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少花钱,回报却少?“学习周期”没走是关键,4招效果翻倍

晓林最近很苦恼,毕业2年的她觉得自己职场竞争优势不明显,业余时间买了不少课去学,但是越学越发现自己不会的太多了。
单说这个月就报了2个课,作业追的她特别累,有时候也想放弃,但又觉得学费不能白花,可是就算学了,也没看见工资有多少变化,领导还是跟以前一样不重视自己,这可怎么办呢?
凯·彼得森和戴维·库伯在《体验式学习》一书中写到,学完见效不明显,不是记忆力问题、理解能力差,而是没有走完整个学习周期。
一、学习周期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
《体验式学习》一书中作者根据人体的大脑结构提出了学习周期是由体验、反思、领会、行动四个环节。
体验环节:通过模拟操作、案例学习、现场考察、亲身体验等方式体验学习过程。
反思环节:回顾过去经历的一些事儿,最近听说的一些事儿,理解那件事跟当前的学习有何关系
领会环节:即对体验概念化,重新思考并定义这些体验,对自己的感受及体验解读,尝试创建一个可以总结你的体验各个方面的概念、字眼或者观点。
行动环节:最终可以做出哪些行动?可大可小,比如3个月做什么,当下立即可以做什么。
以我们学习短视频拍摄举个例子。
  • 体验环节:照着样片1:1拍摄,拆解分析爆款短视频,实际拍摄1条口播短视频,实际拍摄1条vlog视频,进行视频剪辑等等,记录过程中的体会、感受。
  • 反思环节:以前看过不少电影解说、彩妆教程、绘画教程,思考他们是如何拍摄和剪辑的,跟自己做的有什么区别,同样脚本的内容自己和原作者的观看感受区别等。
  • 领会环节:“拉片”的过程跟写作的爆款文拆解过程是一样的。
  • 行动环节:按照拆解爆款文的方式,总结出几种常见风格的框架标准。
再拿学习写书评举个例子。
  • 体验环节:根据老师给的框架模板写一篇书评、拆解一些青云书评、阅读青云书评等,记录自己在选书、列大纲框架、写开头、写案例、写引用、写结尾等过程中的感受,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和相对擅长的环节。
  • 反思环节:为什么以前写的书评没有青云中奖,根本原因在哪里
  • 领会环节:青云书评的关键在框架一眼看上去就是标准格式,几种常见结构领会。
  • 行动环节:按照参考结构定一个3篇青云的目标,3篇之后融入自己的写作风格。
这4个环节并不是1轮就结束的,它是个循环过程我们的行动将创建新的体验和感受。比如决定按照青云标准写书评后,在不中奖的过程中,不断去记录自己写个人成长类、育儿绘本类、经管类、文学类书评的写作感受,这是不是进入了新的体验环节?
二、为什么过去我们的学习方法不够有效?
我们都希望通过学习过程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但学完应用率不高,或者记忆不牢靠,往往是学习周期4环节漏走了一步,或者是没有把循环跑起来,第一次行动完就结束了。
1.体验环节不充分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什么是体验?是指体会、体悟、体验,即去实践,去感受,也就是看对学习过程中的行动是否充分;“验”有查看、考证、经验、感悟的意思,即在行动过程中保持思考,当前学的东西的本质是什么。
晓林2个月前报名了Excel课程,课程内容有具体的案例讲解,也有作业练习,晓林还拿到了优秀学员称号,但她的学习体验仅限于此,并没有找到工作中的数据尝试分析。后来领导让她写一份营销数据分析报告时,她得出的结论很浅,不能作为决策参考,领导对她的表现不太满意。晓林也很苦恼,“我都报名了Excel课了,怎么还是不能让领导满意?”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体验不够充分,我们是带着工作或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去学习的,虽然课程上老师都会给一些练习题,但想要更充分的掌握知识,还得自己额外找“辅导书”,这跟我们学生时代想要考高分是一个道理。
她可以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尝试分析下工作里积累的一些数据,用这些已经被分析过的旧数据去检测自己是否掌握。比如一季度大会领导就曾表扬过同事做的报告很有参考性,她拿着那份数据重新分析,看看是否能得出类似的参考结论。
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实际检测自己所学效果,并大量寻找练习素材,是体验环节必须要做的事情。2017年我打造讲书人标签时,为了夯实阅读方面的实力,我读了市面上所有阅读方法论的书,每一次看到新的阅读法就会找一些书去练习,然后记录这个方法在什么类型书上有效,遇到什么问题无效,把这些统统记录下来。这样后来大家提问时,我可以针对他读书的具体类型给出更精准的答案。
2.反思环节缺失
反思环节包括用旧知加深对当前知识的理解,促进消化吸收,也包括通过回顾过去某个做成或者没做成的一些事儿,理解那件事跟当前的学习有何关系。
(1)不习惯用旧知识关联出新知识
在学习阅读法时,我总结出一个可以当做写作素材的读书笔记整理法“合并同类项”法,它的由来正是因为操作步骤跟合并同类项很像。
读书笔记整理过程:
  • 罗列每一个对自己有触动的点
  • 将同一类型的内容挪动笔记位置,放在一起
  • 对于记录中重复的内容删减合并
我每次跟他人介绍这3步的时候,都不是很好理解,后来我就贴出合并同类项的这张图大家就懂了,先记录再归类,然后合并整理。
(2)对过往事件的思考不足
“合并同类项”方法是怎么来的呢?在最初学习阅读的时候,我读了很多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但跟我读完书想写成书评或者说书稿的目标很不符,并不能帮到我,只是在消化知识和有条理的整理知识方面有帮助。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不奏效,分析关键点在目标不同,而我的目标是把读书笔记当成写作素材,那么我是不是可以重新去搜索写作素材整理技巧,然后再带入到读书笔记的记录中使用。
① 想学习“读书笔记法”,效果不好,反思为何不好?(体验)
② 发现关键点:目的不同(反思)
③ 基于目的搜索“写作素材法”(领会)
④ 结合读书笔记整合应用(行动)
⑤ 对新方法观察规律(体验)
⑥ 找到它跟数学合并同类项法的关联(反思)
⑦ 思考数学合并同类项方法的特点(领会)
⑧ 得出“合并同类项”读书法的名称(行动)
⑨ 将此读书笔记法应用在不同类型的书中(体验)
⑩ 发现文学类小说、传记、故事较多的书不适用(反思)
⑪ 界定具体适用的范围:个人成长、经管、家教方法等方法论多的书(领会)
⑫ 定向传播此读书笔记法(行动)
这个过程中启动了3轮的体验式学习周期,每一轮的反思内容不同,第一轮反思的是方法觉得不好的原因,第二轮反思的是某个方法是否能够迁移过来应用,第三轮反思新提出的方法适用边界是什么,周期越多,反思越深刻,学习的效果也会更不同
3.领会不透彻,理解深度不够

