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玺璋 | 居京琐记

/
记得北京民谣中有一句,养活个孩子没地儿放。我们家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有了儿子,只能待在床上,或去当街,屋里、院里,都没有孩子玩儿的地方。
居京琐记
解玺璋 / 
一个地方住得久了,是很容易麻木的。北京于我即如此。我是生于斯,长于斯,在此地生活了近70年,经历的事情不能算少,借用葛优的话说,都赶上了,可要让我说说经历过的那些事,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前几天有件事,在网上搞得很热闹,我也看了那段视频,看了很多网友的留言,大家都在谴责那位在公交车上为了争座位和人吵嘴,还以“正黄旗”自诩的妇人。看着她那张狂的样子,我倒很为她感到可怜。我曾经到溥仪的弟弟溥任家去看望他。他可是正八经儿的皇族,皇上的亲弟弟,然而,他看上去却是温文尔雅的,并不摆皇族的架子。因为他很清楚,武昌城头一声枪响,清王朝的架子就塌了,再没有摆谱耍横的资格了。这位妇人,我们姑且相信她确是皇家后裔,那又怎么样呢?皇上早已被改造为公民了,你难道还有什么特殊的理由,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吗?真不知她的这种狂妄所为何来?以她这个年纪应该记得,满族人有很多年是不愿或不敢公开自己满族身份的。只是到了八十年代,人们在朋友聚会的私密场合偶尔会提到自己出身满族,父母,或祖父母曾属于哪个旗,也有人开始到派出所请求改回满族,多数还是为了孩子考大学可以加分。说起来,我们家也与满族有些关系,我奶奶娘家就是满族,据说还是正白旗。但她嫁给我爷爷的时候,家里已经很衰落了,不然,她也不会嫁给我爷爷。在我的记忆中,她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提到过自己的这个身份。我父亲也是在她去世后,偶然说到你奶奶是满族。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是哪里的人并不重要,哪里把你当人才更重要。但是有些人偏偏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超级自恋,动不动就说自己生在天子脚下。你也不想想,你和天子有半毛钱的关系吗?就算你生在天子脚下,也只是天子脚下的奴才而已,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八十年代,我家在前门外大栅栏附近住过,那时,夏天的夜晚,可以到天安门广场乘凉,铺一张凉席,躺着看繁星点点的夜空,渴了,旁边就有卖冰棍儿、汽水儿的,多么惬意呀。这在今天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了。读过一篇朋友的散文,其中写道:“每天清晨,看到红墙黄瓦,就想到自己的幸福童年。”我觉得,这样的文字真的很可笑,也很矫情。莫非你把自己想象成皇亲国戚、王子王孙的后裔了吗?而这样的人在北京绝非少数,有这种攀附心理的人就更多了。好像你生在北京,住在北京,天然的就沾了皇上的雨露阳光,无论吃的、用的,动辄就是宫里出来的,或者皇上太后喜欢的,那又怎么样呢?怎么能当真呢?

我在北京生活了近七十年,除了西城、海淀没住过,东城、崇文、宣武、丰台、朝阳,都住过,有点像耗子搬家,好处是多了一些体验。怀旧风中对北京城市居住环境的想象,是十分美好的。四合院里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我们看如今泛滥于各电视台的所谓年代戏,有意无意地都把故事设置在一个四合院,或四合院演变的大杂院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住过这种四合院,早先,住过这种四合院的,还有一些高知、文人、名家,现在恐怕都归了高官与富商了。普通人能有大杂院住就很不错了,条件差的,连大杂院都没的住。六七十年代,人口增加,住房更显窘迫。特别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北京到处盖地震棚、小厨房,或为儿女结婚在原住房之外接出一间半间的,大杂院也早已面目全非了。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对北京普通民众的居住现状就有很生动、逼真的表现。八十年代看过两部电视剧,《大马路,小胡同》和《带后院的四合院》,则深刻揭示了老北京人为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而表现出来的“恶”。很显然,在寸土必争的大杂院里,难有温馨与友善,有的只能是斤斤计较和诡秘狡诈。

