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思政 | 塞罕坝:绿色大坝,红色高地

在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有一片115万亩的人工林海,这里是塞罕坝机械林场。从卫星云图上看,它犹如一只展翅的雄鹰,守卫着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僻苦寒之地。近60载寒来暑往,三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营造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
塞罕坝机械林场内的望海楼 牟宇 摄

1


牢记使命,誓将荒原变林海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全称“塞堪达巴罕色钦”,意为“美丽的山岭水源之地”。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公元1681年,康熙设立了“木兰围场”,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清末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弥补国库空虚,“木兰围场”被开围放垦,树木被砍伐殆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昔日的“美丽高岭”变成了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
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新中国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
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份、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塞罕坝,与当时林场的242名干部职工一起,肩负“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开始了战天斗地的创业史。
塞罕坝最低气温零下43.3℃,年平均温度零下1.3℃。林场第一批建设者赵振宇回忆说:“当时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建设者住马棚、搭窝棚、挖地窨。一个窝铺住进20人,没有门板,就用草苫子代替,夜里戴着皮帽子睡觉都冻彻骨髓。早上起来,屋内到处是冰霜,褥子冻结在炕上。能吃着全麸黑莜面,就着咸菜,喝着雪水,就算是美味了。
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加之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经验更是几乎为零,1962、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一次又一次造林失败,动摇了人们的信心。关键时刻,时任林场党委书记王尚海等4位林场领导破釜沉舟,把家从外地搬到塞罕坝,很快稳定了军心。
1964年春天,塞罕坝开展了提振士气的“马蹄坑大会战”。气温很低,建设者们浑身的泥浆冻成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终于造林516亩,树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塞罕坝的造林事业从此开足马力,也由每年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造林,多时每天造林超过2000亩,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

2


艰苦创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如今,塞罕坝第一代创业者们已至暮年,他们用理想和信念,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绿色丰碑”,所凝结的“塞罕坝精神”,也跨越时空薪火相传。
1973年到坝上的第二代创业者邓宝珠说,选择林业,就是选择奉献,他的两个儿子如今都在林场,从事林场护林员和施工员工作。
1980年出生的于士涛是河北保定人,大学刚毕业就一头扎进塞罕坝。“干林业的都默默无闻,因为你做的事情,40年以后才能看到结果。”他说,我们将紧握前辈们的接力棒继续奋力前行。
2008年,刘军和妻子王娟来到林场中海拔为1900米的月亮山“望海楼”当瞭望员。当年,“望海楼”不通水电暖,大雪封山时半年无人迹。每到重要防火期,刘军夫妇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辖区方圆20公里林海的火情并汇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棵树”,是夫妻俩的工作态度。
刘军(右)、王娟夫妇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望海楼内瞭望林场 金皓原 摄
创业难,守业更难。这片绿来之不易,守护好这片绿也并非易事。一点火星、片刻大意,都可能让这片林海毁于一旦。
塞罕坝林场场长陈智卿介绍,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林场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实现了卫星、无人机、探火雷达、视频监控、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快速反应。
塞罕坝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59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生动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以及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使命担当。

3


绿色发展,续写当代传奇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防止土壤流失量为513.55万吨;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
塞罕坝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天然的物种基因库,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塞罕坝也因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走绿色发展之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塞罕坝之路就是播种绿色之路、捍卫绿色之路、绿色发展之路。如今塞罕坝被誉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云的故乡”。
几百年来,塞罕坝由绿变沙、再由沙成绿的沧海桑田演变,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生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我们将走好新时代塞罕坝新的长征路,全面开展二次创业。到2030年,林场林地面积将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86%,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陈智卿说。

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19期

半月谈记者:曹国厂 | 编辑:孙好


责编:郭艳慧 杜肖锦(实习生)

校对:杜肖锦(实习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