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去学校,不想活着……去哪里比怎么去重要多了|育儿杂谈9

作者:刘芳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2年,个案累积2000小时

在做青少年咨询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孩子们这样的疑问:读书是为了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

这绝对不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也绝对不能糊弄。因为,当一个孩子有了这样的疑惑,他/她发自内心想活下去,活得好的动力就建立不起来了。要么就过一天是一天,更注重享乐主义;要么,就不活了,或者抑郁,或者轻生。不管是哪一种,对于孩子来说,都非常痛苦。

尼采说过一句话:当你知道为何的时候,如何就不是问题。原意是,一个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人,可以承受几乎所有怎么活的问题。

这句话在所有人身上都适用,尤其是孩子。当他们有了一个目标,自然会有动力有韧性去抵御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不断朝着这个目标走去。

只要明确了去哪里,怎么去其实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们会找到各种方式到达。

(图源:Unsplash,作者:simonsun2017)

我想起我自己的小时候。我们家三个孩子,都读了大学。在我们那种农村,这样的情况应该不算多。我小时候找遍各种书来看,攒点钱就去城里买杂志什么的。估计也是看了一点外面的世界,一直想着一定要出去走走。也因为我爸爸刚开始还蛮在意我们的学习,我就想读书应该是一条对的路,是一条出路。印象很深的,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对站在我身边的老师说:我一定要读大学。我想那个老师估计觉得我还蛮奇怪的,突然来个这么信誓旦旦的决心,我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很搞笑,但那时候真的内心是憋着一股劲的。

有这样一个目标,学习从来不需要父母督促。自驱力大的很,每天第一件事保证的一定是自己的学习。只是到了高中,开始松懈了一些。估计那时候觉得考个大学肯定没啥问题,我也没给自己定个清华北大的目标,所以也就比较随意地过完了高中,上了大学。

到了大学以后我是迷惘过的,不知道接下去到底要干什么。毕业后在几个工作中选择留在了怀众,是想着继续探索心理学,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在工作的前面很多年内心也是非常动荡,因为真的不知道为了什么。一度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有一段时间非常抑郁。后来做了好些个个案,不断摸索,才慢慢安定下来。

我这整个过程,更多是自己在摸索,还好,我运气不错,在该读书的时候,认为读书是出路,也卯足了劲去读了,得到了很多正向的反馈。在工作的时候,也有明师指引,很难的时候,身边一直有很好的资源帮助我。一路走来,就是运气很好,度过了人生中很多次很灰暗,内心找不到方向和希望的时刻。

但我也还是不否认,很多个日日夜夜,我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刻,是很无助的。也轻度抑郁过几次。还好后来我年纪比较大,也超过20岁了,很多时候还是更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同时也相对稳定一些,富有现实感一些。

但回到很多孩子身上,就真的不一定了。孩子的处境,很可能比我的糟糕很多,或者无助很多。

(图源:Unsplash,作者:mgshannon)

首先,越小的孩子,自身的力量感越不足。他们主要还是依靠父母,是没办法自己独立的。所以这个部分增加了他们在生活中的无力感,不能为自己做点什么,活着的经验也不足以让他们有怎么样能更好的方向和方法。

我看到很多孩子,就变得很蔫,既然什么都做不了,那就随便吧。活一天是一天。他们其实不是不想做,而是以他们的力量,他们要的生活,现阶段实现不了。

其次,他们所处的时代更多元,但也更混乱。在我的那个时代(我1985年生),我们还是很秉持读书就是出路的。那时候要想出人头地,好像更多就是读书。

但是这个时代呢?太多元了。网络的普及让所有人看到了太多的可能。很小就出名的,不读书也可以靠各种方式成功的,读了书也过得很惨的……而且现在的孩子家庭条件好,去远方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甚至是生活的标配。哪里像我当时一样,还有去远方的憧憬和期待?这么多信息混杂在一起,孩子如果没有办法消化和寻找,其实是无所适从的。

但他们能肯定的是,读书是枯燥的,读书的未来是渺茫的,因为读书所有关系是紧张的。怎么会有自驱力读书呢?