我自然没住过四合院,实际上,就连传说中的大杂院也没住过。我家在东四五条的老宅,是个很小的院子,虽是独门独院,但很小,没有几间房。我就出生在这里。大约在我八岁那年,父亲不愿和他大哥争祖业产,带着他妈我奶奶和我们全家搬出东四五条,开始了四处租房的生涯。我前面说到“耗子搬家”,这便是起因。有很多年,父母单位都不能分房,我们就靠租农民房,那时就在现今的望京到将台路一带,直到父亲单位分了房,才算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落脚点。不久我结婚,有了自己的家。最初是一间九平米的小房,位于大栅栏著名的石头胡同。房子小,院子也小,挤了七八户人家,我们和对门,中间隔着不足一米的过道,步子迈得大一点,一步可以迈到别人家去。记得北京民谣中有一句,养活个孩子没地儿放。我们家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有了儿子,只能待在床上,或去当街,屋里、院里,都没有孩子玩儿的地方。

这样过了几年。儿子三岁时,厂里一位师傅借了一间私房给我们,我们便搬到了天坛东门附近的营房宽街。这个院子虽不大,住户也不多,算上我们只有三户,很清静。院里有一棵枣树,夏天,树荫能遮住半个院子,浓荫下看看书,聊聊天,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房间是比原来那间大了一些,除了能给儿子支一张床,我也有了一张写字台。而房子是相当破旧了,这里既称营房,据说当年是守城旗兵住的,至少也是百年以上的“文物”了。有时墙皮脱落,就会有碎砖头从里面滚出来,棱角都已经磨没了,可以想见这种房子的身世,不会好到哪去。雨天就更惨了,会漏得稀里哗啦。一次大雨,我随供电局的抢险车采访,傍晚回到家里,整个顶棚都在雨水的浸泡下塌落下来,一番清理后才能进屋。那情景真的让人欲哭无泪。即使这样,晚上,我还得在写字台上支块塑料布,趴在里面写稿。

这些糟心的事我本不愿谈起,弄得自己跟祥林嫂似的。90年代初,报社分我一间房,在东单二条。很快就赶上了东方广场拆迁,我们家在方庄拥有了一套两居室。人上了楼,那种幸福感是语言难以表达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对普通市民来说,拆迁是改变居住环境和条件的唯一机会。你就是把在胡同居住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我仍然相信,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尊严被抛在污泥浊水中任人践踏。常有人对我说,平房还是比楼房舒服,接地气。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告诉他,你住的平房一定和我住的平房不一样。刚上楼那会儿,做饭有煤气,煤不用买了,每天都能洗热水澡,早起也不用去公厕排队,感觉就跟上了天堂一样。

说起来,我真不觉得胡同生活有什么可留恋的。也许,我的生活习惯让我忽略了胡同里的亲情和友情。我不是一个喜欢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但我的确和周围的街坊邻居少有往来。因此,上了楼,我也不觉得邻里之间互不来往是多大的问题。老伴儿说我不食人间烟火,是不错的。我生活得确实比较单纯,用老伴儿的话说,家里外面都是自己那点儿事,旁的一概不操心。退休前,除了编报,就是看电影,看电视剧,看戏,看书,写稿子;退休后,电影、电视剧不看了,剩下的只有看戏,看书,写稿子;再有就是朋友之间相邀,喝一点小酒,扯一扯闲篇,给沉闷、压抑的生活透一口气。这样的生活在很多人眼里是很享受的,我倒也不觉得,甘苦自有人知,却不足为外人道也;也有人以为太单调,但我自己喜欢,工作和兴趣和谐共处,在我看来是命运对我的偏爱,一辈子都这样过来了,也只有顺从命运的安排,就这样过下去吧。

(0)

相关推荐

  • 三姐弟每月只花3000块 却有4套北京二环四合院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内,享有4套四合院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京惠姐弟仨或许可以告诉你答案. 他们的4套四合院都在二环以内: 两套在雍和宫.国子监.孔庙附近,胡同里可以进车: 另一套出了胡同口右拐10米就是 ...

