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录 | 车陂:广州城中村的过去与现在

云游录:一个宗城四处游荡并留下一些文字的地方。

车陂,广州的一处繁华城中村
城中村是中国社会的缓冲器,它给予那些大城市的漂泊者落脚之地。每到一座城市,我都会想去那里的城中村逛逛,这一次去广州,我住在车陂(bēi),它是广州最大的一处城中村。
车陂位于广州城区东郊、中山大道与黄埔大道之间,由宋末元初的乡绅建立,不远处是繁华大道,里头则充满市井的烟火气息,保存了广州本土的特色,下雨天,走在歪歪斜斜的小巷,眼前色彩与雨雾交织,凉茶店、按摩店、茶餐厅、士多店、潮汕风味、湛江白切鸡等等店铺一字排开,曼妙女子,穿拖鞋踩在轰隆隆的摩托车上,南方雨夜,好似车站聚会,适合拍黑色电影,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拍的是冼村,现在冼村都是现代都市,没看头,去车陂,反而更有意思。
车陂这样的城中村,更能彰显广州的市井。在广东有一支很火的乐队叫五条人,它歌唱的就是广州的市井气息。所谓“阿珍爱上了阿强”,那是广州城中村的风味,《梦幻丽莎发廊》,那种含混着迷幻和塑料袋气息的土味柔情,能唤起广州打工仔的冷暖回忆。小贩、摊主、流浪汉、小镇青年、本土土著,车陂为这些人提供容身之所。
车陂龙舟赛,摄影:陈志刚,下图同
城中村并不是脏乱差,譬如车陂,它的街道很干净。虽然店铺密集、人口繁多,但这里的大街小巷保持着雨后的清爽,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又黏稠的气息,附近是渠,介于河流跟臭水沟之间,不清澈,白天呈淡绿色,夜晚浮动金光,打开地图看,犹如一条细细长长的蚯蚓,爬行在广州城内,连它的名字都难以寻觅。
据当地人说,这种渠道被称作“涌”,当地有条很有名的“涌”叫洗马涌,位于东圃大马路石路街西侧,是车陂涌的支涌,从北向南入车陂涌,再流入珠江。据《天河掌故》记载:“支涌长500多米,最宽处15米。解放前,洗马涌上游可达中山大道;河道宽阔,可以行船。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经济发展,该涌变短变窄,部分河段甚至已经枯竭。”
洗马涌这个名字,相传跟南宋抗元有关。南宋末年,元军占领广州,南宋忠臣王道夫、凌震、张镇孙等人组织反抗。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张镇孙一度收复广州。十一月,元军反扑,宋军不敌,张镇孙不忍广州百姓再受摧残,以投降为代价,换取元军不对广州屠城,而他自己则选择在押解途中自尽殉国。
张镇孙死后,代理兵部侍郎王道夫收编各路散兵游勇,明知对抗元军如以卵击石,为了南宋,为了自己最后那一丝信念,他依旧在广州顽强抗敌,哪怕以死报国。而他当时训练士兵的基地,正是在洗马涌,因为宋军常常在这涌道边洗马,所以有此名字。
车陂虽是城中村,但相貌繁华。在这里有东圃摩登城,也有雅景大广场,离它不远,东北边是广东奥体中心和钟岭,西南跨过珠江,是广东会展中心和大学城,中大、暨大、华南师范,广州有名的大学,基本在这附近。所以很多上班族、打工仔,乃至一些大三大四实习的学生,会选择在这附近住,省房租,交通又便利,如果是广东本地人,下了地铁,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车陂真的很像广东二三线城市,走在那儿的深巷子,看到肠粉铺、烧鹅店,还有兴致勃勃下象棋、牌九局的老大爷,那感觉和家乡无异。
车陂的历史发展,颇能象征广东一类城中村的变迁。这类城中村由乡绅建立,不受政府过多干预,在市民社会的滋润下,成为地方的小共同体,千百年来不但躲过了历次兵灾,还保留了深厚的宗族文化。广东人重视宗族,大到官家,小到平民,过年都会去宗族祠堂拜祭,那里保存着完整的族谱。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却有自己很传统的一面,甚至可以说,在今天的中国大陆,宗族文化保存地最好的不是北方,而是广东、福建和江南这些沿海之地。
广东人重视亲谊,做生意也常跟亲戚一起做,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宗族内的人互相照应是常有之事。在粤语里有个词,叫“帮衬”,就是互相照应、帮忙的意思。广东人爱说:“帮衬下兄弟。”或者:“近排(最近)生意好晤好,使唔使(用不用)帮衬一下?”在广东人看来,做生意,靠谱是第一位的,而出门在外,最靠谱的,一个是好友,一个是和自己有亲戚关系的人,所以这两类人,是他们交往的重心。
车陂宗族文化的发达,在于它有九大姓氏祠堂,分别是郝、苏、王、梁、黄、简、黎、马、麦等九大姓氏,对应在车陂繁衍生息的九大宗族,其中的王姓,最早源于南宋时期的江南士绅王道夫。此人出自太原王氏一脉,祖居江浙,至南宋末年已有4、5代之久。到了王道夫这一代,蒙古正摧枯拉朽地扫荡中原大陆,南宋偏安梦碎,时刻有亡国之危。王道夫时任南宋朝廷广东道转运使、兵部尚书,在南宋朝廷退守广东后,身先士卒,组织多次抗元行动,奈何大势已去,王道夫最终死于崖山海战,殉国南宋。王道夫死后,其后代王龙溪遵循祖训“不仕于元”, 带领家人迁至番禺永泰乡(今车陂)定居,至今26代。民众感其豁达俊爽、亦是忠良之后,改永泰为龙溪,作为纪念。