再次,他们不像我一样,有后来的好关系,好资源。我在抑郁的时候,是一直处在心理学领域的,这里有一群人能接住我,认同我,帮助我。我也一直泡在心理学课程里,于是就慢慢地,走出了那个泥沼,不说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但至少不会再受困于无意义感。

那孩子们呢?他们处在什么样的关系中,什么样的环境中?可能因为不读书,是被训斥的,指责的;没有人看到他们的心理状况,更多的只是看到他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他们发出的声音是被制止的,哪里有表达的空间和自由?所以,他们很难从困境中走出。

而且,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其实会遇见很多心理发展上的困境。比如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一二年级。自我意识地发展与现实任务(学习)和关系(父母,老师)的约束,让孩子充满了矛盾。如果这种矛盾没有被看见,没有被支持化解,有可能都会积累着,等待着某一次的大爆发。

我一个青少年个案,他说他在五年级的时候,突然开始在想,爸爸妈妈老师所期待的好成绩,好学生,不是自己想要成为的。好像成为那样子的人也没有什么意思。于是他突然开始不听话了。也不怎么爱学习,不怎么去学校。成绩也还好,之前都是拔尖的,后来因为有基础,也还行。但父母急得不行,心想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

他不再按照原来的方式生活了一两年。我问他:有叛逆的快感吗?他说,有的,但其实也没啥意思。后来也就没有叛逆了。但确实也不怎么爱学习了,因为学习好又怎么样,学习不好又怎么样?

找不到好好学习的意义所在。

现在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过去的好好学习,没意思,不喜欢;不好好读书,也没意思。到底要怎么活着,不知道。每天会花很多时间发呆。

(图源:Pixabay,作者:Comfreak)

而且,当他决定不再听父母的话以后,就变得很坚决了。很多话都不再听了,但也没有很明显的对抗,只是不往心里走了。于是,在他遇到困境的时候,父母反而帮不上忙。因为,在他的心里,父母已经在某个层面被踢出局了。关系还是在,但关于人生的建议,应该怎么做的部分,他不再听父母的。甚至老师的,甚至心理咨询师的。

这挺让我吃惊的,但又在意料之中,可以理解。

这样的青少年个案也越来越多引发我对养育孩子的思考。

面对现在的青少年,你有什么想法呢,欢迎一起来探讨。

你觉得养育孩子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你是否有好的经验可以分享?欢迎分享。

你自己遇到的育儿难题是什么,可以说下你孩子的性别,岁数,以及带给你们的困扰。欢迎分享。

如何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有内驱力,让他们不断朝着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前行?欢迎分享你的想法或者经验。

我将会根据大家的留言分享,于下一周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分享。

刘芳芳 

我们是抉择者

向上滑动阅览

 擅长领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身心失调,抑郁、焦虑倾向等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扰,个人成长等。

 受训背景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心理内容总监;

>  王敬伟深度疗愈课程福建省组织者。于09年开始组织王敬伟老师课程并跟随学习与成长至今,于2013年开始参加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并接受深度训练和疗愈至今。

>  系统受训于辛思洁人际反馈模式的团体带领者训练课程,对关系、沟通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和训练。

>  跟随李淑充老师学习身心整合系列课程。

>  15年专注心理学的钻研与探索,致力于实践“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更有品质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写作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普及和实践心理学。

>  受训时数:2500小时

>  个人体验:约500小时

>  督导:700小时

 成长感言

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关于一个人“怎样才可以活得好”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真的会遇到太多的问题,面临太多的关卡。怎么走过去?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真的一步一步在往前走,也真的一点一滴在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度在想是不是跨越不了了。但一次又一次,在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愿心下,真的跨越了过去,竟柳暗花明,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理解你在这个路程中的艰辛,以及你在这个阶段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一切;我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信心: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

这一程,我们一起走。

 对咨询的看法

每次我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咨询,我就成为一个纯粹的求助者。那意味着,我不再逼迫自己,不再想办法拯救自己,不再焦虑该怎么办。因为,我把这些部分都交给了眼前的咨询师,而我要做的,就只是信任她而已。

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滋养。关乎自己的各种难题,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放。如果说爱自己,我觉得这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一个人,会如此关注我,并且投注了他/她很宝贵的时间在我的问题上。除了解决问题,仅仅这份关注,就特别有疗愈力。

因此,我也邀请你,在人生的某一些阶段,将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问题,来这里安放。你值得被认真对待。我也因为被认真对待过,所以,知道如何认真对待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