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玩过的羊角瓢(地梢瓜),为什么很多人会把它和萝藦混淆
前两天,突然看到一张图片,一下子又勾起了童年时在农村生活的快乐时光。
我们管这种植物叫羊角瓢,老家话“角”的发音是“jia”,羊家瓢。
印象中羊角瓢一般长在岭上或者山上,在河边稍微干燥的沙土地上也有,细长的叶子,匍匐在地上,但不会蔓延开来,植株宽一般在一二十厘米左右,开白色小花,结一种纺锤形的果实,两端尖尖,有点类似羊角,中间鼓鼓的,又有点像农村家用的葫芦瓢,所以叫羊角瓢。
摘下没有成熟的羊角瓢时,还可见白色的汁液滴下,扒开未成熟的果实,可见很多鳞片细密地贴在白色的嫩纤维上,仿佛孔雀开屏一般,一种非常有秩序的美丽感冲击着人的视觉神经,令人难忘。
那鳞片里面藏着羊角瓢的种子。
而如果等到果实成熟时,绿色水嫩的羊角瓢便已干燥轻飘,扒开来看,里面的种子已经全然干枯,纤维也如鹅毛一般,犹如一个个小降落伞,不禁让人想起了蒲公英。
轻轻一吹,一个个小降落伞便随风飘远。
小时候,对这种神奇的小植物总是存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好感,每次见了都要摘几个把玩很久。
可如今好像已经有很多年不见这种植物了,网上查了一下,原来它的名字叫“地梢瓜”。
地梢瓜(学名: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是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直立半灌木;地下茎单轴横生;茎自基部多分枝。叶对生或近对生,线形。伞形聚伞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柔毛。蓇葖纺锤形,先端渐尖;种子扁平,暗褐色,长8毫米;种毛白色绢质,长2厘米。花期5-8月,果期8-10月。分布于中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和江苏等省区。生长于海拔200-2000米的山坡、沙丘或干旱山谷、荒地、田边等处。
明代植物学家也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在其著作《救荒本草》中这样描述地梢瓜:“生田野中。苗长尺许,作摊地科生。叶似独扫苗而细窄光硬,又似沙蓬叶亦硬,周围攒茎而生。茎叶间开小白花,结角长大如莲子,两头尖(角肖),又似鸦嘴形,名地稍瓜,味甘。救饥:其角嫩时摘取煠食,角若皮硬剥取角中嫩穰生食。”
地梢瓜(羊角瓢)
因形状像梢瓜而得名,那梢瓜又是什么样的呢?这点南北方叫法也不同,南方叫菜瓜,北方叫梢瓜。
按《本草纲目·菜三·越瓜》:"越瓜以地名也,俗名稍瓜,南人呼为菜瓜。"
北方叫梢瓜,南方叫菜瓜
地梢瓜又名山角、地瓜儿、小丝瓜、雀瓜、地瓜子等等,嫩的还没成熟的地梢瓜是可以吃的,将地稍瓜开一个小口子,外皮就会流出犹如“牛奶”一样奶白色粘稠汁液来。
因此地稍瓜在很多地方又被称作奶瓜、沙奶奶、马奶奶、 沙奶草、羊奶草、羊不奶果、羊巴奶、羊母奶草,吃起来味道淡淡的带点甜味。
不过我小时候只玩过,没吃过。
在网上搜资料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把地梢瓜和另一种植物萝藦混淆了。
萝藦(学名:Metaplexis japonica (Thunb.) Makino)是萝藦科萝藦属植物,多年生草质藤本,长达8米,具乳汁;茎圆柱状,下部木质化,上部较柔韧,表面淡绿色,有纵条纹,幼时密被短柔毛,老时被毛渐脱落。叶膜质,卵状心形,长5-12厘米,宽4-7厘米。总状式聚伞花序腋生或腋外生,具长总花梗;总花梗长6-12厘米,被短柔毛。蓇葖又生,纺锤形,平滑无毛;种子扁平,卵圆形,长5毫米,宽3毫米。花期6-9月,果期9-12月。
萝藦花果
很奇怪为什么会被混起来呢,它们的植株其实差别很大,估计是因为果实太像了的缘故,其实这两种植物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萝藦开花
首先,二者的叶形全然不同,萝藦的叶子肥大,卵状心形,而羊角瓢的叶子却细而狭长;其次,萝藦是多年生爬藤植物,而羊角瓢是一年生草本,非爬藤;再次,果实外观不同,萝藦的果实有凹凸不平的小疙瘩,而羊角瓢更光滑一些。
萝藦果实
成熟的萝藦果实
之所以他们被混淆起来,主要原因还在于它们的果实非常像,写到这里我也在怀疑,我所谓的羊角瓢这个名字是不是应该对应的是萝藦呢,但是小时候我们确实管地梢瓜叫羊角瓢。
不管怎样,现在终于弄清楚了两种植物的学名,一种是地梢瓜,一种是萝藦,至于别名也就无所谓了。
写到这里,再回味一下小时候摘羊角瓢(地梢瓜)的样子,虽已时隔三十多年,但仍然历历在目。
好多年不见羊角瓢(地梢瓜)了,甚是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