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晋豫(4)
四、云上金灯
在山下的平顺县城,完全想不到山上会遇到云海。南太行原本壮观的山色,在云海的映衬下更显雄奇。这次意外的相遇,让我将北方少见的喀斯特地貌和叫不上名的花花草草全然抛下,只盯着那一片云海拍个没够。回家整理照片,才发觉拍下的相片太过重复,也无法和亲见的场景相提并论。自然还是要在自然中体验才更真切。
到金灯寺赶上此行最大的车流和人流,同样意外。张老师说节假日,从河南来此的游客最多。这倒印证了山西的一个笑话,大同人眼中的省会是北京、运城人眼中是西安,而晋东南则是郑州,总之都不是太原。山岩间的小寺庙,人一多就拥挤,看每一窟都需要排队等待。在等待中,我看到大场面之外小细节,比如岩壁上的线刻,岩洞中的鸽子。更多时候,金灯寺并不吸引我,我喜欢细腻精致的东西,而金灯寺明显达不到我的审美要求。
金灯寺主要建于明朝,已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尾声,无论从技艺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无法与北朝、盛唐相比。石窟依着山岩而开,大窟都有楼阁式的外观,有门有窗有柱有檐,有些还涂有红彩。窟内空空荡荡,少数几个摆上新塑的佛像,韵味明显不足。内窟壁上有凹槽,正壁是山形的,侧壁是条形的,用以嵌入雕刻好的石板、木板,算是石窟开凿的“方便法门”,可惜大多佚散,仅在最后两窟复原了两块石板,雕刻同样一般。佛前的供桌也不是实体,只在佛座下的岩壁浅浅线刻而已。金灯寺中水陆殿是最大的一窟,窟内有池沼,沼上有石梁,感觉很新颖。殿内还有殿,殿还分前后。侧壁刻着诸多神仙,有着完整的水陆法会的配置。门楣上还有卧佛和唐僧取经的形象,十足民间风格,自由写意。整座金灯寺的石雕,我独喜欢水陆殿外石阶旁的两只卧狮,萌宠可爱,不失细节。金灯寺外,还有塔林。
山间风云多变幻,随着雾气升起来,金灯寺渐渐隐入雾中,也是我们离开的时候。回程时在玉峡关停一停,看一段残碑,刻着夏言的玉峡关铭。明嘉靖年间曾在此剿灭陈卿起义军,为平定一方,置平顺县并设玉峡关、虹梯关。
(以上四张照片是老师和团友提供,弥补了我无法拍无人大全景的遗憾。)
这一日还去了九天圣母庙和高平三嵕庙。九天圣母庙建在高台之上,庙门由石阶、窑洞、楼阁组成,观感甚佳。门洞设在戏台之下,穿过即可见拜亭。中路三座建筑——戏台、拜亭和正殿屋檐相接,连成一体,宛若一个“工”字,这也是规格较高的形制。特别是拜亭竟然为庑殿顶,在晋东南很少见。东侧有梳妆楼,建筑精巧,供奉二仙。原以为是两层,登上才发现内夹一层,实为三层楼阁,夹层是二仙卧榻,三层有回廊,可俯瞰中路建筑。戏台西侧的一棵树前摆着些贡物(就是白馒头),让我一阵好奇,仔细观瞧才发现树上画着土地公公。高平三嵕庙是晋行记认捐保护的国保古建筑,外观不起眼,戏台也无顶。正殿为金代建筑,朴实高峻,前部台基上原有献殿,现已不存。没了献殿的遮挡,正殿与东西配楼直入眼底,更增轩敞的气势。三嵕庙外是夕阳下的田野,视野开阔。我还在田野上看到了“困”(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只记住了读音),张老师介绍是高平习俗,人死后若长辈仍在,就不能埋入土中,只能在地面砖砌墓室暂时安放,待长辈入土方能埋葬。
这一日,上山下山,行走多处,可我记住的仍只有那片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