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双绝的南阳知府陈中荣
□吕金华
贵州绥阳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共出过六位进士,其中最早的一位姓陈名中荣,字孟仁,号竹里,就是本文要介绍的主角。
仕宦之家出俊彦
清末民初人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里记载了一个掌故:明末清初绥阳有位自号休休老人的得道高僧,能诗善画,与陈中荣的父亲是很好的朋友,一天晚上,陈中荣的父亲做了一个梦,梦见休休老人来到他家,径入内室,第二天他跑去西山看休休老人时,休休老人已经去世了,这件事传出来以后,人们都说陈中荣是休休老人转世。赵禄祥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家大辞典》对休休老人有记载,贵州清代诗选《黔诗纪略》里有休休老人的诗作,绥阳民间有许多关于休休老人作画的传说,休休老人显然是个世外高人。人们说陈中荣是休休老人转世,其实很可能源于陈中荣诗书双绝,与休休老人一样是难得的大才。
清人法式善等编撰的《清秘述闻三种》记载,陈中荣于雍正十年壬子科(1732年)参加贵州乡试,考中解元(举人第一名),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参加殿试考中进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记载:“陈中荣,贵州遵义府绥阳县人,年34岁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四月散馆授职检讨,乾隆元年六月补授河南南阳知府。”照这两个记载推算,陈中荣应生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了进士,做过翰林,1736年授过检讨(清代史官),当年又补授河南南阳知府。明末绥阳出了个著名的廉吏叫陈明经,始于楚,迁于绥,是陈中荣的祖父,生于明崇祯壬午年(1642年),逝于康熙甲申年(1704年),孝廉出生,曾任过陕西咸宁县令、山东下河通判等职,乾隆《绥阳志》里有一篇《廉吏传》和一篇《克常陈公墓志铭》,就是专门写他的文章。陈明经生有五个儿子,俱有才气,孙辈也崭露头角,人们都说他家是德星聚于一门,可与汉代太邱长陈实家相提并论。在《陈氏家谱》里有一首诗:“千年咏派启麻城,孝感乡从就有名。代毓贤良绵世点,士登科甲正家声。总兵五级访南国,翰院文章著北京。更计后孙多俊美,才人世秀询班青。”这首诗不但记载了陈中荣家起自湖北麻城、孝感一带,而且“代毓贤良”,有人做总兵,也有人入翰院,是一个文武人才多出的家族。从我们现在能查到的资料看,陈中荣弟弟陈中简,孙陈良秀等,都有诗文传世。可见,陈中荣是出自一个仕宦加书香的家庭里,这为他考中解元、进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游居铜梁留雁迹
近日读孙家驷先生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重庆桥梁志》,读到了一篇清人单铎写的《重修雁渡桥记》,没想到这篇文章居然与陈中荣大有关系。
雍孟十二年春,予谒选都门,获交于太史孟仁陈君,黔之绥阳世家也。其先桥寓于蜀东之铜梁,置产巴岳山下,历有年所矣,故于铜梁之山川津要,知之最悉。每当退朝之夕,与予烧烛引杯,快谈天下事,谓士君子食君之禄,当以盐梅舟楫为己任,即剖符作牧,亦必从其远且大者而为之,甚勿蹈侪人之小惠焉。予快其论,雅慕蜀之山水名胜,因戏问曰:“万里桥西一草堂,君寓巴山久,亦有此乐乎?”君抚掌曰:“诚有之。余筑室淇澳滩旁,何殊百花潭水也。西临雁渡桥,高数仞,经数十丈,两山壁立,一涧横飞。夏则洪涛巨浸,有奔龙赴碛状。是桥亘其上,实为东渝南壁之通衢。惜年久圯倾,征人畏涉,得有力者补葺之,岂非戒道成梁之政哉?”戏谓予:“于有济川才,如作铜父母,当以此为首务矣。”相顾而笑,未几命下日,果如君言。君祖帐芦沟桥上,三爵后,复口占曰:“莫愁雁阻衡阳渡,今日新桥有主人。”长揖而别。及抵铜,满目萧然,百废未举。