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70万袋“沪桑2号”桑黄新品种菌棒,产值可达数千万元!

眼下,在位于浙江海宁市宏欣农业生物科技公司(简称“宏欣生物”)的大棚内。水雾中,几万个菌棒整齐摆放在水槽上,每个壁袋上挂着个“奶黄包包”。“这是桑黄,一种具有抗肿瘤效果的药用真菌,今年这批菌棒的出菌率可达80%以上。”公司负责人姚生良兴奋地说。
2019年起,上海市农科院与宏欣生物结缘,将最新培育出的“沪桑2号”菌种送到姚生良手上,助力桑黄生产新上一个台阶。今年,宏欣生物80多个温室大棚、5个食用菌智能菇房里培育了约70万袋“沪桑2号”桑黄菌棒,产值可达数千万元。
“森林黄金”桑黄的药用价值被发现
桑黄是种大型珍稀菌,作为传统中药在中国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因其生长在桑属植物上,且子实体呈黄褐色而得名。
近代桑黄的研究起始于日本,长崎女岛的居民因食用岛上盛产的桑黄,患癌者较少。1968年日本学者研究发表了桑黄有卓越抗癌功效的文章,在后续研究中,桑黄还被发现有抗肿瘤、调节免疫、抗肝纤维化、降血糖、抗氧化、抗炎等功效,因其突出的药用价值被称为“森林黄金”。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曾进入中国大量收购野生桑黄,致野生桑黄濒临绝迹。1998年,安徽大别山出现人工培育仿野生桑黄。近年来,中国桑黄种植规模以每年10倍的速度在发展,段木仿野生桑黄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与安徽省,袋料培植桑黄主要集中在浙江省与江苏省。
先进选育技术筛选出本土高品质桑黄
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使桑黄对优良种源的需求更加迫切。据上海市农科院研究员杨焱介绍,该院于2006年开始进行桑黄新品种选育,他们发现桑黄菌种非常容易退化,而想要获得高药用价值的桑黄,就需要选育高活性成分含量的品种。
杨焱团队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物理诱变选育技术,选育获得总黄酮含量高、抗逆特强,生物学特性明显优于出发菌株的优良品种,并将其命名为“沪桑2号”,于2020年通过上海市新品种认定。
如今,在农科院的科技专家指导下,宏欣生物桑黄种植污染率降低到5%以下,出菌率提高到80%以上,每个菌棒的桑黄产量可达40克以上,比以往增长100%。
“药食同源”促桑黄走进千家万户
桑黄的“知名度”虽不及灵芝、猴头菇、竹荪等药食同源的菌类,但因其显著的功效,日益受到研究者及企业家的关注。
近年来,桑黄陆续被批准进入各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这意味着可在当地做为中药饮片进入市场。上海市农科院还与相关机构合作深入研究桑黄抑制不同类型肿瘤的功效及缓解癌症患者晚期疼痛的作用,相信这些都将极大促进桑黄产业发展。(来源:文汇报)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