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国之黄河(6)
黄河进入甘肃后不再曲折,即便要转弯,也是在中国的大地上折出巨大的“几”字。岁月几许,人生几何,故事几多。刘家峡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水库,河水在此又现清波。流入库区的支流大多混黄,流出库区的河水也不再清澈。距离水库不远的兰州,黄河穿城而过,看不到一丝青绿。库区所在的峡谷,应该是条古道,沟通汉藏,且有回族分布,炳灵寺石窟是刘家峡一带文明悠远繁盛的证明。
6、刘家峡
从兰州有班车直达刘家峡大坝,坝体收束在峡口只觉其高,不觉其宽。大坝的另一侧清波荡漾,停着不少快艇游船,要去炳灵寺必须坐船,而且水路颇远,约五十公里,乘坐快艇需两个小时。我单人到此,包船太贵,又非假日,久等游人不至,快放弃时才遇到一对情侣,于是大家相伴前往炳灵寺。一路上,看两岸山色枯黄,绿树不多,偶见村落,依着水边缓坡处开辟些田亩,秋收已过,不见庄稼。还看到一处土墩,猜想是否为前朝留下的烽火台。峡谷水道并非只为游览,也有渡船可达附近村镇,开行较慢,不久就被我们的快艇甩在后面。进入炳灵寺谷口后,河水变黄,河道变窄,一侧是河滩,种着玉米,一侧是峰林,壁立千仞,挺秀壮观。炳灵寺就在河弯处,视野轩敞。
炳灵寺分上下两寺,沿着一条小溪而建,下寺建于溪口就是下船码头处,上寺则需溯溪而上,溪水已经干涸,有吉普车载客去上寺。炳灵寺石窟内容很丰富,佛、道、儒都有,当然主要是佛教题材,年代也很悠远,可追溯到北魏。刘家峡水库修建后,水位上升,泥沙淤塞,下层石窟已被湮没,如今看到的只是中、上部分。我只看了中层的一些小窟,上层的大窟需沿栈道攀登,要另外收费,而且价格不菲,只好放弃,抬头看看“塌鼻子”大佛算是补偿。炳灵寺游客稀少,我可以仔细欣赏,虽然参观的都是小窟,仔细玩味之下也有心得。某一窟内有娑罗双树壁画,树姿摇曳,设色雅致,有敦煌之风。某一窟外雕有一对天王力士,姿态雄健,颇有力量,似与唐墓雕刻有联系。某一石窟塑二佛说法像,秀骨清像是西魏的特征,常见北魏窟的雄和盛唐窟的大,却少见西魏窟的秀。当时北方胡人亦仰慕南方士人飘摇如仙的姿态,以清秀为美。石窟之外多浮雕着佛塔,样式不少,多为藏式佛塔,或许说藏式不妥,应称之为早期佛塔样式,只是现在汉地的塔多呈楼阁式,而藏地还延续着浮屠的旧模样。炳灵上寺是普通的藏族寺庙,僧人很和气带我参观周围洞窟,主要雕像都被重新粉饰,似乎少了几分沧桑之美。
石窟艺术源自北印度,沿葱岭丝路而来,这些年前前后后我曾看过克尔克孜千佛洞、土峪沟千佛洞、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足石刻、云南石宝山石窟等等,相互印证,并与泥塑、壁画等造像艺术相参照,一条文化交流的道路便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文化的脚步是那么轻盈,千山万水,咫尺之间。
刘家峡往南的夏河,自古是汉藏物资交互之地,安多三大寺(另外两座是塔尔寺和隆务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就在此处。拉卜楞寺以学术闻名,在五明、历法、艺术、藏医等方面颇多建树,可惜都不是我这样普通游客能看明白的。在僧人的带领下我逐一参观开放的佛堂,所见与别处没太大的不同。我在夏河住了两天,大多数时候就在拉卜楞寺闲逛,一天阴、一天晴,景物相同,感受不同。殿堂大多数时候都是空旷的,僧人常常只是一瞥的身影,应该都是在那些门户深锁的僧舍之中苦修吧。忽然之间遇到一场法事,一次辨经,于是那些不知从何处涌来的红袈裟,会铺满这条道路,这片广场。偶尔路过一扇半开门扉,许多小僧正在学习,一个莫名的回头,一次视线的交汇,让我浮想联翩。我和僧侣似近而实远,不通佛法的我是无法真正明白的,只能以猎奇的目光欣赏那些绚烂于外的美,比如经堂、佛像和酥油花等等。
晨光中的贡唐宝塔瑰丽无匹,我凝望着它,似乎听到它的吟诵与祝福。美是人的本能,创造美和感受美是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对话,是超越历史、地域和种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