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 脏腑理论二十四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通往中医殿堂之门,欢迎来到“入门·经典·临床”栏目,精诚大医漫漫长路,有我们陪您一路同行。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之三“脏腑理论”。
  本节目推送内容将所选三百余条名言,分为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气血精神、针灸经络、诊断技术、病因病机、治疗思想、养生保健、以人为本、运气学说十一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内经》的几乎所有方面,读者可在尽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内经》的理论精华。
3
内经名言
脏腑理论之二十四
耳者,肾之官。《灵枢·五阅五使》
  

【论述】

  

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除了本句外,《内经》在多处都谈到耳与肾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中精气充盈,上濡耳窍,则听觉灵敏,分辨力高;反之,肾中精气虚亏,髓海不足,则听力减退、耳鸣,甚则耳聋。《灵枢·海论》就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老年人听力失聪,也是肾中精气渐衰所致。

  

但是《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却又提出心开窍于耳。而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这反映了《内经》的作者并非一人,他们从不同的临床观察得出不同的结论。《证治准绳》认为:“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生,心为耳窍之客。” 这一说法,多少有牵强附会之感。而张介宾则认为:“舌本属心,耳则兼乎心肾也。” 也有人认为《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中“耳”当为“舌”之误,如田晋蕃说:“黄元御《素问·系解》,‘耳’作‘舌’。”又冯承熙《校余偶识》曰:“《灵枢·脉度篇》:‘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下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则正当作舌。”由于耳也是“宗脉之所聚”,故耳与全身脏腑都有联系,但与肾的联系最为密切,这已为现代医学与临床所证实。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肾与耳在细微结构上存在某些相似之处。过服对肾有毒性作用的药物,每易损害听神经而致失聪,这都显示了肾与耳密切相关。

  

耳者,宗脉[1]之所聚也。《灵枢·口问》

  

【注释】

  

[1]宗脉:即众脉的意思。张介宾注曰:“宗,总也。”“手足三阳三阴之脉皆入耳中,故耳亦宗脉之所聚也。”

  

【论述】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可见耳部的经络分布涉及面是非常广泛的。手足六阳经皆与耳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手太阳小肠经由目锐眦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顶部的支脉从头顶到耳上角;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行走耳前;手阳明大肠经虽不过耳,但其别络则“入耳合于宗脉”。手足六阴经则由于表里两经脉气相通,特别是阴经经别在头面部合于阳经,故与耳也有联系。《素问·缪刺论》还说:“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由此可知,经络与耳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脏腑之精气通过众多经脉上充于耳使耳能听,因此,耳与五脏六腑都有关联,而不仅仅是肾。对于耳部的病变,应作全面分析。例如耳鸣,若渐觉耳鸣,声音细小,按之鸣声减轻或暂停,多为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而致;若突发耳鸣,声音大如蛙叫,或如潮声,按之鸣声不减者,多为肝胆火盛,上扰清窍而致。

  

既然脏腑经络均与耳有联系,所以临床上还可以用耳部穴位来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由此而发展了耳穴诊病和耳穴疗法。目前,耳穴诊病有望诊法、触诊法、压痛法、电测法以及耳穴染色法、日光反射法等。耳穴治疗法实际上包括耳穴毫针刺激法、耳穴埋针法、耳压法、耳穴放血法、耳穴电针法、耳夹法、耳穴梅花针法、耳穴割治敷药法、耳穴挑治法、耳穴水针法、耳穴激光针疗法、耳穴按摩法,耳穴磁疗法、耳灸法等,耳穴疗法所治疾病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多达200种左右。

  

由于耳与五脏六腑均有联系,这就要求医生在临床诊治耳病时需扩大思路,才能收到效果。

  

【病案举例】

 

 陈国丰治某患者,男,21岁。患者3天前感受风寒,鼻塞流涕,咳嗽少痰,继则右耳失聪,闭气不舒,自声增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检查:右耳鼓膜呈橘黄色,有液平面,音叉试验呈传导性耳聋。诊为“渗出性中耳炎”,证属风寒束肺,肺失宣降,气闭耳窍。治宗“耳聋治肺”之理,予以宣肺通窍,方拟三拗汤加味:炙麻黄、甘草各5g,桔梗6g,前胡、杏仁、菖蒲各10g,木通3g,茯苓20g。服3剂后,耳聪病除而愈。《难经·四十四难》云:“肺主声,故令耳闻声。”刘河间提出“耳聋治肺”之论点。可见耳聋与肺有密切关系。

