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路上的往事与望火楼的记忆
远眺望火楼----小时侯老爸每到礼拜天都带我们哥仨来这儿…………
博山路北起市场三路及沧口路南到平度路,贯穿市南市北两个城区六条街道,胶州路北曾经是繁华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所在地,胶州路南则是四方路商业区的延伸。这一带,自打青岛开埠以来,因临近中山路商业中心区,自然成为餐饮服务业的聚集地,街网密布、店铺林立。小时侯,我和两个哥哥最快乐的事,就是星期天跟爸爸一起去博山路上的天德塘去洗澡;小孩愿意玩水,洗完澡还有好吃的,记忆自然今天仍然不能忘怀。
天德塘在博山路的南段,是一座三层大楼,据说是三十年代建造的,文革期间又加盖了两层简易房,就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以前,一进天德塘就是一个装有铁栅栏门的老式电梯,我们哥仨每次都要乘它去三楼洗澡,总有一位我爸熟悉的老服务员把我们安排在靠浴室比较近的床位上,大概是怕我们着凉。洗完澡,老爸一般都会给我们买些好吃的,不是瑞芬茶庄边上的糖炒栗子就是万香斋两毛钱一包的牛肉干。有时也在十乐坊吃锅贴。
记忆中的博山路真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一派繁华市井气息,可是这一切,到文革期间都萧条了。
直到改革开放后,有一天,几个新疆人在街边支起了烤羊肉的铁盒子,生意大火。慢慢地,一些当地人也加入到烧烤大军中来。可能是生活在海边的缘故,青岛人继承和完善了这种吃法,并把它发挥到了极致,夏天生猛海鲜什么都敢烤,冬天海陆空一锅全能涮,加上可口的青岛啤酒,这儿的人真是有口福。吃饭的人大快朵颐,可苦了周围的居民,这儿整天乌烟瘴气,城管人员来了,他们就开溜。城管人员走了,他们又重新支炉子开烤。就像韮菜地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几年过去了,反而越烤越有规模。来这里吃烧烤的人大多只知道这儿是四方路小吃街,而不在意它是不是叫博山路,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天德塘也也淹没在这烟熏火燎之中了。
时间一长,有些精明的店主就退路进室,生意当然要比当街烟熏火撩的小贩强。记得在天德塘对面有一家半地下室开辟的小店,是一处闹中取静的好去处,我常和六中的郑敦强去那儿喝二锅头,一次你半斤我半斤,二十串烤鱿鱼牙。每当我和朋友们把盏其中,看着那些文人墨客、俊男靓女、商贾小贩、三教九流来来往往,出出进进时,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快感,我喜欢这种浓浓的市井风俗,真实、可信。
然而,繁华易逝,随着新市区的的东移,中山路冷清了,四方路也人气低迷,博山路上再也没了往日的盛况,有的只是那些老房子,还有天德塘在夕阳中默默无语地看着行色匆匆的人们。
仰视望火楼----小时侯曾经的故居,如今…………
望火楼所在的观象一路是一条依山而修的马路,始建于上世纪初,这条路并不规则笔直,向东围观象山饶了一个大弯通向江苏路,向北是一条通向山顶的石头路,向南是平原路,向西走到尽头就是望火楼了,不过,也并非就山重水复,望火楼再往西走,沿几十级石阶,就可来到禹城路煤店,而和望火楼正对着的是一条又窄又陡的石阶路也可到平原路,依山而建的院落房屋,很有一番岛城韵味。
小时侯,我家住在观象一路一个紧挨着望火楼的小院里,因为这儿地势高的缘故,看景观物,都显得格外悠远畅快。往西看去,近处是高低错落的房屋和起伏蜿蜒的街道,远处是小港码头,大大小小的船只出出进进,山海一色,颇有点高瞻远瞩的意思。
2003年·大雾中的望火楼,已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而在我记忆中最清楚的就是屋后的望火楼,它高大神秘,一脸严肃地站在高高的山坡上!这是一座用花岗岩和水泥建造的塔式建筑,依山势建在一个高起的岩石上,碉堡式的塔体上,粗壮的石柱支撑着黑色的铁皮塔顶,十几级石阶之上是一个镶嵌有鹅卵石的门口,有点城堡的感觉,塔里以前有个铁梯子可以通向塔顶的观景亭,现在已经锈损了。
“大熊”摄影
听老人讲,因为观象山是青岛的一个制高点,德占时期就在这里为消防队修建了一座暸望塔,专门用来观察市区“火情”的,里面有全天值更的人员,哪里有火灾,他们就通知消防队去灭火。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电话通信业的普及,望火楼也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倒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观景平台了,记得小时侯,自己还和哥哥一起爬到上面去捉迷藏呢!因岁月久远,里面一股发霉的味道。后来,不知是什么人把门给锁了起来,就再也没上去过。
几年前,又去望火楼,只见儿时住过的小院已经盖起了楼房,通往禹城路的几十级石阶也堵死了,一座崭新的望火楼,亦如之前一般静静的站在那里,向我们诉说着身前身后的故事......
远去的望火楼(金步松画)
本文作者为网友“老多”,画家韩盈,源自2006年《消失的青岛》系列,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编辑发布,部分图片源自网友及网络,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