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古墓,居然发现一枚近代炮弹,考古专家大吃一惊
战国古墓
【本期导读】
春秋战国墓,为了防盗,墓主人煞费苦心,层层防护。发掘过程一波三折,阻力重重。突然,盗洞中惊现锈迹斑斑的近代炮弹,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墓主人到底是谁?竟为自己设计了如此周密的防护措施。
封土坍塌
2018年夏天,河南平顶山叶县,闪电划破天际,狂风撕扯大地,往日温顺的烧车河,接纳着入夏以来最强的一次暴雨。很快大雨变身为洪水。
烧车河
雨过天晴后,人们发现,河岸边的一座土堆坍塌了一半。这是一座古代墓葬,被暴雨浸泡之后,导致了坍塌。
随后,闻讯而来的考古队员对这一区域进行了勘探。很快人们发现,这里是一片春秋战国墓葬群。伴随着墓葬一同出现的,还有一些奇怪的石头。据当地百姓讲,石头是从墓里出来的。
石头与墓葬是一个奇特的组合。
封土坍塌
岁月剥蚀下的封土
积石墓
眼前这座墓葬,或许曾有高大的封土,在岁月的剥蚀下已然失去了昔日的威严。但为什么墓内会有石头呢?
考古队员开始继续向下探索。
结果发现,这个墓葬东侧带有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墓道宽约5米,长度约10米。墓道的发现,意味着墓室就在不远处。考古队员将这一座大墓命名为M53号墓。
带有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
积石墓
再向下发掘时,奇特的石头竟然又出现了,而且体积巨大,每块重达几百斤。
随着发掘不断向前推进,石头越来越多,人们的疑惑也越来越大。考古人员发现,这座大墓几乎是由石头组成,如同石头矩阵。这些石头呈现出一种特定的规律:中间低,两边高,呈漏斗状。如此特殊的葬俗,极为罕见。
种种现象表明,这些“特定的规律”是人为摆放所致。
随着清理的深入,考古队员发现这些石头原本处在墓葬上层,密集地盖住主墓室,后来因为下方棺椁腐朽坍塌,石头层丧失支撑力,造成中间塌陷。
积石墓
积石墓
这座大墓被如此严密地防护,目的又是什么呢?答案就在地层之下。
石头矩阵,给现场的清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由于罕见,这些石头也成了重要文物,需对每一块进行编号、绘图,标明所处的具体位置,以便发掘之后用于复原展示。
墓葬剖面图
石头很普通,但数量如此之多,排列如此整齐,考古队员分析,这可能就是一种特殊的古代墓葬,积石墓。
巨石挡道。为了加快发掘进度,考古队员动用了现代吊车。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平身仅见,好奇与未知充满了每一个人的内心。下面还会遇到什么情况?
20多个人,一台现代机器,用了四天时间才把石头清理掉一层。人们不禁要问: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没有现代工具,这些巨大的石头是用什么手段摆上去的呢?难度可想而知。
吊走石头
吊取石头
随着发掘的深入,墓坑中出现了更加奇怪的现象:积石每吊走一块,下面就会又出现一块,而且体积与重量越来越大。清理到最后,这些积石总重竟达100多吨。
越是深入,越是突破原有认知,墓坑中的积石,竟然层层叠叠堆积了三层。
石块如此之大,数量如此之多,曾经这座大墓主人的心思,在今天看来很离奇,让人匪夷所思。墓主人耗费巨大的人才、物力、财力,为自己精心建造了一座石头包裹的大墓,其实就是为了防盗,让厚厚的石层抵挡盗墓者,每一块硕大的石头,就像一个体形健壮的守墓卫士。
三层巨石防护的大墓
盗墓几乎伴随着厚葬同时发生。于是防盗成了一些人修建墓葬必需的要求。而这座大墓的主人把防盗做到了极致。
积砂
考古工作一刻不停地向下清理,新的情况又出现了:在三层的积石中,都填满了砂子,初步计算,竟有100立方之多。随之的疑问又来了,这些砂子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这也是古人防盗的一种方法,为了增加流动性,一旦盗墓者对墓葬进行挖掘,产生空洞,这些砂子就会流动,石头随之下落,阻止盗墓者甚至掩埋掉盗墓者。
上百吨石块,上百立方米细砂,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M53号墓的主人一定是一位身份显赫拥有权力的人。
严密的防盗措施,如同层层历史迷雾,穿越迷雾,人们将会看到怎样的墓主呢?
石墙和夹层
考古是一项特别仔细的活。大墓的发掘如同抽丝剥茧一般逐层展开。突然,一个新的发现暴露了出来。
大墓中间坍塌,是因为失去了支撑,而四壁却完好无损。四壁也是用石头砌成,厚度达到一米,是用泥土和着米浆混合做成古代的水泥,填满了石缝,非常牢固,目的不言而喻,也是为了防盗。
这样,这座大墓的防盗措施就达到了三种:积石,积砂,石墙。
随后,细心的考古队员又发现,在石墙与棺椁之间也有石头和流砂组合而成的夹层,这就形成了第四道防护。
四层防护的春秋大墓
人们愈发好奇,如此严防死守的大墓,墓主人到底是谁?
