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的三大驭人术
帝王掌管天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在这诸多力量中,中央执行机关里的行政长官,特别是那些资深且有能力者,更常常成为帝王要优先考虑的对象。既要调动他们的忠诚心和积极性,又予以适当限制和合理控制,这是再理想不过的。因为没有这些人的工作,帝王将一事无成。如果使用不当、控制不严,帝王也会大权旁落。究竟如何驭臣,这其中不仅多有花样,而且也颇具难度。
1.自树威信
做了皇帝的人并不一定是最有威信的人,而一旦身为国主,树立威信又是绝对必要的。比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刻石立碑宣扬他的功劳辛苦,秦始皇的这一举动,在其驾驭臣下方面确实起到了预期的作用。
2.猎人与猎狗
区别对待、分级管理和任用是平衡大臣心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刘邦到咸阳服差役,同事们都送给刘邦三个钱,而萧何却独独送刘邦五个钱。刘邦起事后,萧何率整个家族一起投到刘邦麾下,为刘邦出谋划策、招揽人才。萧何虽然没有随刘邦在战场上厮杀,但在刘邦被项羽接连击败,别人离刘邦而去的情况下,萧何一直坚持从吴中招募军队,刘邦曾多次逃亡山东,萧何却一直坐守关中支持刘邦。后有人不满刘邦对萧何过于偏爱,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发现野兽指点猎狗追杀野兽的是人。你们这些人只不过是因为能猎取野兽而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却是既能发现猎物又能指点猎狗的猎人。再有,你们这些人只是单身一人跟随我,而萧何可是率全家数十人追随我的,你们说他的这些功劳我能忘记吗?”在刘邦看来,功臣也有三六九等,就像猎人和猎狗一样,虽然都在为获取猎物奔忙,但猎人的作用要远大于猎狗。那么优先考虑,更加重用前者,则是不会有问题的。
3.偷梁换柱
古代君臣之间多为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关系,君为臣做主,臣为君服务。帝王对臣下的褒贬升降,甚至生杀予夺,一般都是经过认真思忖考虑的,而考虑的标准无非两条:一是感情,一是利益。但细想起来,帝王的感情是有限的,皇室的利益也不是无边无际。所以帝王有利益给甲大臣,就难免要亏乙大臣。这其中的道理真有点像儿童做游戏时说的,好事轮到谁,谁高兴,而坏事则是轮到谁,谁倒霉。但有时情况特殊,属于非正常的例外,帝王不希望倒霉的臣下却眼见要倒霉,那么在可能的情况下,帝王仍要扭转乾坤,方法之一就是偷梁换柱,嫁祸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