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衰落——周天子为何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权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国祚最长的国家,连绵八百春秋,但是周朝也基本上是天子存在感最弱的朝代。开国仅仅三代君王,也就是五六十年之后,就逐渐的陷入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中,一直到国运的终结,这个趋势几乎从未被真的逆转过。
周朝的建国本身就是先天不足的。『小邦周』从来没有真正的把权力的触角伸出太远。周灭商之后,其控制的就是从镐京到洛邑的狭长地带。
从图上可以看出,周王室占尽了从镐京到洛阳的天下中心之地,而分封的都是当时的边境,或者需要镇压的地方。
周朝的王畿之外的分封大都是名义上的,拿着地图划一块说,这是你的封地了。然而实际上都需要周朝的功臣宿将和诸姬亲贵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自己带兵打出来社稷。自己打的自己做主,和天子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名义上的臣服、上贡以及服从调遣征伐上。
【西周分封后疆土分布图】
比如姜太公封在齐国,就是自己打的:
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如果不是路人提醒,太公可能就被莱人抢了先。
所以周朝是一个真的不打折扣的能够「为王前驱,赐茅封土」的时代。周朝之后直到如今,再也没有一个「好好打工,给你一个主权」的朝代了。汉朝一开始想模仿,但是半途而废;唐太宗也想过,后来被劝止。
世历延绵八百秋,姜齐芈楚自风流。
长孙无有封茅意,唯劝文皇不用周。
周初封建时,据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对于这些姬姓诸侯来说,周天子便是宗法树上的大宗,他们是小宗,小宗对于大宗有服从的义务。
同时周天子对于异姓诸侯还有婚姻的羁縻,到了春秋时代,连畿内百姓都能说“此谁非王之亲姻”了,更何况是齐侯、宋公等人。因此,周天子往往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与叔舅,俨然天下一家人。
而武力上,周初有西六师和成周八师,武力相当可观,对于不服的诸侯,要么是武力威慑,要么直接剿灭。穆王时有徐偃王的例子(可能不确,一说徐偃王是楚庄王时君主),周共王时密康公得了三个美女不献给周王,结果竟惨遭灭国之祸。
这么多管齐下,诸侯畏威怀德,还能维持着周王室之间体面。
但是分封是一次性的,随着子子孙孙的传递,血缘和上下级的情分终将淡去。
在经历了著名的“成康之治”后,西周王室的第四代王周昭王时代,支撑起原有分封体系的宗法制度就开始出现了大问题。同为姬姓诸侯鲁国的正统国君鲁幽公被其弟杀害并夺位,史称“鲁魏公”。周昭王坐视鲁魏公弑君篡位不作为,让天子权威受到损害,有些诸侯认为周天子没有用处,停止朝拜纳贡。
再往下数,第七代周懿王去世后,王位被自己的叔叔周孝王夺去。这就等于直接打破了王权的神圣性,“以身作则”地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如果说昭王时代诸侯们只是对制度表示怀疑,那么孝王时代就等于明确跟所有诸侯说:“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诚然孝王本人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任期间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西周的军事力量和战略优势。但这种篡权夺位的行为,对于周王室形象和政治号召力的破坏远远大于国力上的恢复,为后来整个分封制度“礼崩乐坏”埋下了深远的影响。
失去了思想上的合法性,最终剩下的只有武力威慑。
伴随着昭王南征不复,丧六师于汉水。穆王四处征战巡游,还能吃“成康之治”的老本。到了懿王在任时期西周常年被戎狄攻击,以至于被迫将都城迁往犬丘(今陕西兴平东南) 。周王室的衰落被各大诸侯国看在眼里,之前丢了名分,这次连军事威慑力都丢了。
“夷厉相仍政不纲,任贤图治赖宣王”。离奇驾崩的周宣王虽号称中兴,晚期却屡战屡败,甚至到了“丧南国之师”、不得不“料民于太原”的地步,时人哀叹“今也日蹙国百里”……