可没有文字记载,又未找到身份证明。一时间,墓主人身份成了难以消散的谜团。
炮弹的出现
2020年4月,河南省叶县常庄村,天刚亮,窸窸窣窣的铲土声从村外的蓝色大棚中响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正在对常庄墓地继续进行发掘清理。
突然,土层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金属器物。这种纺锤形金属质地的东西,原来是一枚炮弹的弹头。炮弹的出现,让现场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它会不会爆炸呢?
墓内的炮弹
炮弹
炮弹
经过仔细检查,并没有引信。人们发现,这枚炮弹的底部有螺丝接口。很明显,这是现代人所为,经过车床加工,危险早已解除了。这让所有人悬着的心立马放了下来。
但这枚炮弹尾部的螺纹又是干什么用的呢?炮弹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存在即合理。墓葬中,任何器物的出现都不是平白无故的。忽然,有人无意间想到了一件十分熟悉的考古工具——探铲。
探铲,俗称洛阳铲,它是民国年间由洛阳附近的村民李鸭子发明。从此,它成了盗墓贼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后来,又成了考古发掘的最佳伴侣。无论是盗墓贼还是考古工作者,都得用它来获取地下墓葬土层的信息,这至关重要。
炮弹与探铲柄连接
人们找来了一把探铲的柄与炮弹的螺丝口进行连接,结果尽然严丝合缝,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异常惊讶。这枚锈迹斑斑的弹头,难道它真能探查墓葬吗?又是如何使用的呢?它又为何会出现在墓葬里?
原来,这是一种碎石工具。盗墓贼没有想到,这座墓葬被层层积石保护着,他们所挖掘的盗洞被大石阻挡,无法前进,于是就想到了这种方法,击碎石头。可人算不如天算啦,一不留神,炮弹被石缝夹住或在重力的作用下脱落了,遗留在了盗洞里,盗墓者只得放弃,另辟蹊径。
“底攻天”盗墓法
盗洞没有打穿墓室,但盗墓者不想放弃,他们又采用了迂回的战术,绕开巨石,绕开石墙,罪恶的黑手再次抵近大墓。新的盗洞内留有很多编织袋,令人费解。按理说,编织袋是用于装土向上运输的,可为什么会留在盗洞里呢?
盗洞沿着石墙不断向下,又七拐八弯,然后径直向大墓底部延伸而去。盗洞越来越大,可以站立一个人。如此工程量,盗墓贼真的是疯了。
盗洞在墓底穿行,离上方墓室仅有两米。一种不详的气氛在发掘现场雾一样弥漫开来。
盗洞
盗洞
盗洞
盗洞
2000多年前,大墓建造的那一刻,墓主人有没有考虑过墓底防盗呢?这会是一座空墓,还是盗墓贼的又一次失败?
最终,盗洞击穿了墓室。这种盗洞,盗墓界叫它“底攻天”。一般盗洞都是自上而下,而这座墓葬的盗洞,由于墓主人事先设计了严密的防盗措施——积石积砂阻止了盗墓者,万般无奈,只得绕开防盗层,从底部打穿墓室,进入墓葬。这也是流砂墓的盗墓方法。
唉,百密一疏啊,墓主人并没有设置底层防盗。
穿行的盗洞
为了防止坍塌,盗洞里还有木支架,像矿井一样。盗墓贼一边挖掘盗洞,一边安装支架,徐徐向前。最终,盗洞在墓室的一角停住了。很明显,盗墓贼对于这座墓葬的结构一清二楚,是个行家。
盗洞内的木支架
可当盗墓者打开墓室,却发现里面全是积石积砂,是一个实心的。由于墓顶积石积砂太重,导致墓室历年累月之后轰然坍塌,盗墓贼知难而退,所以他们应该并没有盗取多少东西。
汉代铁斧
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考古队员发现了两件奇怪的铁器——铁斧。从形制看,这是汉代的器物。汉代的器物怎么会出现在春秋战国的墓葬中呢?
铁斧
考古专家推测,这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应该是在汉代已经被盗了,而两件铁斧,就是用于劈开木棺椁用的。汉代盗洞对这座大墓造成了致命的影响。随葬的奇珍异宝早已被汉代的盗墓贼盗掘一空了。
铁斧
两只铁斧
据发掘现场的情形,可以看出,这座大墓曾有一个一人多高巨大的木椁,在木椁室的中间还有椁与棺。汉代盗墓者当初进入这个墓室,就像进入一座房子里取东西一样。对于封闭的木椁,他们便用铁斧劈开。大功告成之后 ,盗墓工具忘记带离现场,并不奇怪,比如安徽当涂的天子坟,盗墓贼留下了一只唐代灯盏;还有盱眙大云山汉墓被盗后,留下了一把木尺等。
天子坟的唐代灯盏
发掘的最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文物出土。但这次考古真的一无所获吗?严防死守的积石积砂墓,就是最大的文物,让我们了解了古代的另一种墓葬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