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二:薪火相 传 —— 明光京剧票友史话
“票友”一词源于清代,是戏剧界的行话,其意是指不以演艺为生,又十分喜欢演唱戏曲的爱好者,即非职业演员、乐师。京剧票友与其它艺术爱好者相比,具有广泛性、群体性、自娱性、传承性等鲜明个性。票友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他们对京剧艺术的传播,演员表演技艺的提高,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衍生了“票房”一词(注:此“票房”非指当前电影销售票房),系指票友进行排练、演唱的场所及其组织的代名词。
说起明光的票友,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设置嘉山县之初,始有京剧清唱,这些业余的京剧爱好者,大多数是中青年知识分子。1934年,为庆祝嘉山县建县两周年,明光集的票友们前往县城三界,演出了《碰碑》、《捉放曹》、《起解》等折子戏。
原海协会长汪道涵先生1933年在上海交大读书时,因从事地下党活动,被学校除名,回到家乡明光,就曾以“票友”身份做掩护,继续从事地下工作。他经常与好友童寿生、李星北等人到林泉浴室后面的一家私人俱乐部去“玩”,汪先生擅长唱青衣,有一次他唱了一段《汾河湾》之后,就与李星北先走了。他的优美唱腔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此人叫王学吾,是国民党津浦铁路特别党部驻明光调查员,也是一名京剧爱好者,会拉胡琴。王打听那唱青衣的是何人,当他得知此人就是被上海交大除名的汪导淮(即汪道涵)时,就命手下特务要严密监视汪的行动。王后来被调走了,此事是他的后任无意中透露的。
据《嘉山县志》记载,抗战时期中断了京剧演出。1940年,嘉山的一些京剧爱好者自发组织了涧溪嘉峰京剧团,逢年过节在唐王寺内演出《追韩信》、《大回朝》等传统折子戏。1941年,曾应邀到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刘郢和新四军五支队十团驻地西高庙慰问演出。1942年,明光的京剧爱好者经常聚集清唱,组织京剧组进行业余活动,地点在复兴宫民众教育馆(原大巷口高乐餐厅),演出《四郎探母》、《追韩信》等折子戏。
建国后,时有外地的京剧名角到明光巡演,1954年有了专业京剧团。社会上一些京剧爱好者业余“玩票”依然存在,但规模不大。80年代末,京剧团不演出了,一些老票友如县人大干部赵一初、浴池修脚师傅谢开运等老同志常在一起玩票,谢开运是唱旦角的,在明光很出名。走路、说话的姿势、表情都像女性,谢师傅活跃在明光票界几十年,一直唱到89岁,于两年前才去世。
1993年,明光镇(今明光街道)赵大鹏夫妇等一些京剧爱好者成立了京剧协会。
1996年,郑建民又组织了京剧联谊会,两会吸收了一批票友加入,初步形成了“票房”,原剧团琴师李金贵,在水利局附近也组织了十余人的票友活动(后并入明光街道票房)。创办之初,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他们就在幼儿园、饭店、老干部局、老文化馆、总工会等处开展活动。有的票房缺琴师,就花钱聘请。没有经费,票友们就自掏腰包,自娱自乐。后来赵大鹏夫妇移居到外地,郑建民、李金贵也先后离世。几经辗转,分分合合,几度重组,终于形成如今的三大票房。
明光城区现有以何光珍、张慧玲为正、副团长的市文化馆京剧票友艺术团,以胡广林为班长的市老年大学京剧班,以张慧茹为班长的明光街道老年大学分校京剧班,经常参加活动的有八、九十人。大多是退休干部、职工、个体经营者,还有十几位早已转业、退休的原嘉山京剧团的同志。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52岁。文化馆票友艺术团聘原京剧团团长陈华担任艺术指导,黄德兴为舞台监督,该票房原京剧团老人员较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贾正华先生和其老伴张炳昆先生则是三家票房都聘任的教师、艺术顾问。贾正华老师艺高人美心更善,她杰出的表演,执着的精神和崇高的人品,感动了周围所有的人,同时也推动了本市票房和票友的活动。
2005年,明光京剧票友联谊会成立十周年,邀请蚌埠、五河和盱眙等地票友来明举行联谊活动。时任会长胡广林,借用其工作单位供电局会议室作为演出场地;2006年邀请蚌埠、灵璧、泗县、凤阳、盱眙票友,举办六市(县)京剧票友联谊活动;2008年,安徽省振兴京剧基金会在合肥京徽剧场举办全省票友大聚会活动,明光有多位票友参加演出,相剑侠彩唱《审头刺汤》和张荣彩唱《贵妃醉酒》的剧照有合肥摄影家拍摄并展出。
明光街道老年大学分校暨京剧班成立于2008年,该校刘国伟校长亦是一名京剧爱好者,他千方百计为京剧班筹集经费,积极响应市委宣传部号召,开展送戏下乡活动,率京剧班和黄梅戏班学员到潘村、涧溪、石坝、泊岗等乡镇演出;近年来,刘校长率京剧班、歌舞班在南湖广场开展五四游园义务演出活动;还为留守儿童和街道村居干部进行专场慰问演出,观众反应均十分热烈。
在市文化馆京剧票友艺术团活动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地票房赠送的锦旗,有安徽省振兴京剧艺术交流中心和安徽医科大学工会京剧协会以及南京、蚌埠、马鞍山、阜阳、亳州、滁州、天长、盱眙、灵璧、泗县等十几个市、县京剧票房。2013年,该团参加省京剧艺术节,其乐队被赞誉为一流的乐队;2014年参加皖北片区京剧票友大赛获两金一银;2017年参加省级调演, 演出《沙家浜》片段荣获一等奖;2017年以来,积极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先后25次进入中小学演出京剧,使青少年一代加深了对京剧的认识和了解;该团每年在国庆、五一等节日期间,都和友邻县市开展联谊活动,走出去,请进来,为振兴京剧做出贡献。
