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家彭静山先生针灸秘传十八绝招(无价之宝) (下)

9、皮内针十法

皮内针最初只用它调整经络,我们临床使用多年,积累经验计有以下十种使用方法:

(1)、调整经络。在 50 年代我曾经做过用经络现象来预测生死的实验,即住院病人,濒于死亡,已通知其家属作精神准备者,前后计有 6 人,男 3 女 3。其中有的十二经脉在仪表指针读数最小者并有数已经为零,而气血尚存;有的十二经均很低,只有数经较好但气血为零;结果前者均转危为安,而后者皆死亡;说明人身以气血为主,经络为气血的循环路,此说颇可研究。

(2)、一度冻疮,红肿痒甚。在疮面中心埋藏一支皮内针,数日痊愈。

(3)疼痛不止,针刺无效时,可在痛点埋皮内针可以止痛。另有一法,例如腰痛不效,让病人站立,身体随便向前后左右扭动,在感觉最痛之处埋皮内针,可以止痛。

(4)、针刺疗效不巩固,在有效的穴位埋皮内针,有助于疗效时间之延长。

(5)、失眠症用其他方法不效时,可在安眠穴埋皮内针。

(6)、小儿尿床。取双侧三阴交穴。一针由下往上刺,一针由上往下刺,两针刺入方向颠倒,则疗效较佳。

(7)、妇人产后乳汁不足,在膻中穴埋皮内针一支,每天用手按压多次,可促进乳汁的分泌。

(8)、眼针穴用皮内针埋藏,可延长其疗效。

(9)、减肥。在双听宫穴内侧耳垂中间各埋皮内针一支,每天用手指按压多次,平常感觉饥饿时以手按压数分钟即不觉饥饿。在每次饭前手压 5 分钟。

(10)、单纯膝关节疼痛,在膝上 2寸的范围内,用手指遍压,在最痛处埋皮内针一支,可以止痛。但按压无痛点时则不宜使用。

10、甩针挂钩疗法

挂钩操作方法,起针时手捏针柄用力甩出,故又名“甩针疗法”。

(1)、面瘫初起,不超过两周的容易治愈。病程越久治愈的机会愈少。病程过久的则形成倒错现象,看不出哪一侧是病侧,更觉难治。

对初诊病人作下关试验,可预知针后良否。其方法比较简便,即在患侧下关穴针刺,按正常穴位刺入而不能深刺者为阴证(一),能达到应刺的深度为阳症(+)易愈。不能深入的原因是因为上下颌骨有炎症导致领骨错位阻碍针不得入。

还有双侧面瘫,面部肌肉弛缓,无表情,不能瞬目运动,全面部皮肤变形,就像戴假面具一样。双侧面瘫很少见,数十年来只遇见 5 例,3例治愈,治疗时间长达数月。两例怎么治也不见好转,成为后遗症。

针灸治疗面瘫我曾总结并发表十种针刺方法,其中的甩针挂钩疗法效果较好。其法用六寸长针一支,从患侧颊车下方进针,先深后浅,能看见针在皮下前进以针尖上对口角至唇边为度,然后把针向一个方向旋捻,左手轻压针体部,隔腮看见针尖接近口吻时稍微用力拉针柄,则面皮皱成深纹数条,一拉一松,拉十余次让患者自己手捏针柄,初起的数次可愈。病程久的也有一定的效果。

长针在皮肤表皮下刺入,沿皮横刺,难度较大,须经过反复练习,针到一定部位即停止前进而旋捻针柄,针尖挂住以后手提针柄向上提十余次,一提一松,然后留20分钟起针。

(2)、这种挂钩疗法适用胃下垂,由右幽门穴进针,斜向胃左,至与脐相平时即旋捻针柄稍用力上提,让另一人握其足胫向上屈腿推之,其动作和提针一致。将病人的腿屈伸上推3次,然后让病人自己手提针柄30 分钟而起针。

