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出自《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意思是,没有私欲,可称它为“小”。万物归附它却不自以为是主宰,可称它为“大”。正因它始终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曾仕强先生解读
常无欲,可名于小。道永远无我无欲,没有任何企图。什么叫作小呢?比如,空气很小,日光很小,水很小,但是都非常重要。空气多到不需要用钱买,我们还怕没有空气吗?水也很平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还怕没有水喝吗?当然,现在买水是很自然的事。水越来越珍贵,就是因为它不小了。
永远无私无欲,没有任何企图,因此我们看它很小,因为它对我们不构成威胁,也诱惑不了我们。就像小孩,给他一颗糖果,他就很有兴趣,可给他一杯水,他就没有什么反应。他说水有什么了不起。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都以道为本,而最后又复归于道,但是道不为万物的主宰。可名为大。这才是真正的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日光、空气、水,都被人看轻,都被人认为不重要,所以它才是真的大。说黄金很珍贵,但很多人一辈子不要黄金,它就大不了。
老子告诉我们,大道本来没有时空的限制,是人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对人来讲,时间能够摧毁所有的东西,没有一样东西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样我们就觉得时间了不起,时间很宝贵。而对道来说,它没有分别心,不规定你,也不帮助你,你要活多久,由自己去掌握,这才是道的厉害之处。
傅佩荣先生解读
常无欲,可名于小,它永远保持无欲的状态,可以说是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万物都来归附,它也不加以主宰,可以说是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由于它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
说到道,你说它小,因为它是“常无欲”,永远保持无欲的状态。无欲,就是内在没有自己的欲望。小,就是“至小无内”。因为里面没有欲望,所以没有什么里面的问题,至小无内,有欲望就不是无内了。
《老子》第一章里面提到“故常无欲”,就是要向道学习,不要有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才能看到万物的“其妙”,“常无欲,以观其妙”。
道怎么可能在万物里面呢?因为它小得不得了,所以才能够无所不在。就像我们现在了解的最微小的粒子,无所不在。
道为什么是大?因为万物都来归附,它也不加以主宰,不欢迎,不排斥。这就是“大”,大就是至大无外,无所不包,万物都来归附了。归,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所以道是大。万物都归向它,它若无其事,因为本来就是从它而来的,它有无限的容量。
所以,人活在世上,会经历生老病死,但不要担心、彷徨,一切都有来源与归宿。人生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设法悟道,道是人生的来源与归宿。
人本来可以活得简单朴素、轻松快乐,但是如果认知和欲望出了问题,就是自寻烦恼了。人们自寻烦恼,因为总是拼命向外追逐,结果最后才发现,这样是逐物而不返。想要悟道,一定要知道,最后的目标在自己身上。
要学习道,一方面要学道的小,就是无欲,就不会被任何东西影响。而另一方面又可以不拒绝别人的支持,做你该做的事。别人如果肯定你,你也不自以为了不起,这就是大。
南怀瑾先生解读
“常无欲可名于小”,它本身没有一点欲望,对万有没有任何要求,因此可以随便为之定名,讲它很小。对于老子所说的“小”,庄子后来加了一个观念,小到多么小呢?说“小而无内”,小而无内也就是大。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万物最后也回到它那里,所以,它包容了万物万有,这也可以叫它为大。换一句话说,大也好,小也好,讲它“空”也好,“有”也好,都是人为的观念,它本身没有一个什么观念。因为道这个东西,它不像人,也不像其他的现象,但是,人和一切万有现象,都是它所生。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而它没有自高、自大、自满、自足,所以能成为伟大,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