文庙之祭器缺如,城郭之雉堞败如,坛壝之墙垣毁如,祈祷之神主灭如。虽殷殷于雁渡,不遑兼及也。今幸一一苟完矣,时易三稔,而是桥之修也,宁再缓乎?独怪前此之制,木其梁而石其版,行乎上者,摇摇若履苍龙之背,徒步犹惴焉,况担登驮载乎。用是锻灰铸铁,陶瓦琢石,采木鸠工,绅士父老,乐助者从其便,墩仍旧而高焉,梁仍木而新焉,极易石而木焉。上覆以亭,而风雨蔽焉。计宽长若干。自乾隆二年仲春始,至秋八月竣,绅士父老,跻而落之,咸谓成速完美,可历久远,归功于予。予曰否否,铜之当为修理者,宁独此桥也哉!愧予力绵,有待后起,而斤斤是举者,诚以恫瘝念切,嗟跬步之失度,即呼吸之草菅,故若是遑遑耳。众以名请,予复谓之曰:“桥者桥也,过而弗停也。桥者通也,往而弗滞也。雁断衡阳,不几有阻绝之意乎?况承诸子之乐善,是亦善善欲长焉。”因更名“万善”。不获携太史手,驾驷马而过之,以观厥成也。爰述昔者之言而记之。
从这篇记中可以看出几个问题:一、陈中荣一家曾在今重庆铜梁居住过,在巴岳山下置过产业;二、陈中荣在京城使过太史,即翰林;三、陈中荣很关注铜梁雁渡桥,并向单铎提议,如单铎做了铜梁县令,一定要重修雁渡桥;四、陈中荣才华横溢,席间即能口占诗句;五是陈中荣的提议得以实现,山东高密举人单铎真的做了铜梁县令,重修了雁渡桥,并更名“万善”桥。由于历史久远,关于陈中荣的大量史料已经难以查找,这篇记无疑是研究陈中荣家世、性格、才学的难得史料。
诗书双绝传古今
据赵禄祥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家大辞典》载,陈中荣是清代书法家,书法见称于时。
陈中荣做南阳知府时,曾为南阳武侯祠题书过一块牌匾“儒者气象”,上款署“乾隆二年丁巳秋八月”,下款题“绥阳后学陈中荣书”。这块匾为木质,长194厘米,宽67厘米,原来悬挂于武侯祠碑廊内,现存于南阳市博物馆。“儒者气象”语出朱熹《紫阳纲目》,其意是赞扬诸葛亮学识精纯、知识渊博、高尚无比,具有大学问家的气质和情态。题写时间为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距今已近300年了,是陈中荣留在世上的难得的书法作品。
陈中荣的诗歌,现在能找到的已经很少,他在南阳任知府期间,于1738年创作的《南阳诸葛庐五首》,至今还能读到:
一
炎精四百渐尘蒙,天挺人龙岱岳东。
礼乐才归谨慎蕴,兵农学裕澹宁中。
不于乱世求闻达,岂慕舂陵剩郁葱。
萍泛邓襄因寓此,师尊高士得庞公。
二
耕罢长吟道自娱,一枝聊倚宛城隅。
无端帝胄勤三顾,有志皇纲藉再扶。
知己礼隆宜报称,匡王义重许驰驱。
策筹荆益和戎后,大振声灵复故都。
三
鱼水遭逢快主宾,统承献帝定君臣。
二州割据三分鼎,一德周旋十七春。
器使贤能官录旧,严明赏罚政图新。
大儒气象兴王佐,千古迢迢共几人。
四
永安涕泣受遗孤,耿耿丹衷上下孚。
开布公诚忠虑集,丁宁宫府至言腴。
卤城战胜摧强寇,渭水屯耕省远输。
引领还京兴礼乐,明农仍返旧庐夫。
五
千载凄传五丈原,凭高远眺为招魂。
舟通白水从巴峡,路转秦川出剑门。
士女讴思瞻竹柏,春秋祭祀洁蘋蘩。
崔徐水鉴居相望,携手欢然话旧轩。
时乾隆三年戊午春月郡守绥阳陈中荣题
另外,在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遵义历代诗词选》一书,收录有陈中荣的一首《旅差》:
来到张家楼上头,眼观一世纵横秋。
虚夸谈笑惊天地,岂是文光射斗牛。
门外两三吹玉笛,江边四五闹渔舟。
卷帘不是云山隔,看破江南十二洲。
在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出版《贵州诗词卷》中,收录有陈中荣的一着《咏蕨》:
一拳击破地皮穿,抓住东风不放拳。
再等荷花开满地,张开拳掌面朝天。
笔者试图从古代典籍中找到《旅差》和《咏蕨》,但没有找到,也不知道两书编者是从何处找到了陈中荣的这两首诗。
另外,陈中荣的对联也做得非常好,在绥阳流传着许多陈中荣机智对对联的故事,由于这些故事多为附会之处,故事中的对联作品未必都是陈中荣的作品,所以这里不便花篇幅去辑录。从他旧时建在绥阳的翰林书院的门柱上抄录下来的对联却无疑是他的作品:
做出些点浅显五色文章,黄卷翻眷,青灯夺目,艳艳灿灿,水如江汉星如斗;
