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这四本书,你就打通了智慧人生的“任督”二脉

纯音乐 - 灌想冥空 来自显理国学文化传播 00:00 08:22
01易经:内心强大,来源于对世界的认知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清代《四库全书》易类提要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就是通过探索、推演、推理大自然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类了解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个人生存变化规律。

“易”的内容主要有三层:“简易”、“变易”和“不易”。

简易,大道至简,复杂源于最基本的简单,一阴一阳即囊括了万事万物之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事能够保持一针见血的敏锐眼光,才能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为人能拥有简单的心境,才能够无求而快乐,知足而幸福。懂得简易之理,方能成就人生之大美。

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易虽然简单,但是变化无穷。一画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两两组合,形成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易经·系辞传(上)》: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柔变而趋于刚,刚化而趋于柔;进极而退,退极而进也。理解了变化之理、阴阳之道,我们就懂得了万事万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并由动知静,见微知著,达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境界。

不易,宇宙万物纷纭变化,古人却归纳为六十四卦的符号体系,六十四卦又归结为阴阳的变化组合,阴阳又是太极运行变化而来,这说明了易的本体是不变、不易的。天地运行,四季轮换,月盈则亏,日午则偏,万事万物的发展既有其“变数”,也有其“定数”。尽管世间变幻无常,但是人心人情人性基本不变。所以,对人生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初心不变。

《易经》告诉我们:世界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掌握变化规律的人是有智慧的。做人成事掌握“时”“位”“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作出选择。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默默无闻时要加强自身修养,等到机会来临时,就要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君子以正位凝命。一根稻草,扔在街上就是垃圾,与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价,与大闸蟹绑在一起就是大闸蟹的价格。一个人在不同的平台和位置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

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个人 “使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敬畏天命和追求自己的使命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02论语:成大事者,首重人生格局

如果说《易经》教会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那么《论语》则告诉我们:如何修炼好自己,才能与世界相匹配。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拨开重重人生迷雾,以高瞻远瞩的视角,提出了人生奋斗的总纲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讲到: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青年时期是人学习的最佳时期,要通过勤奋的学习完成“厚积”,树立人生志向,定好奋斗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进取和超越自我。

三十岁时,思想意识和世界观已经成型,要“立原则”“立方法”“立三观”,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容纳和适应这个世界的哲学框架,树立为人处世基本方法和原则,从而走上通向人生夙愿的道路。

吾身有涯,而知无涯,尽管知识性的东西是不能穷尽的,但到了四十岁左右,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形成了基本的人生原则和处世方法,这个时候对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原则和方法应该坚定不移、不再迷惑了。

五十岁之前要“尽人事”,五十以后,就要知天命。世间规律无穷无尽,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改变的。成功了要珍惜,即使不成功,也无需过分耿耿于怀,心安理得即可。正如灵隐寺一副对联开示的那样: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六十而耳顺,即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而忘忧。《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烦恼是无处不在的,但是烦恼只会耗费精力和时间,甚至损害健康,没有任何好处。做人,一定要心胸开阔,当烦恼来临时,我们首先要理性思考,然后“尽人事,听天命”。我们需要深思熟虑,但却不需要烦恼,不为烦恼而烦恼才是境界和水平,我们整个人才能超脱。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个时候做事情能够随心所欲,但却不逾越规则——“行欲而不动恶念”,足见境界之高。时光易逝,容颜易老,但心态年轻、热爱生活的人,不知老之将至。当我们把每一天、每一个月、每一年都过好,这一生就是精彩人生。

青年人必有所求,中年人必有所思,老年人必有所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的常常仅有几处,当我们身处迷茫不知所措时,不妨细细品读一下孔子为我们构建的标杆级人生大局,再回过头来看待自己的人生时将会更加通透。

视频来源:《国学与幸福人生》

更多内容请关注今日头条“显理说”

03道德经:上善若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道法自然,即道取法于它自己的样子。“道”是按照他自己的样子来运行的,这启示我们:最高的境界,其实就是自然而然。

战国时期,魏国名臣田子方陪魏文候说话,多次称赞溪工。文候就问他:“这个溪工是你的老师吗”?

田子方回答:“他是我的邻居,不是我的老师。他说话论事总是十分中肯,所以我称赞他。”

文候又问:“你有没有老师,他是谁”?

田子方说:“有,他名叫东郭顺子。他为人真朴,外表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但内心却和于自然。他既能顺应外在事物,又能保持自己的真性;他的心境宁静清虚但能包容万物,对不合‘道’的一切,都能及时指出使人醒悟,引导人们自然消除邪恶之念。作为学生,我不知道用什么言辞去称赞他呢!”

可见,那些在平凡中保留人的纯真本性,并能在平凡中显出英雄本色的人,才是真正的高人。

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本色呢?老子在讲“上善若水”时,具体列举了水的七种智慧——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处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心思善于沉静,交往善于仁爱,言谈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达成既定的效果,行动善于选择合适的时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从自己的本心出发,能做到以上几点,成为最好的自己,便是达到了精致自我的最高境界。

04 孙子兵法:理性与智慧,是取胜的关键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并不像一次浪漫的旅行,而更像是一场艰苦的行军,因为在路途之中充满着竞争和博弈。而博弈,是需要战略和智慧的。

理性与智慧,是孙子兵法的灵魂。

《孙子兵法·军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何为“不可胜在己”?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一个人的优点创造了人生的福,但是隐藏的缺点,往往会带来人生的祸。

希腊神话中,安泰是大地母神盖亚之子,他的身体一接触到大地就能吸取大地的力量,从来不会感到疲劳,是一个强悍有力的巨人和角力能手。

他打败了所有胆敢向他挑战的对手,直到另一位超级勇士赫拉克勒斯出现之前。

赫拉克勒斯在同安泰角力时,发现要打败他是几乎不可能的。每次他把安泰击倒在地,安泰反而获得了更强大的力量——那是大地母亲给他的力量!

赫拉克勒斯把他安泰击倒了三次,安泰又三次站了起来,赫拉克勒斯终于发现了他恢复力量的秘密。

于是,他设法抓住了安泰,把他高高举起,就在空中,赫拉克勒斯掐死了安泰。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伟大的善战者应该有两个特质,第一个特质是保持理性,修炼自己,修炼到无懈可击;第二个特质是运用智慧,考虑对手的优劣势,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

正所谓,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博弈取胜关键,就是知己知彼。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就叫用兵如神。兵法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那么,在《孙子兵法》里作者所认为的斗争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

《孙子兵法·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好。

这段话反映了孙武战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能自保而全胜”。百战百胜实难做到,即使全胜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己方也要受到很大损失。

斗争的最高境界是斗而不僵,是和。能够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才算上策。

《孙子兵法》短短六千余言,内容博大精深,既有顶层战略运筹帷幄的思想,也有具体作战指挥的思想,还有战场上灵机应变的一些法则,以及如何研究军事地理、特殊作战方法的谋略。作者将战争实践经验高度概括,不仅在军事界被誉为“兵学圣典”,还对管理学、经济学、逻辑学等社会活动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书中高超思想理论,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研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丨显理国学文化传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