  

按语:一般医生对于耳聋之症,多从肝肾考虑,而陈氏据患者有感受风寒史,加之有鼻塞流涕,咳嗽等肺系症状,断为此耳聋之症病在肺失宣降,气闭耳窍,故用宣肺通窍之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这一病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耳者,宗脉之所聚”的理解,从而扩大在耳病治疗上的思路。

(本文选自张恪 著《内经名言300句》学苑出版社出版. )
中医经典系列书目
   醫道傳承系列叢書
(繁體豎排誦讀本)
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醫學教程。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第一輯:醫道門徑
《醫學三字經》  〔清〕陳修園著
《藥性賦·藥性歌括》〔金元〕張元素,李東垣著,〔明〕龔廷賢著
《瀕湖脈學》〔明〕李時珍著;
《長沙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金匱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時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醫方集解》 〔清〕汪昂編著;
第二輯:醫道準繩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次注〔北宋〕林億等校正 孫兆重改誤
《黃帝內經靈樞》〔北宋〕史崧    音釋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西晉〕皇甫謐 撰集〔北宋〕林億等校正;
《難經·新難經集注》〔明〕內府 刊印〔北宋〕王惟一   集注 ;
《神農本草經》〔齊梁〕陶弘景編  尚志鈞輯校;
《傷寒論》〔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撰次〔北宋〕林億等校正;
《金匮要略》〔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集〔北宋〕林億等詮次;
《脈 經》〔魏晉〕王叔和撰集 〔北宋〕林億等類次 ;
第三輯:醫道圓機
《溫熱論·濕熱論》
〔清〕葉天士〔清〕 薛雪 著
《溫熱經緯》〔清〕王士雄 著 ;
《溫病條辨》〔清〕吳鞠通著〔清〕汪瑟庵參訂;
第四輯:醫道溯源
《宋刊周易本義》〔南宋〕朱熹 撰;
《道德經》〔東周〕老聃  撰 〔西漢〕河上公注;
《五行大義》〔隋〕蕭 吉  撰;
如需购书请登录
学苑网站
www.book001.com
直接致电010-67601101
学苑读者服务部
================
(0)

相关推荐

  • 耳鸣中医去辨证论治?

    耳鸣为听觉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常见症状,患者感到耳内有嗡嗡吱吱等各种各样的单一或多种声音并存的响声.耳鸣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为单侧性耳鸣,有的则为双侧性:有的间歇性出现,有的持续不停. 耳为肾之窍,为肾 ...

  • 耳穴中医脏腑辨证取穴——胆穴

    胆穴辨证 1.肝与胆相表里,用于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胆结石.黄疸性肝炎等. 2.胆脉循颈抵头,可治头痛.偏头痛和颈项强直等. 3.胆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对耳鸣,耳聋有效 ...

  • 66.耳穴与内脏有何关系?耳针治病如何选穴?

    中医认为,耳朵和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六条阳经的经脉分别循行于耳中与耳的周围.耳不但通过经络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耳又与脏腑的生理.病理直接有关.如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肺气虚则少气- ...

  • 养生功法之耳穴按摩操

    耳穴按摩操 古籍中常记载"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为经络通过.终止.会和的重要部位.耳穴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补肾强身,提高机体 ...

  • 中医耳针疗法知多少

    耳针法是指用一定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类方法.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其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易行,因此在日常运用较为广泛. 耳针疗法基于中医理论和耳穴分布.耳穴诊 ...

  • 【中医眼科】耳穴刺激可治疗眼病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区域.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以防治疾病. 人的耳朵就像一个倒立的胎儿,所以耳穴在耳郭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与头面相对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 ...

  • 内经名言三百句 3 . 脏腑理论之二十九

    入门·经典·临床· 栏目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脏腑理论之二十八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脏腑理论之二十七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脏腑理论之二十六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脏腑理论之二十五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 脏腑理论二十三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脏腑理论”之二十一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脏腑理论之二十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脏腑理论 ”十八、十九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