尚书王公祠,图源:潘小娴
梁氏宗祠
梁氏宗祠“摆中元”。图源:潘小娴
今天我们来到车陂,还能见到一座王公祠,据当地史料记载:“元朝至正年间(1340年),王龙溪为纪念先祖王道夫而建‘家庙’。明永乐年间(1403年),其后裔将‘家庙’扩建,更名为‘尚书王公祠’,成为少有的以官名代替人名的祠堂。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2002年,又进行修葺。尚书王公祠位于车陂东岸祠堂大街,两廊三厅两天井,正门门匾为整块花岗石,上有‘尚书王公祠’五个阳刻大字,苍劲雄浑。门贴一副对联‘莆田绵世泽,南宋旧家风’。”
所以,车陂的崛起其实是跟南宋末世联系在一起的,毋宁说,它是南宋士绅流落广东的产物。从南宋到明清,车陂几大姓氏的繁衍轨迹,大多都与江南士绅南渡有关。
试举几个例子。比如车陂郝氏,其祖先郝世荣也跟王道夫一样,祖上是太原人,到他这一代在江南做官,后来蒙古入侵,他随南宋皇室一路南下,直到广东新会。郝世荣为躲避搜捕,夜宿侯王祠,梦见侯王提醒元兵将至,遂动身渡江,逃出生天,之后南宋亡国,他也移居到了龙溪(今车陂)定居。
又例如:车陂简氏,祖先曾是范阳(现河北省定兴县)人,北宋时期迁至金陵(现南京),靖康元年(1126年),再迁广州;车陂黄姓,祖先原是江夏郡人,家族因南宋国难而遭遇大变,不得不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到了明朝,黄氏家族的后裔黄桂庭又携家人迁居车陂。车陂麦姓,始祖麦良韬为广东南雄百顺里人,人称麦铁仗,为隋朝大将,后战死于隋征高句丽之战,追封宿国公。隋唐时期,麦氏群居在南雄百顺里,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后人麦必达率族人从广东南雄迁至广州。到了元末明初迁居车陂。
车陂苏氏有三。其一祖先为北宋名士苏东坡之后,原籍四川眉山,南宋时期移居广东,辗转到车陂;其二叫“隆兴苏”,始祖苏东坡之三子苏过之曾孙苏茂才,号隆兴,时任南宋宣义郎,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随南宋皇室南渡至广州,后入车陂;其三为“高地苏”,祖先为宋朝人士苏宗,后因蒙古南下,迁徙入广州,先到增城,明朝时在车陂居住。
除此之外,不胜枚举。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车陂的发展跟国家危亡、士绅南渡有着莫大联系。在朝廷更替之际,有崇山峻岭庇护的岭南,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广州,成了江南士绅在宋末元初的流散之地。如果说广州还保留着很多传统文化,就与这一轮轮的迁徙运动有关。
每到春节期间,车陂就会有祈神舞狮的活动。这在广东很普遍,我小时候在家里,逢年过节,鞭炮齐鸣,醉师出动,城中村里有名的宗族为了展示地位,在广场大摆宴席、大放鞭炮,螃蟹、海鱼、烧蚝、鸡鸭鱼肉,板凳围成一圈,从高空俯瞰,就像密密麻麻的圈圈,充斥着噼里啪啦的放炮声。后来城市发展,限制鞭炮,春节期间的响声少了,但走进那些城中村,还是能听到一些。
在车陂人看来,宗祠是儒家礼制的产物,也是维护一个地方风调雨顺的重要基础。文明国家,孝治天下,宗祠文化的核心正是崇孝敬祖。在车陂乃至广东大大小小的城中村,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它不仅用于“崇宗祀祖”,还是族人商议要事、教化后代,以及各房子孙平时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的场所。
车陂人为了延续宗族文化,会安排专门的人做口述史。2019年3月,当地的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就联同中大的研究生,开启了宗祠文化口述史的调研项目。
如今,车陂最有名的就是它的龙舟文化。每年春天3、4月份,车陂龙舟队就要“吹鸡”集训,一群人铆足了劲,准备端午扒龙舟。到了夏至、端午,车陂就会成为龙舟的天堂,鞭炮齐鸣,龙舟竞逐,整个车陂聚满了龙舟文化的爱好者。这些龙舟就像跑车一般,在河道快速划过,弯道漂移,浪花滔天,壮汉门涨红了脸,在狂暴的河水里展开生死时速。
到了那时,车陂会有十多支船队下水竞渡,每支队伍六七十人,烈日下的岸边,一排排人给他们加油打气。此情此景,正应了新裤子乐队的一句流行歌词,“生活因你而火热”。而到了夜晚,那些疲惫的人会回来。他们早上也许是外卖小哥,也许是格子间里的上班族,也许,是远道而来的漂泊者,但到了夜晚,他们都聚集在这座天河的城中村里,在小巷,在热闹的街边,重温童年的美好回忆。
(0)