清晨的南湖公园晨曦微露,碧波荡漾,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晨练的人群三三两两信步在环湖步道上。有的人在广场、空地、草坪等处跳操、甩鞭、舞剑、练拳。在湖心亭一带,有一处“京剧角”,这里是公园为京剧爱好者专辟的小天地,是票友们晨练的地方。伴着京胡清脆优美的琴声,那悠扬婉转的唱腔如行云流水,此起彼伏,票友们在这里尽情地演唱,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看到此景,我陶醉了,票友们,作为明光老乡,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祝你们天天快乐,活到老,唱到老。
众多票友的票龄各有长短,其演唱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借用贾正华张炳昆两位老师的话“有些票友的水平绝不亚于专业演员!”这是对那些长期坚持练唱的票友们的最高评价。由于笔者只是一位戏迷,不懂得京剧的高深和奥妙,鉴赏能力实在一般,没有资格去评价票友的水平高低。恕我无法去逐一介绍某个人的专业般的水平,因此也就不一一提他(她)们的姓名了,请读者谅解。总之,不论唱的如何,票友们对京剧艺术的喜爱和热情都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一一自娱自乐,传承京剧,弘扬国粹,发扬光大。
下面简介三位普通的票友(均系一人参与两处票房),有一位86岁的老先生,他75岁始学唱京剧,至今从未间断。票房的活动是每星期两个半天,活动时一般是每个人自选曲目上台演唱,有乐队伴奏,有老师指点,逐人轮唱。有的唱罢一曲还觉得不过瘾,如果时间充裕,会再续唱一曲。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多练必有好处,专业演员可是每天都必须练嗓子的。这位老先生报了两个班,每周能有四次集体活动,除此而外,平时在家里、公园里也唱,至今已坚持了11年,每天都在快乐中度过。
另一位66岁的原铁路职工,从少年时起在大喇叭下听样板戏,跟着学唱而喜欢上京剧。文革期间只有样板戏,很多人耳熟能详,都能唱上一段。这位先生就是因为爱唱样板戏而参加票房活动。15年前因患直肠癌动过手术,如今走路都很困难,靠电动三轮车代步。当他摇摇晃晃走上舞台,拿起话筒时,虽站姿不好,但却精神抖擞,那副认真模样令人折服。此时他心中只有京剧而忘记了病痛。人的精神是主要的,靠这种精神支撑,这种意志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使生命一直在延续、延续。
这一位女士,喜爱京剧如醉如痴。在80年代,因超生三胎而失去了工作。靠在农贸市场杀鸡烫鹅,将三个孩子培养上大学,还有的读了研究生。如今三女儿全力支持妈妈“玩票”,该女士去北京探亲,三女儿为她报名参加京剧辅导班,为她购买资料。为满足妈妈彩妆表演的夙愿,不惜重金购置戏装头饰数套,满足了妈妈的心愿。在老年大学分校为庆贺贾正华先生从艺80周年举办的三县(市)票友联唱会上,该女士粉墨登场,身穿崭新鲜艳的戏装,佩戴头饰,隆重地上台演唱《凤还巢》选段。
以上三位票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坦率地说,这三位票友的演唱水平在明光票界并不算高,比他们唱得好的大有人在,但他们对京剧艺术向往追求的精神,令人十分感动。正是由于众多票友的努力,才使得明光京剧票房多年来一直盛极不衰,如火如荼。
有句老话叫“唱着过”,形容人的生活过的十分美好,舒心。而这些票友们却是真真切切的每天都在唱着过。还有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票友们天天都在笑声中度过,当然是越活越年轻喽!作为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笔者十分赞赏京剧演唱活动在老年人中普及推广,这符合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值得提倡。
借此机会,再次感谢老艺术家贾正华先生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不论严寒酷暑,不顾年迈体弱,常年奔波于各家票房,含辛茹苦,向票友们传授技艺。用她辛勤的汗水浇灌艺术之花,如今已是花开满园,香飘四溢。在庆贺贾正华先生梨园从艺80周年之际,盱眙和凤阳的票友们也来到明光同台献艺,更是锦上添花。
2020年9月10日,明光街道老年大学分校京剧班开学首日,该票房的琴师,70年代初原嘉山京剧团的学员,如今的花甲老人陈超先生向尊敬的贾正华老师献上一副自作长联,以祝贺贾老先生从艺80周年。现录于后,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贺宋玉华先生从艺生涯八十年
玉韵金声,梨园名家,誉满江淮苏皖。育李培桃,传承京剧,弘扬国粹,欣逢前辈艺海行舟八十余载未歇担;
华容靓丽,艳惊四座,待人宽厚谦和。乐为他乐,鹤算遐龄,健步康庄,祝祜先生德蕴期颐福寿绵绵逾百年。
(注:宋玉华是贾正华曾用名)
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