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科学——《卫星与网络》杂志微信号阅读TOP50分析

这样的排序,也完全符合我们作为一个行业媒体的孜孜以求。《卫星与网络》之所以一直能够稳稳的前进,是因为她坚持了一贯的定位与服务宗旨:“深耕产业,以推动航天商业化和商业航天,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为己任,致力于航天产业的健康发展。”阅读TOP50中,产业类文章占据半壁江山的数字,证明这也是广大读者心中的诉求,同时也证明,本刊的努力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从单篇文章来看,阅读量排名第一的是北斗的科普文章:《美国恨之入骨的中国北斗卫星:最易懂的北斗介绍》,阅读量为100000+,这不仅仅是公众对北斗科普的需要,也是中国人、航天人的家国情怀。

排名第二的,是《墨子发射后整个世界炸锅了!还不知道什么是量子通信?快看~|干货整理》,阅读量为44000+,这篇文章贴上了新科技和通信两个标签。量子通信和“墨子”卫星在前50篇中占了4篇!堪称本平台的吸“睛”之王。这也是我们航天界的文化与传统:越是神秘而高冷的东西,越是让人充满了期待与探究之心。

(图:《墨子》一文插图 漫画诠释量子纠缠)

阅读量排名第三的是《十年磨一“箭”!中国最大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三大任务曝光!》,阅读量为21000+,这是2016年度中国航天最大的成就之一,也是最为惊心动魄的发射。当发射场传来“我靠,这样也能成功”的呼声,我们高悬的心才放了下来。

(图:《十年磨一“箭”》一文插图)

我们再谈谈名列前茅的《【独家】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这也是产业类的小组赛排名冠军!阅读量为15000+。这篇原创文章,反映了我们作为一个行业媒体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行业责任感、未来走势的可预见性与前瞻性。这篇文章不但引起了热烈共鸣,也引发了可以说是相当激烈的争鸣。我们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引起大家的思索,而不是盲目地一片跟风与赞许。在创新的背后,我们要尽量避免再走弯路,才是这个产业真正的未来与可期待的繁荣。

我们相信,围绕小卫星的讨论还将持续下去,我们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忠实地履行一个行业媒体的职责,继续做到敢言、能言、善言及公正与辨识。

这期间还有很多阅读量过10000+、20000+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非常特别,就是《太励志了!拜读毛二可院士古稀之年创立理工雷科的故事》。这篇文章不但在本刊微信上引起了热烈反响,还被北京理工大学校友会微博、微信转载。这不仅仅体现了毛院士本人的品德与声望,也体现了这家企业在产业的人气与成功。

在TOP50当中,北斗和卫星通信各有10篇。这也和当前的产业发展成熟度是相匹配的。

北斗领域的上榜稿件中,不但有卫星发射成功、导航年会召开这样的顶层大事;也有《FindNow服务成功开通》、《北斗用于河北井陉救灾》这样的具体应用;有《雷科防务把北斗终端装上拖拉机》这样的大家所关心的动态信息,还有北斗星通周儒欣的从业感言。

通信领域的上榜稿件几乎都是“一带一路”相关题材,其中包括鑫诺卫星全球网络、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为天通一号卫星的关键性贡献、也包括协同通信的现场热点报道等。

在TOP50中,值得一提的,还有本刊在2015年度首先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和高度的产业概念,包括“航天+”,及今年重点推出的“新航天时代”、“大航天时代”,集中体现了《卫星与网络》杂志及其新媒体平台为了产业的整体大格局而继续大声疾呼与推动的理念。这些话题和理念得到业界的重视、认可与传播,我们倍感欣慰。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和发掘这些概念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努力为航天技术走向民用、航天产业的发展探索道路而贡献我们的思想及绵薄之力。

另外,我们的《北斗导航突然放出大消息!GPS措手不及使出杀手锏》在今日头条网的推荐量超过300万+!阅读量超过110万+!评论近千条。这体现了这些稿件的时效性及价值与含金量。我们作为行业媒体,向行业之外的更广大受众传播航天知识、提供航天动态,深度关注北斗,努力扩大产业的潜在用户群体,效果可以说还是相当显著的。

(图:今日头条《北斗》一文的评论精选)

回顾中,我们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否则,我们无法期待来年的更大进步。首先是TOP50当中,原创内容所占比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次是产业话题和具体应用结合需要进一步加强。能够同时贴上产业和北斗、通信或遥感双标签的文章还需要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些,是2017年我们必须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另一个方面,则是我们的期待:我们真诚的希望,能够敬邀业界及各界精英们,尤其是战斗在市场一线的践行者,为我们多多提供市场前沿信息甚至撰稿。在平日的学术交流和商务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对于航天产业、航天技术、卫星应用,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及充满创意的思维。这些理解与思维也因为彼此的交流而体现在了我们的许多原创当中。那么,在2017年,我们期待大家能够偶尔静下心,拿起笔,把平时心中的感悟或对市场的观察等,变成一段段的文字或一篇篇的文章,供我们学习,也供业界共享。哪怕是前期的随笔,OK,后期的整理,都交给我们。我们相信,只有更多的交流与思考,共同推动产业变化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强大。这代表的不仅仅是业界的思维碰撞和思想成熟,更代表了一个产业的日趋成熟:那就是,关心和热爱行业及其前程的人,越来越多,而不只是仅仅活在其中。

2017年,让我们一起,做得更好。

与各位读者握手并深深地拥抱。

祝大家新年快乐!进步。

《卫星与网络》杂志编辑部刘雨菲、赵步云、沈淮、贺鹏梓、农燕、王缙熙及全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