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於太原。
最致命的是——公元前775年(周幽王八年),幽王下诏,废申后与宜臼,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结果申后的父亲申侯向犬戎借兵攻打镐京,随着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幽王被杀之后,申侯拥立废太子宜臼为平王,另外虢公立幽王之弟余臣为携王,仍在宗周京畿。两王并立直到晋文侯弑杀携王,平王成为唯一的周王为止。
平王东迁后周朝的地位从天下共主,成为了一个大诸侯。
但是这个时候,周朝依然有复兴的希望。周朝占据的是天下之中的洛阳,洛阳的地势虎踞龙盘,周围有雄关守护。而洛阳当时的人口和商业也非常发达。有人口就有兵员,有商业就有金钱资源。
现在看地图,往往容易根据地盘大小来决定强弱。但是当时的农业和商业开发是严重的依靠自然资源,比如河流和大海的。就拿三晋来做例子,赵国地盘虽然大,但是大部分都是从戎狄和胡人那里夺来的,人口多的还是在南部;实力上并不高于魏国。同样的,楚国的地盘是齐国的数倍,但是楚国大部分都是瘴疠之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力上也不显著高于齐国。
赵国有一半是在北边的游牧区,南部地区才是他的人口聚集区
当时的周朝虽然东迁了,但是周德虽衰,天命未改。依靠天子的号召力和洛阳的财力、人口资源,周朝依然有能力重建六师,威慑天下,乃至于重回西岐。
这一切都落实在周朝的左膀右臂,西虢国和虞国上。还是看地图:
当时的晋国尚未成气候,周王畿的西边,就是虢国和虞国。尤其是虢国,就是周朝左边,往下耷拉的长条状小国。大名鼎鼎的函谷关,就在虢国境内。虢虽然小,但是是公爵国,虢公和周王室关系非常密切,世代为周王的卿士。所以说,周平王东迁,并不是没有后手的,有西虢和虞在,成周就有理论上重回关中,复兴大周的希望。也绝不像后世说的,断绝了复兴的希望。
战国争霸的时候,函谷关的重要性不用多说,那就是打进秦国的咽喉要道。函谷关在虢国手里,就等于在周王室手里。秦国腹地,无时无刻不在虢的监视之下。如果有一个有能力的周王,向北可以打赤狄,向西可以打犬戎,等实力到了,通过虢国重回关中,在丰歧之地封一个秦伯,也不算违背了当初平王的约定。
《史记·秦本纪》: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
虢国对周王室的忠诚,不夸张地说,就是一曲令人泣下的悲歌。
长久以来,史书中和各种讲历史的文字中,对晋国多有美化,而假途伐虢的成语,又把虢和虞两个国家钉在了丑角的耻辱柱上。东周的败落,内因当然是前几代周王能力有限,没有突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的;外因,恰恰就是晋国,尤其是晋献公时代刻意的对周王室的控制和削弱。
本来,晋和周都是姬姓,两家于公于私都很接近。而早期的晋国其实是仰仗周朝的。而周天子往往是通过虢国出兵干预,来体现自己对晋国的意志。
晋国当时有一场七十年战争,现在称之为曲沃代翼。当时晋国的公族有两个势力:分别占据两个大城,曲沃和翼。翼是当时晋国的都城,是大宗,而曲沃是小宗。但是曲沃人口多,军队强,所以频繁地挑战国君的权威。
曲沃庄伯派人刺杀了晋孝侯,想自己进入翼城为君,然后被国人击败,立晋鄂侯。后来鄂侯死,庄伯再次进攻翼城,这次周天子就派虢公干预,联合晋国的势力击败了曲沃庄伯,立鄂侯的儿子晋哀侯。
后来曲沃庄伯的儿子武公派人暗杀了哀侯,哀侯的儿子被国人立为晋小子侯。武公几年后又诱杀了小子侯,这个时候虢公再次应周桓王的要求出兵,击败了武公,立哀侯的弟弟为晋侯。
总之,就是曲沃这边不停的暗杀晋国国君,然后自己想要进入都城,然后不断的被周王室和晋国国人打退,顽强的支持晋国社稷的故事。
本来,这是一个天赐良机,周围有大国内乱,正是周王室主持公道,扩张势力的时候。
大宗弱势,小宗强势,大宗占理不占势,小宗占势不占理。作为周王,无论从公理还是实际来说,那肯定是扶住弱势的大宗,制衡强盛的小宗,让晋国长期的分裂下去。然后自己趁机发展渔利。这样一方面可以得到天下诸侯的支持——周王支持大宗,占了一个正理;另一方面也得了实惠。
当时晋国并不大,周王室完全可以向北向西发展,把狄人和戎人的土地都夺来做王畿——而这其实是晋献公、晋文公时期做的事情,如果周王做了,就对晋形成了半包围,晋反而就是一个不得不听话的小国了。
