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学习】面肌痉挛治疗——新中医“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面肌痉挛(HFS),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
根据面神经的解剖学研究,结合新中医诊疗体系各种针刺术联合应用解除卡压改善面神经供血和阻断部分面神经和三叉神经末梢的方法来治疗,通过临床病例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故作分享,共同学习。
面肌痉挛症的病因尚未清楚。但不管该病发生在哪个部位,面肌的痉挛是由面神经兴奋性过高所致,这一发病过程没有变。因此,以这一病理过程为根据来进行治疗是符合医学原理的。也就是说应用新中医诊疗体系各种针刺术联合应用解除卡压改善面神经供血和阻断部分面神经和三叉神经末梢的方法来治疗,进而达到治疗面肌痉挛的目的是合理的,临床实践证明疗效确切。
本病女性多见,小儿不发生。发病在20岁以后,40-50岁居多。病变均为单侧,左右侧别基本相当,有谓左侧多于右侧者。本病的临床特点如下:
1.阵发性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动。多数病人发病由眼部开始,缓慢发病。大部病人由眼轮匝肌痉挛起,即先从下眼睑抽摘开始。以后逐渐波及至一侧面部,甚至包括同侧颈阔肌在内的面部表情肌。额肌一般不受累。亦有面神经麻痹后并发痉挛者。
2.病情常为进行性发展。开始时抽动较轻,短时内即能缓解,间歇期较长;以后发作逐渐频繁,甚至可出现病侧面肌强直性痉挛、睑裂闭合不全及口角向上提的“怪像”。其面肌的抽动部位也有扩展,一般二年内口轮匝肌也开始痉挛,其进展较快,不能缓解。晚期可发生面肌无力。
3.抽动发作时面部一般无痛感,也不伴有颈部与肢体的抽搐。
4.病人在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谈笑等情况下可诱发或加重发作。
5.病人自己不能控制抽动的发作,同时病人也不能模仿其发作状态。
6.个别病人可有头痛与同侧耳鸣、听觉过敏,患侧面部血管收缩紊乱等情(如有镫骨肌发生痉挛者),则可引起耳鸣,但无听力下降。
7.临床检査:神经系统检査,面部感觉基本正常,亦无其他神经系统受侵害的表现;肌电图可出现纤维震颤与肌束震颤波;脑电图正常,无癫痫波。
8.临床上也发现有8%的病人伴有三叉神经痛或三叉神经区域感觉减退。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诊断:
1、痉挛症 小儿多见。不仅面神经支配区可出现痉挛,面神经支配区以外的部位亦可出现痉挛。但这种痉挛是面部各部分出现的微动,而且这种微动可以有意识的加以控制。
2、特发性眼睑痉挛、面部肌肉抽搐、儿童面肌习惯性跳动等疾患为双侧性,易与之鉴别。
3、皮质性癫痫 亦称Jackson癫痫,其表现是在面神经支配区以外的部位出现较大的间歇性痉挛。
4、颅脑肿瘤 如听神经瘤、面神经瘤、岩部胆脂瘤、桥脑小脑角肿瘤、脑膜瘤等,应做脑高分辨率CT、MRI等检査以鉴别之。
新中医诊疗体系各种针刺术联合应用治疗思路
1. 根据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的走向分布规律和病人表现,用手指扣击面部表情肌敏感点,诱发痉挛,用毫火针浅刺。
2. 针刀或拨针对颈项部筋膜松解。
3. 病灶侧乳突中下1/3处刺骨。
4. 面部拨针治疗。
5. 乳突后缘阳性反应点治疗。
6. 病程较长者对健侧面部表情肌的干预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尽量减少就诊次数和治疗时间且痛苦小,疗效好,无任何毒副反应。拨针、刺骨术等中医微创的参与治疗,使得治疗面肌痉挛成了一种简便易行,作用持久,安全,省时省事,疗效可靠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