  • 金江:闲逛胡同话胡同 | 就读这篇

    闲逛胡同话胡同 金江 "双节"期间,我一人徜徉在北京南城的胡同里,欣赏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真的别有一番情趣!也不由得让我想起多年前与胡同有关的往事-- 说起来,我对北京的 ...

  • 北京共生院悄然更新胡同生态 来看看是怎样一种全新的体验

    西城首个"共生院"在银锭桥胡同7号试点,老住户与民宿管家在院内攀谈.王海燕 摄 记者手记 "共生"是尊重民意的共建共融 不管是一个院落的"共生&quo ...

  • 有声散文 | 刘一达京味系列《四合院变奏曲》演播:洪伯

    "话是人说的,语言的根在民间.要想把北京话写活,不能绷着脸,不能玩儿纯学术."--刘一达 自1978年起,刘一达陆续发表了小说.散文随笔.话剧剧本.纪实文学等80余部作品,其中字里 ...

  • 解玺璋:张恨水是如何写北京的

    张恨水祖籍安徽潜山,享年72岁,但他的一生,有一多半儿是在北京度过的.他1919年秋天来到北京,那一年他24岁.许多年后他忆及此时依然还记得:"--天色已经黑了,前门楼的伟大建筑,小胡同的矮 ...

  • 解玺璋 | 《春闺梦》:好戏是唱出来的

    程砚秋 据程砚秋自述,辛亥革命之后连年内战,和平呼声日益高涨,<春闺梦>是为了反映社会呼声,传达反战声音而创作出来的.<春闺梦>在唱词.艺术表现.气象意境方面均有所突破,程砚秋 ...

  • 解玺璋 | “戏”说

    本文要点: ■清末发生在西风东渐背景下的戏剧改良运动给戏剧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赋予戏剧以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 ■如果说梁启超是近现代中国文艺政教中心论的始作俑者,那么,王国维的理论则开辟了近现代中国审美中 ...

  • 解玺璋:沈从文与北京人艺

    沈从文给焦菊隐.梅阡导演的<初看印象供参考>一信中谈有关<武则天>舞美服饰问题 1961年夏天,北京人艺决定排演郭沫若的另一部历史题材话剧<武则天> .这是继< ...

  • 解玺璋:京剧舞台不能把演员边缘化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毫无疑问,古老的京剧艺术应该革新,也应该探索与新的观众群体进行沟通的种种可能性.但就探索而言,号称新京剧的<霸王别姬>却并不成功.     现在喜欢说核心价值,京剧的 ...

  • 解玺璋 | 翁偶虹:中国式戏曲批评的集大成者

    翁偶虹先生年轻时向往自己未来的人生,曾以"六戏"自题斋名.他所谓六戏,即听戏.学戏.唱戏.编戏.论戏.画戏是也.就"论戏"而言,或可理解为今日之戏曲批评,尽管二 ...

  • 解玺璋:京剧进小剧场,靠谱!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北京青年戏剧节总共11台戏,其中有一台京剧.尽管是惟一的一台,但是,有,就比没有强.对京剧来说,这是一个主动靠拢青年的机会:对年轻人来说,则方便了对京剧的了解:可谓两全其美. 京 ...

  • 人家吃面包,我们只搜集面包屑 | 江河&解玺璋·早茶夜读第139夜

    第139夜 | <张恨水传> 人家吃面包,我们只搜集面包屑 文|江河&解玺璋 解玺璋金句 他一生都在办副刊. 他办副刊有一个核心的想法, 核心的想法是什么呢?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放低 ...

  • 张恨水:我写小说是副业 | 江河&解玺璋·早茶夜读第138夜

    第138夜 | <张恨水传> 张恨水:我写小说是副业 文|江河&解玺璋 本周主题 「张恨水」 解玺璋金句 他们的文化理想,是给读者提供一种休闲解闷儿的读物.而不仅仅是一种带有启蒙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