(3)、子宫脱垂由维胞(关元旁6 寸)进针,斜向生殖器方向,旋捻提针屈腿上推,然后提针柄的操作都相同。

(4)、维胞穴亦治肾下垂,谓之“三垂疗法”。

11、针灸后遗痛

有一种病人主诉:周身某处作痛,视之皮肤如常,其痛处恰在穴位上。问其原因由于针灸后所发生。询问原治疗医生,针处既然没有改变,医生也无法解决也不能算作治疗失误,但患者确实疼痛。我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在发生疼痛穴位的相对处针之。例如内关痛针外关,阳陵泉痛针阴陵泉,如果两穴对得准确无不应针而愈。无以名之,故名为“针灸后遗痛”。

12、快速降压

(1)、膈俞降压法

该法对原发性高血压,不是因其他疾病而继发的效果最好。即或由其他疾病继发的对降压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但因其他引起高血压的疾病不愈,则高血压亦不能根治,只能使血压下降而减少其痛苦而已。

穴位:

在八会穴中“血会隔俞”,为针灸界众所周知。膈俞降压法操作简便,只要找准穴位,双侧各埋1号皮内针1支,穴位找准,血压应针而降。冬季可埋5天,夏季因洗澡频繁可埋3天。起针后间隔1天,继续埋针。

膈俞 Geshu膀胱经第十七号穴八会穴之一(血会)。

定位:俯伏位,在七胸椎棘突下,当督脉至阳穴旁开1.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

找好隔俞穴,皮肤消毒,用小镊子夹起皮内针,以左手拇、食二指向左右扒紧穴旁皮肤,将皮内针由膈俞穴中间向脊椎方面横刺,皮内针刺入,在表皮以内真皮之上,不能超越真皮,针尖要向脊椎方面刺入。针刺入后,剪胶布两块,一小一大,大者不过如指甲大,小者先贴在皮内针柄的下面以免针柄接触皮肤,然后将大块贴在小块胶布和皮内针上,压平即可。

皮内针如刺过真皮,患者会感到疼痛。针入以后应医手指在针上按压,如患者说疼即宜起出重新针入。

(2)、眼针肝区降压法

眼针八区十三穴,已有专书,且许多针灸书及中、外针。

中医说“肝藏血”,“人卧血归于肝”,“肝开窍于目”阐述肝经和血液的密切关系。以眼针肝区降压,效果最快。测量血压,如果高于正常范围,血压计不必取下,即在眼的双肝区各刺一针,即再量血压,必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降压针法很多,我曾经提出降压十法。然而十法之中,以膈俞皮内针和眼穴肝区为最快。

高血压属于心血管病,有的病人患高血压数十年而不愈。经验告诉我们,一时性降压很容易,完全彻底治愈很难。还有的病人患顽固性高血压,用什么方法也不见下降,这种病人虽占极少数,在临床中也有时遇到。

13、失眠特效穴

失眠是一种极痛苦的疾病,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夜间越失眠,白天越打盹,日久不愈,形成恶性循环,发生神经衰弱症。面色无华,精神萎靡,饮食乏味,头晕头痛,记忆减退等一系列症状,令人苦恼,应及时治疗为好。

穴位:

大椎,陶道,神堂,连续使用,疗效较好。另一处方针刺安眠穴,不效时可在安眠穴埋皮内针。

大椎dazhui 督脉第十四号穴

定位:正坐低头,在后正中线上,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约与肩平。

陶道taodao督脉第十三号穴

定位:俯卧,或正坐低头。在后正中线上,于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神堂shentang 膀胱经第四十四号穴

定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神道穴旁开 3 寸处。

安眠 经外奇穴

定位: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停止部颞乳突下凹陷直下一寸处。左右计二穴。

14、翳风治牙痛

牙疼的原因很多,翳风穴所治的仅限于齿根骨膜炎的牙疼。其病源为药物治疗的并发症。

有齿根骨膜直接受冲撞,或常吹乐器,常含铁钉,常咬丝线等外伤性的;有细菌由齿髓侵入齿根骨膜传染性的。症状是有的化脓有的不化脓,疼痛是自发的,是连续的痛。在敲打牙齿时,疼痛就更加剧烈,这与齿髓炎不同,也是齿根膜炎的特征。

齿根膜炎,中医叫风火牙疼。治牙疼的穴位很多,一般针下关,颊车,也有针合谷或足三里、内庭的,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针入以后需要留针十几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止痛。而针翳风穴,有针入痛止立竿见影的效果。

翳风 yifeng手少阳三焦第十七号穴

定位:正坐位,在耳垂后方,当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取穴。以手压穴则觉耳孔中有牵引性微痛是穴。