领会是指体验概念化,重新思考并定义这些体验。我经常用“***是因为***,而不是***”这样的框架来领会一件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事情想到本质,提出新颖独特的观点。
比如上班族没时间写3000字长文,不是因为你缺少整块时间,而是没有发现碎片时间也能写出好文章;迷茫焦虑并不是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是看到了结果却看不到通路;总是钱不够花,并不是你挣得少、理财方式不对,而是对金钱的定义出现了问题,从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中找原因。
想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跟一个对此领域有深刻见解的老师学习。比如我之前学手绘,总觉得自己是个手残,只会临摹不会创意,后来遇到了亚菲老师,她教我使用九宫格法训练视觉思维,比如我们想到“成功”这个词的时候,你能想到什么画面,有金钱、车、幸福的一家人、奖杯、作报告、出书等等,每个人的定义不同,但如果你每天都随便找个词问自己,能想到哪9个画面,你就不会在画画的时候发愁我用什么去表达。
再比如我学PPT的时候,我特别羡慕人家动画做得非常酷炫的,还有布局一看就特别高大上的,跟秦阳学完工作型PPT才知道,原来考一些PPT思维,不需要任何动画,设计效果一样看着上档次。
以前老板老要大气的PPT但是又说不清具体要什么,阿文就说过想要大气,你得用上大气(大气层),实操一遍发现果然是领导想要的风格。
在这些把一个领域研究的透彻深入的老师面前,那些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经常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所以当自己领会能力不足时,选对老师很关键。比如最近大火的短视频和直播带货,为什么有人能做一条视频涨粉5K,你做了80条也没涨粉500,不一定是领悟能力低,很可能是美好早对懂行的人带你。
我是个互联网运营,之前有不少人不太懂社群和私域流量的问题,我就用鱼池养鱼的故事讲完,大家哪怕对运营毫不了解也能快速理清思路了。
4.行动迟缓或行动没有促使新周期的开始
前段时间我日更短视频,很多人问我具体如何拍摄和剪辑,问完之后立刻开始行动的人不超过5个。
最近我组建了一个日更写作群,从最初几十人接龙到现在每天几个人接龙,真正能在一件事情上持续行动的人很少。
scalers在《持续行动》一书中解释了这一现象并给出了不少建议方法,其实跟行动迟缓、持续行动难相比,更惋惜的是首轮行动结束后没有开启一个新的学习周期。
比如晓林报了一个写作班,一个月结束的时候写了一篇青云文章,第二个月就不再写了,说自己工作忙,实际上第二个月她又报名了其他类型课程。如果一个周期结束没有开启新一轮的体验、反思、领悟、行动的循环,之前学过的会忘,会用的方法会生疏,遇到一些新挑战会措手不及,最可怕的是,容易给自己一个结论“我不行”。
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会有你不行的事儿,往往都是学习周期没有开启一环又一环,没有持续滚动的时间投入。
三、体验学习法4个环节如何应用,才能更好提升学习效果?
1.用体验激发功利性学习,启动学习周期
及时体验,尽力感受并阐明所有复杂的意义。—卡尔.罗杰斯
《体验式学习》书中写到如果缺乏新体验,真正的学习就无从谈起。我们总是对最近的体验给予较高的重视。所以我们从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从真真切切的体验入手,开始我们的“学习周期”,这也需要我们放弃盲目学习。
前段时间,公司组织上半年总结会议,领导突然让晓林发言。结果她讲得没什么逻辑,而且声音状态听起来很沉闷。正是这样一次不好的体验让她对公众表达的学习兴致上涨,我推荐她报名了一个演讲培训班,课程老师跟我说她是全场见效最快、学习效果最明显的一个学员。
《学习天性》中提到,“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盲目学习,再大的天性优势都会慢慢变为弱势。”带着某个不良体验,往往能激发我们的学习斗志,启动一个学习周期的开始。
2.多角度全面“反思”,建立新旧知识链接
缺乏知识就无法思考,缺乏思考也就得不到知识。
《体验式学习》书中提出:人通过体验或领会获取信息,并通过反思来处理信息。
拿写作来说,写不出好文章离不开3要素:输入、思考、输出。这也是我们对信息在我们大脑中的过程:输入信息、思考信息、输出信息。我们要反思输入的信息是否理解,而最好的理解方法,就是建立与旧知识的连接,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
今年公司业绩不太好,晓林从以前的单纯运营岗,增加了销售业绩要求,但她此前工作从没接触过销售,也没有任何人带她。在学习销售技巧的同时,她发现跟自己以前运营转化知识的学习很类似,但线上沟通和当面沟通又有一些区别。恰好前阵子学了演讲技巧,她把其中演讲呈现的技巧又结合进来,这样一来对销售知识的理解就更深一些。
反思的过程包括开放的心态倾听、从多种资料中搜集信息、识别潜在问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审查选项等。
我们通过反思自我,以及反思性观察别人的成败来总结相应的体验,将知识与知识建立连接。
 
