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金刚怒目,不如拈花微笑
《地雷区》是一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二战末期,四面楚歌的德军在猜测盟军可能登陆的丹麦北部海岸埋下了大量地雷,最后胜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战争结束之后,丹麦当局强迫大量德军战俘去清理他们埋在丹麦海滩上的地雷。据历史记载,大概有2000多名德军俘虏徒手排除了大概150万颗地雷,而其中死伤达到一半以上。更可怕的是,这群战俘中大多都是孩子。这就是影片的背景。
一个严厉苛刻,甚至有点暴虐的丹麦军官,十几个瘦骨伶仃,面黄肌瘦的德国娃娃兵,就这样被导演扔到了观众的面前,看上去极其简陋的培训之后,就这样一个个趴在沙滩上开始排雷,比如下面这样:
影片的外景拍摄的极美,雪白的沙滩,清澈的几乎透明的淡蓝色天空和卷着白色浪花的海水交汇在视线的尽头,这么美丽的地方本来应该是拍成俊男靓女的爱情轻喜剧,但是那些天边压得极低的云层预示着影片的基调之一:死亡与仇恨。
地雷,一种古老的武器,但从诞生之日起就由于其无与伦比的杀伤逻辑和极其便利的适用性,成为所有步兵的梦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哪怕是亲手埋雷的人也是如此,布雷容易排雷难。所以打从影片的一开始,观众的心就被紧紧的揪了起来,第一个是谁?当轰的一声,地雷终于炸响那一刻,所有人的小心脏好像被一只大手牢牢地攥紧,狠狠的捏了一把,然后随意的突然丢在一边,肾上腺激素急速冲上脑门的感觉令人眩晕。更可怕的是,这仅仅是开始,操作时候的一不小心,带有诡雷的连环设置,又或者仅仅是手一滑,或者没什么道理,一颗又一颗地雷被引爆了,收割了一条又一条年轻的生命。唯一支持这些孩子完成任务的信念就是,把活儿干完,就可以回家了。真的那么容易?
看看旁边的那个中年丹麦男人吧,虽然影片并没有交代战争中他所遭遇的细节,但是从他一次次神经质般的发作中,不难猜想得到纳粹德国在过去几年到底干了些什么。比起那些孩子,军官的心理变化更为复杂,从一开始的满目仇恨,动不动对战俘拳打脚踢,到相处日久之后慢慢融化的情感,尤其是看着那些年纪可以做他儿子的男孩一个个被地雷炸的血肉横飞,就算是铁石心肠也不会完全不为之动容,偶尔给他们放一天假,踢踢足球,甚至回到军营为他们偷一些食物,虽然打着是尽快完成任务的旗号。中间虽然由于军官饲养的一条小狗被地雷炸死之后伴随而来的一次歇斯底里的发作又把观众带上了过山车,但总的来说,影片是朝着和解的方向在流转。
只是连屏幕前的观众都隐隐约约觉得不会这么简单,果然,所谓的把地雷清理干净就可以回家,完全就是一个彻头彻尾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军官从上司的冷漠脸上读出了这个答案,他,作为一个良知犹存的人,陷入了两难境地。这些地雷都是德国人埋的,不让他们去清理难道是让丹麦人自己去清理?不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可是这些毕竟还都是孩子,特别是当他们好容易清理出了一车地雷,却由于不知道什么阴差阳错的因素,一声巨响之后,这次不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群孩子就这样永远的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之上。男主角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作为一个军人选择了违抗军令但是遵守自己的内心指引,最后的四个孩子被他送到了两国边境线,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身影,男人胸有波澜却面如平湖。影片就此结束。
影片最为人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没有刻板的把正反双方脸谱化。战争是所有人类共同面临的悲剧,所有的参与者其实都是输家,无非是有人输的多,有人输得少而已。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参战人数最多,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浩劫,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绝非单纯靠数字就可以非黑即白的简单描述总结出来的。战后涌现出了大量渲染这一题材的影视作品,可谓不胜枚举。其中一条值得令人深思的规律值得琢磨,越是早期的作品大多是正反对立,态度鲜明,法西斯都是面目狰狞,没有人性的,盟军都是高大的,勇敢的,敢于牺牲,战无不胜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相当多战败国和第三国的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视角,讨论的纬度以及深度无疑有了更深的扩展,而与此同时战胜国的作品也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多元化思考元素,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弘扬讴歌己方的胜利,更加不会只是一股脑的抹黑对方,大家开始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来思考这场战争以及里面出现的人物和时间。简言之,影视作品里面出现的更像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些孤零零呆板的符号。进而相当多的深层次思考开始出现:
最应该被谴责的罪人到底是谁?
这场战争背后的对错真的那么简单吗?
坏人是人吗?
所谓的好人就一定永远是好人吗?
那些极端的种族主义清洗,毒气室,集中营,大屠杀,到底是如何产生于一块罪恶的土壤?
战争的枪炮声停歇了,但是战争本身的影响又是怎样延续下来的?
除了那些主角,战争中的配角是怎么熬过那难堪的岁月?
……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存在一个正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切入的角度都不一样,当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一件事情,是不会得出和站在对面的评论者完全一样的结论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样化的,任何一种忽视这种多样性,一意孤行地极端行为才是引起仇恨,对抗,乃至战乱的根结。
推荐几部视角独特的电影作为延伸观赏:《类人猿行动 Anthropoid》,《卡廷惨案 Katyń》,《硫磺岛的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VS 《父辈的旗帜 Flags of Our Fathers》,《维也纳快车 Kocár do Vídne》,《行动目标希特勒 Valkyrie》,《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Doorstep》,《黑皮书 Zwartboek》,《意志的胜利 Triumph des Willens》,《鬼乡귀향》,《狼孩 Wolfskinder》,也许相比单一视角的作品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一味的宣扬仇恨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争端,除了激化矛盾并无益处。而且当政客们开动宣传机器大肆宣扬一个道理的时候,也许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另外一只手在干什么。如果可以在轻易地做出结论之前,稍微冷静的想一想,多一点点独立的思考,这个世界或许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与其金刚怒目,不如拈花微笑
PS: 过去的已经过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依旧在发生,比如臭名昭著的儿童士兵,就像下面的图片。
写在最后的话:这部丹麦的小制作电影已经成功入选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细细数来,整个提名里面倒是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要么我们也来预测一下最后到底花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