相关推荐

  • 古人考上状元后,需要做哪些准备才能顺利当官

    在古代,你绝对是一个很优秀的读书人,读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学而优则仕. 于是呢,经过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等,大约30岁左右,你就可以金榜题名,考上状元,从而进入中国的精英阶层,有了当官的资格. 恰巧 ...

  • 广州除了有钱,还有什么?

    昨天,第130届广交会闭幕了,这几天关于广交会的新闻热搜也不断涌现. 等待了500多个日夜的广交会,是全球率先恢复的最大规模线下展会. 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的广交会展馆,被誉为"中国第一展 ...

  • 广州城中村拆迁建花园,每平米补偿70000元,村民或成“千万富豪”

    众所周知,广东素来便是生活在底层民众眼中的"外面的世界":作为"北上广"中的一员,广东从来都是发达与繁荣的代名词,曾连续多年蝉联全国GDP榜首.在这里有无比繁华 ...

  • 谁修建了广州陈家祠?

    天下陈氏人 十多年来,学界多认为是探花陈伯陶.驻美公使陈兰彬等40多个士绅发起创建了陈家祠(广东陈氏书院).笔者结合田野调查.香港档案与多方面史料,确认陈家祠真正的创建人,是来自新会的两个香港商人,第 ...

  • 民国时期的原曲村约所旧址临街大门两旁的一副石刻

    [史海钩沉]仅用5分钟,了解涉县古代行政沿革:乡约制保甲制 原创 爱旅游的寒江 文旅太行 今天 收录于话题 #山雨合集177 #文化解读31 #史海钩沉3 原曲村约所石刻联刻制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的原 ...

  • 广州城中村改造,又出新规!多个重要事项有了指引 →

    关于城中村改造 广州又出新规了! 村民关心的城中村改造意愿. 改造实施方案等事项表决 都有相关指引 ↓↓↓ NEWS 5月7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官网发布<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村集体经济组织决策 ...

  • 千年城中村!这个始建于大宋的广州城中村在水泥森林中保持着内涵

    广州珠村,兴建于大宋绍兴元年(西元1131年),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而今作为特大水泥森林的广州市的城中村.珠村在千篇一律中,依旧倔强的保持着几分传统特色 乞巧,在这个外来文化泛滥的时代,在一片广厦之下 ...

  • 广州城中村文化

    广州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由于长期以来作为广东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得岭南风气之先,积聚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广州的老城区,则保留了很多城中村,这些城中村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输进了潮流文化,可以说是广 ...

  • “三道红线”挥刀旧改!广州城中村改造“地震”,多个展厅关闭

    房企"紧箍咒"又来了. 这一次,是在旧改领域. 落款为瑞宝经济联合社的<关于关停城中村改造服务展厅的公告>显示: 7月23日,在规范瑞宝村改造项目引入合作意向企业工作约 ...

  • 广州城中村生存指南:如何用上网络?我们试了所有方法

    将「雷科技Lite」收藏为我的小程序,不再错过精彩内容 前几天,我在评测 iPhone 11 Pro 时,插上了原本主力机的手机卡.当日常使用的手机失去了随时随地连接网络的能力后,很大程度上它就报废了 ...

  • 钱、权、性…一部讲述广州城中村改造的电影,11位村民看后这样说

    一场游戏,一场梦. 4月4日,娄烨导演的电影<风中有朵云做的雨>如期上映,讲述关于城中村的故事. |电影海报 虽然,影片豆瓣评分从开始的8.2跌下滑至7.9,但这仍然是一部无限接近事实的电 ...

  • 【广州】车陂村百条龙舟探亲乐翻天

    车陂村百条龙舟探亲乐翻天 图/文  羽佳zm 端午节扒龙舟很多地方都有,但乘着龙舟走亲戚,你是否见过呢? 位于广州天河区有个千年古村,名叫车陂村,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苏东坡孙儿宋朝太尉苏绍箕是村里苏氏祖 ...

  • 广州旧改项目逐个看!房企抢食,3年改造83条城中村!

    5月10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村集体经济组织决策事项表决指引>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拆迁补偿安置方案表决通过的比例不低于村民(含"村改居"后的居民)和世居祖屋权属人总人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