3.用开发知识产品的标准,校验领会程度
方军老师在《知识产品经理》手册一书中提到了如何将所学转化为能力,其中一种方法是把所学转化为一个入门教程,进而转化为培训课程,最后再到操作标准。
(1)入门教程
入门教程即你对所学的知识整理出框架、入门方法、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方便0基础的人可以快速入门。
比如我自由职业前是做互联网运营的,从2016年开始邀请嘉宾来做网课,但有些嘉宾讲课经验不丰富,不太会互动,课程氛围不够好,为了提高课程标准,也方便跟嘉宾沟通,我去听了100节网课(那时候免费网课很多,发圈就可以免费听),每一节听完我都总结出他如何跟学员互动,是咋开场的,中间讲到干货部分怎么讲,讲到案例部分怎么讲,我把这些总结出一个规律,让嘉宾照着我总结的规律即可讲出一堂干货足、互动多、学员反馈好的课程,不过这只算一个入门教程。
(2)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包括网课和线下企业内训课程、线下沙龙活动等等,通常一次培训课程需要对理论中的某一角度理解比较深入,并且介绍大量案例,难度要比入门教程更大一些。
比如我之前为了巩固自己课程开发方面的技能,2019年我特别报名了挺贵的线下培训课,跟专门给培训师培训的机构学习课程开发和课程呈现,学完后我又把这套技能结合我过去的经验积累,开发了一套“0基础开发网课”的课。
(3)操作标准
 
这是较高难度了,一般能得到业界认可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但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一个小目标。
4.目标不要太远,并构想3步行动计划
《如何想到又做到》一书中提到,让我们无法持续行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我们对目标的周期理解错了,如果提到长期目标,你觉得是指多长时间后实现的呢?如果提到3个月后实现的,你觉得属于梦想还是长期目标?
书中指出:
  • 梦想:3个月后实现的
  • 长期目标:1-3个月实现的
  • 短期目标:1周-1个月内实现的
  • 任务:1周内实现的
看到这个结论,是不是突然发现我们的关注点都太远了?尤其是对于学习效果的检验,我们往往关注的往往是梦想。比如想写作的时候目标是写出一篇10w+爆款文,如果每天投入1-2小时,3个月内实现目标的概率不大,除非投入3小时以上,且悟性和积累都不错。
如果把目标放在一个季度内写出1篇青云,哪怕每天只投入1小时,这个目标也可以轻松实现,如果投入时长增多,见效会更快一些。
但是光是把目标时间调整完还不够,还需要设定3步行动计划。就像晓林学完写作后已经拿到一篇青云,她应该提前想好第二篇青云我是延续之前的写作文体,还是尝试新鲜的,如果延续之前的再拿到一篇青云,那我接下来要怎么做?如果换了一个文体,没上青云我接下来要怎么做?
3步行动计划,就是对问题的未来可能情况设定了预案。 
       

                         

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第二篇还写之前的文体,如果不中青云,不继续写第三篇,而是去拆解青云格式框架,找到其中的规律,有的时候只是差一点点。
总结
体验式学习》中提到:在体验中反思,反思后一定要有行动,让整个体验式学习的周期循环起来,才能让我们的知识转化成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现在也处在很努力学习但效果甚微的情况,可以觉察下是哪一个环节漏掉了,然后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学习过程:
1.用体验激发功利性学习,启动学习周期;
2.多角度全面“反思”,建立新旧知识链接;
3.用开发知识产品的标准,校验领会程度;
4.目标不要太远,并构想3步行动计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