养成就解会状三元手段,绿袍拖地,白简朝天,烈烈轰轰,人似神仙马似龙。
可惜,一个诗书双绝的大才子,留给后人的诗书作品却多被历史烟尘给淹没了。
一篇谱序成精典
在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清真大典第22册》中,收录了陈中荣写的一篇《赛氏族谱序(一)》,全文如下:
谱牒何为而作也,所以笃明宗收族之义也。自先王之道不明,而宗法废,而谱牒失。虽士大夫罕有知其意者,矧编民乎!近世惟欧阳、老泉两谱为近古,第在九世内,而不溯其所自出,犹有未备。
吾师石屏赛夫子,元咸阳王忠惠公之嫡孙裔,雍正壬子,分较黔闱。于春秋废卷中拔识中荣,以第一人荐。辱知甚厚,日者,以族谱命予。
谨按,源流世次,吾师族谱,略同欧、苏两家,而其实大异。盖赛氏自西域入中国,王侯将相传十余世,其功德勋伐,载在史册。而散见于秦、蜀、吴、越之间,惟滇尤烈。非同时下谱牒,祖宗无所表见者,仅于九世内次及之已也。荣闻之,鄞人万充宗曰:“宗者,统族人以奉祀也,祭已往人祖而收见在之族,祖分而祭亦分,故一族不止一宗。谱者,志族人之世次也,追已往之祖而收见在之族,祖分而族不分,故一族同一谱。”斯言也,可谓万世不刊之论也。
吾师以博雅鸿才,未获展其所学,而独留心于祖功宗德,使后之子孙不敢甘自菲薄,有所观感而兴起,不徒矜耀乡闾,则谱牒存而宗法不废,是亦先王之道之未泯也矣夫。
赐进士及第,中宪大夫加一级,知镇江、南阳、常德三府事,前翰林院庶吉士,贵州绥阳受业门人陈中荣顿首百拜撰文。
这篇《赛氏族谱序》中说:“吾师石屏赛夫子,元咸阳王忠惠公之嫡孙裔,雍正壬子,分较黔闱。于春秋废卷中拔识中荣,以第一人荐。辱知甚厚,日者,以族谱命予。”据清人法式善等人编撰的《清秘述闻三种》记载,雍正壬子科(1732年)来贵州主持乡试的主考官有两人:一是江南娄县人、戊戌进士、户部郎中毕谊(字元复);一是江南常熟人、甲辰进士、编修王峻(字次山)。所出考题为:题“文质彬彬”一句,“宜民宜人申之”,“雨我公田教之”。陈中荣中了头名解元。可见,文中的石屏赛夫子,王忠惠公嫡孙裔,应该就是王峻王次山。
这篇短短400余字的《赛氏谱序》,对后世谱序的影响非常大。今人刘耿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的《楼案开发与利用教程》一书中,引用了陈中荣《赛氏谱序》中的一段文字:“谱者,志族人之世次也,追已往之祖而收见在之族,祖分而族不分,故一族同一谱。”用来说明谱牒的基本意义或原始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人欧阳宗书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的《中国家谱》一书,在篇首的《概说》中,就首先引用这一段,来论证家谱的意义和内容。可见,陈中荣的《赛氏谱序》对后世家谱、族谱的编写据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所以近300年来,仍然熠熠生辉。
渐行渐远叹唏嘘
陈中荣从南阳知府的职位上谢职后,又于乾隆九年(1744年)去任湖南常德知府,另外,他还去江苏镇江做过知府,但他在常德和镇江做知府的情景,未发现更多文字记载。
陈中荣于哪一年离世,没有记载,他离世后,葬在今绥阳县洋川镇红丰村东约200米处,墓地面积7.5平方米,封土高1.8米,墓碑毁于1976年。1987年,绥阳县人民政府以绥府通(1987)13号文件公布为绥阳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写进了《贵州省志·文物志》,可是现在已经没有了。据《绥阳县文物志》(2011年)载,陈中荣墓已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县城扩建中被毁掉了。如今,我们只能在《诗乡楹联选集》(2002年)一书中读到陈中荣墓的两副对联:
总兵韬略访南国,翰院文章著北京。
入达贡良锦世典,士登科甲正家声。
而今,这位没有了翰林书院和坟墓的诗乡绥阳历史名人和文化俊彦,离我们越来越远,真是令人唏嘘不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