及其仲季二子留居缙云,遣长子梦龄北归”的说法有其来历依据。
  除士人私人记载外,官方志书也有关于范隋在丽水及缙云的历史记载。光绪《缙云县志》有记载:“唐,范隋,幽州河内人,咸通十二年(873)仕丽水县丞,值乱留居缙云。”[3]光绪版《处州府志》中则记范隋“咸通间为丽水县丞。”[7]相对而言,志书作为官方记载地方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文献典籍的权威文献,不会刻意为个别家族族源问题作伪,客观误载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与宗谱中普遍存在的“伪饰”现象相比更具可信度。且两部方志记载的人物、时间、事件皆与信史相吻合。因之依靠推测,范隋公致仕北归,因年事已高,身体有恙的缘故,不能继续赶路,不得已而留居缙云。由此可看,范隋留居缙云的说法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因之说范隋卒于缙云,葬于“范庵山”也是可信的。
  然而,在目前相关史料文献仍较为缺失的状况之下,也仅能推测范隋之卒地葬地存在着这两种可能,并不能完全认定或者否定其中的任何一方。不管如何,缙云《学口范氏宗谱》还是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其中所收范霖已佚诗文可补《全元文》之阙,此外该谱还收有不少明清之间其家族族人墓志(旷志)资料、文章,以及元、明、清间范氏族人与官府之间事务往来的三篇“移文”(法律文书),这些都是蕴藏着地方历史的史料富矿,有待引起学界的关注。
  注 释:
  1小仙都:区域地名,历史无载,在今天缙云县东渡镇境内。缙云东渡为处州“括苍古道”的起始地,从地理位置上来讲范隋因年老不边北归,滞留缙云东渡的可能性比较大。
  参考文献:
  1.吕鸿.处州文化与处州地方文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范氏族人.学口范氏宗谱,不分卷,宣统庚戌年重修本,现藏缙云范闪强家中.
  3. (清)何乃容等修撰.光绪缙云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第66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4.陈良学.范仲淹家族支系迁徙考略[J].寻根,2003(10)。
  5.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1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6.(清)顾嗣立编撰.元诗选·癸集[M].清光绪十四年刻本,乙册。
  7.(清)潘绍诒修,周荣椿等纂.丽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处州府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8.浙江省文物局编. 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丛书·民居·潘琴故居[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422。
  9.(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校正.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10.范文生主编.范仲淹与虞城[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11.黄军杰.宋代秀州望族婚宦述论[J].衡水学院学报,2015。
  12.(元)王逢.梧溪集[M].丛书集成初编,第2277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3.吕丰平.缙云医史钩沉[EB/OL].(2013-04-26)[2017-05-04]。
  
  来源:丽水史志2018第4期 作者:黄军杰(作者单位:中共缙云县委党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