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后人的一幅真迹,全篇只有47个字,如今藏于北京故宫!

学习书法的朋友都知道,在书法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法帖,其中有著名的“中华十大名帖”。而在这“中华十大名帖”当中,排在第一位的,要属于著名的乾隆皇帝的“三希堂法帖”了,而在这“三希”当中,《中秋帖》与《快雪时晴帖》皆是后人伪托之作,而其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伯远帖》了。

《伯远帖》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此帖对于书法学习者为啥被誉为“无上法帖”呢?我们知道,中国书法史的最高峰是在魏晋时期,学书法之所以“取法乎上”,取法魏晋的原因就是因为魏晋时期的书法笔法最为正统,字法也最为天然,后世的书法家皆是从这一脉体系当中延续下来的。

而其中以“二王”书风为代表的晋人笔法道统,乃是“帖学”领域的依归,然而“二王”书法存世已经没有了真迹。但这种“笔法”在东晋时期,往往是在家族内部传承的,而作为王羲之侄儿的王珣便得到了这种笔法的正脉。所以这件东晋唯一的法书真迹《伯远帖》就成为了后人追慕晋人书风道统的最高代表。

此作虽然仅有47个字,但每一个字都极致的体现着晋人书法的道统,乃是根正苗红的“二王”一脉,因为此作的珍贵性和艺术性,有的人曾经对此作进行过估价,认为值10个亿!我们从书法的技术角度来看这幅《伯远帖》,技法无外乎四个方面,笔法、字法、章法、墨法。

在笔法上,此帖基本是半藏锋起笔,这种起笔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露锋,实际上作者在书写时候是会有一个简单的逆入,这一点仔细观察高清墨迹不难看出,在转折的地方,几乎是笔笔换锋,这样不仅能够让点画的形态更立体和富有变化, 同时又能够使笔墨的层次更加丰富。每一个点画的处理都极为注重起承转折,而这些动作都是在一种较为迅速的节奏当中呈现出来的,并且极为贴合自然之理,这就是在法度当中从容而悠游的一种表现。

《伯远帖》的字法有着极强的天然性,而这种天然性则是经过了不断的矛盾冲突的训练之后,而自然生发出来的一种表现力,疏密之变、俯仰之变、开合之变,顾盼之变妙趣横生,这中表达也与晋人书写的心性有关。章法上更是“稳中求险”,没有险绝的矛盾冲突的作品并不是一件上承的书法,孙过庭所说的“复归平正”并不是没有险绝,而是将险绝蕴含在了平针当中,而这件《伯远帖》便是这种“复归平正”的自然书写的练达状态。

​当然,这卷《伯远帖》上面有历代名人的题跋,其精彩之处亦可圈可点,同样是练书法的绝美范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