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质指标—氨氮
氨氮是较早作为水质检测的一项常规指标。为什么将氨氮作为评判水质好坏的标准?因为水体中氨氮高低与水体富营养化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氨氮高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我们通常检测的氨氮是水体中铵根离子(NH4+)和非离子氨(NH3)的总称。
水体中的氮主要来源于投喂的饲料。现行饲料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蛋白质含量高低。而饲料中的蛋白被鱼虾摄食后,只有一小部分会被消化吸收,大部分会排泄进入水体。这部分蛋白质在细菌的作用下,会被分解为无机态的氨态氮和硝态氮。这两部分的氮元素最终被藻类和微生物利用重新进入物质循环中。
- 氨氮毒性
氨氮在水体中会以上面的平衡关系进行转化。铵离子的毒性较弱,而非离子氨则具有较强的毒性。非离子氨非常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体内,导致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升高,血液载氧量下降,进而表现出缺氧症状。同时非离子氨也会对鱼虾的神经系统造成破坏。即使是低浓度的氨氮,长期接触也会损害鳃组织,引起鳃小片弯曲、粘连或融合。
- 鱼类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
1.鱼群出现挣扎、抽搐、游窜现象,并时突然下沉又上浮,腹部向上、 痉挛等症状,几次反复之后死亡沉入塘底。
2.呼吸急促,鱼口时而大张不能速度闭合。
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黑色,有时出现流血现象。
4.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5.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急性中毒时能造成鱼类大批死亡。
- 鱼类氨氮慢性中毒的症状
1.鱼摄食量下降、时间短,或摄食时一会便散开了,在四周漂游吃料沫;
2.遇到阴雨天,上层鱼,如鲢鱼浮头,长时间浮在水面上,底栖鱼,如鲤鱼吃食逐渐减少,长时间会造成烂鳃。
- 氨氮毒性的影响因素
从上面的关系式可以看出,平衡向右移动,氨氮的毒性增加;平衡向左移动,氨氮的毒性减弱。而温度和pH的升高会使平衡向右边转化,进而导致毒性增强。除此之外,提高水体溶解氧和增加盐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氨氮的毒性。
- 氨氮的处理
物理方法
通过换水和物理吸附,可快速降低水体氮氮浓度。换水是最快速、最经济的方式,但实际情况是外源水质较差,难有优质水源可换,操作难度越来越大。也可采用减少或停止投喂。物理吸附可使用沸石粉、活性炭、浊水净等物质,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水体氨氮。但这种方法只是将氨氮聚集于底部,一旦出现反底,会进一步恶化水质。
化学方法
氨氮的化合态低,呈还原性。故使用强氧化作用的化学制剂都能对氨氮起到一定的氧化作用。曾有人在鱼塘使用过硫酸氢钾处理氨氮,50%含量的过硫酸氢钾用到了500克/亩。上午使用,下午检测,氨氮从8mg/L降到了1.5mg/L以下,效果非常快。但是从第二天开始,每次检测都呈上升趋势,到了约第三天下午,基本回到原来水平。所以过硫可用于紧急情况处理,并未能从源头上根本解决氨氮问题。
本文摘选自:安进水产讲师团(作者:洋洋)、水产科技一线(作者:服务部宋颀、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