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跟踪检查情况的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4月20至23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廖小华带领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对去年以来市政府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检查组听取了市政府和泰宁、清流、大田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职业院校情况汇报并座谈交流,实地察看了部分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检查组认为,去年以来,市政府重视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加强政府统筹,加强政策导向,增加财政投入,增强工作合力,一些问题得到逐步解决。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审议意见落实情况
(一)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实行优惠的编制和聘用政策,加大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市发改委制定了《三明市2014—2015年省级预算内投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方案》,将15所重点职业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专项建设,市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合力推进。同时,市教育局、人社局、职业院校、新闻媒体等结合学习贯彻去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对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优惠政策、就业市场等进行广泛宣传,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
(二)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14年市财政对职业教育总投入达2.79亿元,职业教育公共财政预算投入2.39亿元,同比增长13.6%;全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4344万元,同比增长5%,达到了教育费附加30%以上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
(三)资源整合继续推进。继2013年三明市第三技校和永安市技校整合后,市区中职资源正在统筹整合,新建的市职教园区已完成土石方工程,部分主体项目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底基本建成。原“纺织染整职业教育集团”和“机械职业教育集团”整合为“现代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商贸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学校由三明职业中专改为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发挥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市180多个专业整合为92个专业,初步形成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集群、数控与钳工专业集群、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集群以及现代农业专业集群。
(四)师资结构得到改善。目前,全市职业院校教职工21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361人,占63.1%,达到占总数30%的办学要求。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273人,其中“双师型”教师达33%,较2013年增加10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31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74.1%,较2013年增加17人;全市中职学校教职工1568 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66.1%,较2013年增加198人。去年以来,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30多名,骨干教师、新任教师参加省级培训112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56名。去年,我市中职学校毕业人数10649人,取得“双证书”资格的占87%,就业人数10362人,就业率达97.3%。
(五)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三明学院积极向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转型发展,争取进入福建省和教育部转型试点校、示范校;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临床医学、学前教育等专业;三明林业学校、永安职业中专学校通过国家第二批中职教育改革示范校验收。全市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9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省级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3个、省级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6个,各校还建成校内实训基地11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60多个。全市有国家级示范专业5个、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8个。
二、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认可度不高。由于传统人才观念和应试教育导向的影响,职业教育在社会公众的地位仍未凸显,加上职业教育总体办学水平不高,一些学校“三风” 建设相对薄弱,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仍然较低。对接受过职业教育的职工,企业在就业准入方面没有优先优惠待遇,造成接受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已就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此外,企业教育培训费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5%至2.5%提取的规定仍旧执行不到位,政府相关部门督促企业落实培训经费的举措不多,监督管理不到位。
(二)生均经费仍然偏低。我市高职院校生均经费6000元左右,距全省平均水平8000元的要求还有差距。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无具体标准,但目前我市中职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水平还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三)校企合作不够紧密。虽然全市2所高职院校与200多家企业建立起了校企合作关系,中职学校与市内外300余家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194家企业开展订单培养,订单培养学生数3100多人。但是校企合作办学不够紧密,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多数企业对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缺乏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难以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政策优惠和激励,也难以通过学校解决急需处理的技术难题,影响了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四)资源整合仍需加强。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如县级职业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农广校、农村文技校和企业培训机构等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导致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推进缓慢,整合工作缺乏创新手段。另一方面,因生源不足、专业设置、办学水平等因素影响,我市相当部分职业院校处在生存困难和转型发展阶段。如明溪、建宁、清流等县的中职学校一年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仅100多人,招生困难导致学校办学规模和效益无法发挥,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因此,资源和专业需要进一步统筹整合。
(五)办学机制有待规范和健全。由于生源所限,中职学校招生工作仍然存在不规范竞争,在招生过程中,有的学校采取一些违规办法,扰乱了招生秩序。专业技术教师招聘难。目前省里只将高职院校招聘具有专业技术技能教师的相关权限下放市里,但中职学校此类权限尚未下放,导致中职学校招聘所需专业技术技能教师比较困难。
三、几点建议意见
(一)增强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今年5月10日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北京举行全国启动仪式,旨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把职业教育定位在“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地位,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地位的确认,更是社会给予职业教育的期望。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部署,加大宣传力度,致力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效转变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教育观、人生观、择业观和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参与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力度。一要加大职能部门的合力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科学调控普通高中招生数,引导正常升入普高外的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院校。人社部门要选择适当的企业,切实试行对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就业人员待遇差别化工作,提高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动性。其余相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二要督促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5%至2.5%的比例足额提取并专项用于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经贸部门要将其纳入对企业的考核指标,促其落实。三要根据有关规定落实每生每年1000元的非全日制学生免学费补助标准,切实将每年教育费附加增量部分的一半以上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因此,市县两级财政要继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
(三)进一步推进资源优化整合。市政府要对照去年以来国家和省里出台的关于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意见,对我市当前职业教育现状进行深入专题调研,解决影响我市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一要加快市职教园区建设步伐,推动实训基地建设和共享,做好市职业中专学校与市高级技工学校整合优化,推动中职学校的健康发展;二要结合市职教园区建设,及早考虑规划市农校、市林校划归市级管理后的资源整合和专业设置问题;三要积极争取省上统筹和支持,切实做好县级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的应有作用;四要面向产业、面向市场、面向需求,进一步做好全市各类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调整和优化工作。
(四)深化和拓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障。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研究整合职业教育相关专项资金,设立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基金”等,资助企业“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资助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设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生产车间等校企合作项目,资助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发生的物耗、能耗。对校企合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激励,对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资助或奖励,以推动校企合作、厂教融合的深入开展。
(五)加快省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步伐。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福建省唯一一所省属水利类高职院校,已基本具备在水利、电力、建筑、机电等方面举办本科专业的条件和水平。近年来,省外同类型职业院校大多已升格为本科高校,我省一些高职院校也在积极申报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省教育厅也明确要求山区地市专科类职业院校升格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要在教育布局调整中占一定比重。此外,一方面我省基层水利专业人才紧缺,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加快转向招收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为此,该院正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对此市政府应予以重视,统筹考虑,市发改、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将其纳入地方“十三五”发展相关规划,积极沟通联系省教育主管部门,尽快纳入省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实施盘子,共同予以推动。
(六)积极争取省上支持山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一是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介我市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对全省职业教育的贡献,积极争取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标准的三分之一由省上转移支付,推动山区高职教育的发展。二是积极建议省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我省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参照义务教育分担办法明确经费来源。三是积极争取省教育、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及生均拨款等方面对原中央苏区县、省级重点扶贫开发县予以重点倾斜和扶持。四是推动省编办、人社(公务员)等相关部门下放中职学校专业技术教师招聘权限,由市级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共同组织招聘,加快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五是畅通人才培养通道。积极推动省上改进中职学生考录办法,即“文化素质”由省里统考,“职业技能”由高职院校自行组织考试。同时将技工学校一并纳入中、高职对接范畴,提升中职学生进一步接受高职教育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