操作方法:用28号1.5寸针,向前下方直刺入1寸,并作轻度旋捻以增强针感。疼痛已止,可立即起针。一般病人心理是希望多留一些时间,可实际则是针入而牙痛不止时可以久留。此穴针入立即止痛,久留与不留是一样的。

15、首位循经治疔毒

疔毒是一种由感染而发生的外科疾病,多发生在露出衣服外边的部位,而且都生在穴位各经的起止部位。最易生在手指尖,赤足的人有的生在脚指上、面部。

初起只是一个小红点,逐渐发生疼痛,伴有恶心、心闹、头晕等症状,血常规检验体现白细胞增高。

验疔方法,是用黄豆一个,放在嘴里咀嚼,如果品出有黄豆的腥味则不是疔毒,若嚼时并没有黄豆的腥味甚至是甜味,那就证明是疔毒,可以把嚼烂的黄豆吐出来敷在疔毒疮面。若没有嚼黄豆的校验,在疔毒上边涂点消炎的药也自然逐渐痊愈。

治疗方法,以针刺为最快。因为不论疔毒生在面部和手足都是各经的起止穴位或接近起止穴的各经起止邻近穴。判定是哪一经,则针其另一端的穴位。如疔毒发生在起端穴则针其止端穴,发生在止端穴则针其起端穴。起止穴或名首尾穴,针入以后,疼痛立止,恶心、心闹、头晕等症状立即消失。20分钟后再检验白细胞则恢复正常值。

还有在疔毒所起处有淋巴管发炎,一般叫做起红线。红线也是与经络走行一致的,所以章太炎说“经络就是淋巴”。

治疗淋巴管炎的方法也用针刺,用粗针或三棱针在淋巴管的前进的末端扎一针,挤出黑色的血液,其所谓红线自然消失。如果从发炎的淋巴管上每隔一寸扎一针,并挤出少许黑血,淋巴管炎消失恢复得更快。

16、腹结通便

便秘是常见病,亦老年人的多发病。主要是结肠蠕动迟缓,粪便久积结肠不能排出,引起再吸收,使粪中之毒素入血液,上则口燥舌干头晕目眩,下而固结不能进入直肠。痛苦之状不可忍受。

操作方法:在左腹结穴埋一皮内针,往往当日排便。

腹结 fujie 脾经第十四号穴

定位:仰卧,脐旁 4 寸的大横穴,直下 1.3 寸,上与乳腺相对。

左腹结与下行结肠相适应,皮内针不断刺激结肠使肠蠕动加快则粪便自然容易排出。

17、局部多刺治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多因抻、扭伤而起,易发于手腕、手背部,有大有小,往往数年不愈,或逐渐增长。针刺治疗,其法颇简便。

操作方法:左手固定囊肿处,用0.5 寸短针,以 28 号为宜,右手持针根据肿囊的大小而酌用针刺之多少。一般在肿处以扬刺即中心一针,四周各一针,肿块大的还可以沿根部横刺之。或出粘液,用干棉球揩之。隔日一次,数次即愈。病例甚多,不胜枚举。

18、、慢性喉炎

慢性喉炎不痛,但音哑,久不愈。

穴名:喇嘛穴传自藏医,甚有效。

部位:在背后腋窝缝的缝纹头。

操作方法:

初诊以毫针刺少商,三棱针刺金津、玉液出血。隔日复诊时单刺喇嘛穴,深度 1 寸至 1.5寸因病人肥瘦而异。少商、金津、玉液点刺出血。喇嘛穴则慢慢旋捻,平补平泻手法三进三退至5 分钟。

以后单用喇嘛穴,隔日 1 次。留针 20 分钟再行前述手法,此手法旋捻要慢,不可使病人疼痛,隔 10 分钟行第三次手法。得气时针感下行至手指,再旋捻则上行直达于咽喉,病人感到轻快,再留10分钟起针。

初诊隔日 1 次,一周后每周两次,继则每周 1 次。以愈为度。

注意事项:使声带休息,不要大声讲话,更不要喊叫。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忌烟酒,讲话不宜太多。

(完)

本文内容转载自中医书友会。

温馨提示:文中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临床参考,非中医请勿擅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