周桓王应该是明白这一点的,但是还没来得及这么做就去世了,而继位的周厘(僖)王直接接受了曲沃武公的贿赂,默许了武公杀掉最后的晋侯,成功的夺取晋国社稷。身为姬氏之长的周王室这么做已经难服众姬姓诸侯了。
晋侯二十八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厘王。厘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于是尽并晋地而有之。
曲沃一族得了社稷,又怎么会真心地感谢周王室呢?先前两次出兵干预,最后接受贿赂保持中立。周王室的做法开了恶劣的先例,天子不再主持公道,而是看贿赂来决定是非。这一下不但周王室长期利益受损,还把虢公给坑了,在这个过程中,虢就是周王室的工具国,出兵不落好,也没有获得多少实利。
等到周厘王去世,周王室内乱,王子颓造反把周惠王赶出了国都,又是虢公联合郑厉公,打败了王子颓,让周惠王复位。周惠王复位之后,虢公又为周王立下赫赫功勋:
春,王命虢公讨樊皮。夏四月丙辰,虢公入樊,执樊仲皮,归于京师。
春,虢公败犬戎于渭汭。
无论是讨伐不听话的樊国,还是讨伐犬戎,都是为周王室打工。可以说在春秋初期,周王室依然能够纵横捭阖,干预诸侯,都是靠强大而忠诚的虢国在背后出力。
但是东周浪费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和发展的机会。
时机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再来。周王朝发展的窗口在晋国内乱终结之后,就慢慢地关闭了。曲沃代晋之后,晋国终于出了雄主——晋献公(“并国十七, 服国三十八”)。晋献公统一事权,把公族杀光赶尽之后腾出手来,就要来对付和晋国有深仇大恨的虢国了,灭了虢国,不但雪了自己父亲和爷爷的耻辱,还能砍断周天子的臂膀,让周不得不更依赖于晋国。
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假途伐虢了,晋献公贿赂了虞公,借道攻破了虢国重镇下阳。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人贿赂虞国国君,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虞公贪图晋国的宝物,不顾臣下苦苦劝谏,率军会合晋国的军队,攻取了虢国的重镇下阳。下阳是虢国唯二的重镇,丢了下阳,虢国灭亡指日可待。
而虢公在下阳被攻破的时候在做什么呢?
虢公败戎于桑田。
桑田在河南的灵宝市左右,和陕西接壤。虢公的兵力依然在向西,在对付周王室的敌人犬戎。
晋献公没有给虢公太多的机会,三年之后,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道。前655年,晋和虞的军队夺取了虢国最后的城池,也就是都城上阳,彻底攻灭了虢国。不同的是,回来的时候顺便把虞国给灭了。
城中樵采俱绝。连战不胜,士卒疲敝,百姓日夜号哭。里克使舟之侨为书,射入城中,谕虢公使降。虢公曰:“吾先君为王卿士,吾不能为降诸侯!”乘夜开城,率家眷奔京师去讫。
虢国直到最后,依然念念不忘自己世代为王卿士的荣耀。可惜虢国为周朝做了很多,周朝能为虢国做得很少。从此以后,东周从此江河日下,屏障尽失,成了孤家寡人。
晋国拿下整个山西以及河南以北部分区域,西边的秦国又相继灭了梁、芮和晋国以黄河为界(大致三门峡一带)彻底堵死了成周。日渐强大的晋国,逐渐地把周王畿包围了起来。
这样就形成了恶果,东周相当于被禁锢在了洛阳,周围全是诸侯,没有任何发展壮大的空间。久而久之,问题暴露了出来,周朝永远只能把自己的土地封赐给有功的诸侯,而无法从诸侯哪里获得土地。周王所能掌握的资源、人力和土地越来越少,周王室日渐衰微,最后完全沦为了摆设。
可以说,从晋献公假途伐虢成功之后,周王朝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
直到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为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周亡。
所以一个国家的强盛,奋斗也是要看历史的进程。如果能在桓王之后出两三个有能力的周天子,能够好好的利用整合自己的和虢国的实力,信任和爱护虢公林父和虢公丑这样的忠臣,赶在晋献公之前扩张周王畿,中兴大周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