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杀死防风氏,家天下的苗头就露出来了!
不管是被迫治水也好,有心治民也罢,在舜帝晚年的时候,禹的声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天子位置是受禅让得来,也许是自己的儿子商均实在不成器,所以舜就把天子之位让给了禹,后世也尊称他为大禹。
跟舜一样,对于这个天子位置,大禹最初是拒绝的,他坚决推辞,要求把位置让给商均。可天下的诸侯同样不领情,他们都去朝拜大禹,没人搭理商均,大禹就这样正式登上了天子的宝座。
大禹做事十分讲究,虽然自己是天下诸侯的领袖了,可他还额外对两家进行了优待,那就是尧帝的儿子丹朱和舜帝的儿子商均。据《史记》记载,大禹分别给了丹朱和商均一块封地,让他们用封地的收入来供奉祖先,他们可以穿戴祖传的服饰,使用祖先的礼仪,用宾客的礼仪朝拜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做臣子来看待。
好不容易当了天子,那就开始治国吧,可大禹又跟前辈干了不一样的事情,他继位之后,首先就是确定了天子的继承人,他同样没有选自己的儿子,而是选了得力助手皋陶。可没过多久,皋陶就去世了,大禹又把另一个助手益立为继承人,让益开始处理政务。
《史记》中关于大禹做了天子以后治国的事迹,基本就是上面的那么多了。不过在其他的史书中倒是借着别人之口,讲了另外一件故事,那就是大禹杀防风氏的故事。
《国语》里面讲了这么一个事情。在春秋末年,吴国攻陷越国以后,在越国的会稽城挖到一节很特别的骨头,那块骨头非常巨大,可以装满一辆车。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何方神圣的遗物,听说鲁国的孔子学识渊博,就特意带着骨头去找孔子鉴别。
孔子仔细观察了骨头以后,跟大家讲,听说当年大禹在会稽山召集诸侯,有一个防风氏迟到了,本来那防风氏是跟随大禹治水的功臣,可大禹一点都没留情面,当场就把他给杀掉了。听说防风氏就是巨人,他的一节骨头能装满一辆车,看这块骨头的分量,应该就是防风氏的了。
因为都是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载,我们没有太好的办法辨别故事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大禹杀防风氏的故事可信的话,那就有点意思了。你想啊,尧帝做天子的时候,没怎么听说他诛杀过诸侯,舜帝当天子的时候,就开始动手了,杀的是治水不利的鲧,而且尧帝没有处理的四凶,舜帝也处理了,这说明舜帝的权利已经大过了尧帝。现在防风氏只是因为迟到了,而且本身还作为治水的功臣,大禹不由分说就把他给处死了,这说明大禹的权势和威严,又超过了舜帝一步。
本来在尧帝开启禅让制之前,天下就是世袭制的,最早的神农氏家族是世袭制,黄帝做了天子以后传给孙子颛顼,颛顼传给侄子帝喾,帝喾传给儿子尧。等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之后,这个传统终于终结了。
《史记》记载,大禹在做了天子十年以后,开始巡视东方,在会稽这个地方去世了,临终之前,他让益继承自己的位置做天子。益为大禹守孝三年之后,把天子位置让给大禹的儿子启,自己跑到箕上南面隐居,然后就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因为大禹在天子位置上只做了十年,益辅佐他也只有十年,还没怎么干出深得民心的成绩,所以诸侯们并不怎么拥护他。而大禹在做天子之前,通过治水的过程,已经深得民心了,所以大家对他的感情非常深厚,不管是怕也好,依赖也罢,他们都把那种感情寄托在了大禹的儿子启的身上。
所以在益隐居之后,诸侯们非但没有主动去找益,而是纷纷向启报道,去朝拜启。诸侯们都说,启是禹帝的儿子,这才是我们的君主。对于送上门来的天子位置,很少有人会不动心的,启就接受了诸侯们的朝拜,登上了天子宝座。
启的继位,也很好的呼应了前文,诸侯们放弃益而选择大禹的儿子启,正是因为大禹在位时候的强势,这让他们从对天子这个岗位的认可,变成了对大禹个人的依附。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后世三国时期,丞相曹操去世以后,大家想当然的选择了他的儿子曹丕继承曹操的位置,却没见有谁提出,应该重新任命一个丞相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