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当于今天什么学历,研究生能考上吗别再被电视剧骗了

由古至今读书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一直都是非常高,光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一句就能看出来多少学子寒窗苦读十数年,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参加科举,能够为国报效。

在古代最开始所有官员的职位都流行世袭制,要么就是世家子弟得到家族中的长辈们举荐,还有官场上的官员对陛下推举青年才俊。
家中没有背景、朝廷没有关系的普通百姓,只能够选择其他的办法谋得一条出路,大半部分百姓还是会选择种田谋生,但一代接着一代都在地里劳作始终不是办法。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产生,无疑是给了普通百姓一条出路。在这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纷纷效仿并逐渐完善科举制,让民间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够到朝廷中为国效力,也能够从另外一个层面制止住世家大族的一家独大局面。
在现今生活,因为国家的政策,我们都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也能够在学业的路上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学习成了人生的一部分。
但在古代想要学习也是有门槛的,在朝廷严苛繁重的税务之下百姓们维持温饱就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了,又怎能拿出多余的钱供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而古代考试也不像平日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只有一场,公布成绩时直接分出前三甲,而是要经历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层层考试。
也并不是报名就能够去参加科举,参加童生试获得资格之后才能得到科举考试的入门资格,古代有很多人都卡在童生试。
无论是少年还是白发老人都可以进行考试,通过考试之后会得到“秀才”的称号,只有秀才们才能够参加科考。
虽然只是入场券,但秀才考试却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通过的,三年考两次,前两场考一文一诗,初步通过之后进行复试,开始考一赋一诗,小讲三、四艺。
若是指通过前两场,在三四场考试失利,依旧会剥夺考试资格,等到下一次考试再报名从头开始,所以这不仅耗时间更是耗精力,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绝对是勇者。
而且在古代只要能够通过秀才考试,就会得到村子里普通百姓的尊重,而且有些朝代还有规矩,若是身上有功名的人可以在县衙里不向官员叩拜,这也是“秀才老爷”的出处。
在清朝童生考试中每年录取率是一万五千人中选一人,要是放在如今的高考来看,清华北大的录取率恐怕都远远不及童生考试的低。
虽然考上秀才没有在朝为官的资格,但是却足以得到很多人的尊重,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人考上了秀才,那么这个家庭就可以免除免赋税徭役。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很多百姓趋之若鹜,而且日后结亲也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
电视剧中演的榜下捉婿并不过分,在古代恐怕还要更加热烈。而且秀才老爷这个称呼并不只是对他们的尊称,哪怕一个家族再如何富裕,也不能身穿绸缎、买卖仆役伺候,若是被官府发现则会遭受到严重的惩罚。
但若是一个人考取了秀才,那么无论这个家庭再如何贫穷都可以买丫鬟小斯伺候,哪怕之后参加科考中再也不能更进一步,这项权利也会永远为他留住。很多商人因此都愿意将女儿嫁给秀才,家中有了秀才之后便可以彻底摆脱“贱商”的称呼。
在工业并不是很发达的古代,秀才日后若没有办法进入官场,也可以在乡村之中开立一个学堂,百姓的孩子想要读书就可以来学堂报名,还有拜师费。
不仅德高望重,还是一个体面的营生,日后只要有学子考上了功名,那么对他更是尊重,朝廷中也有很多官员愿意在自己府中养一群幕僚,为官场中的仕途铺路。
在很多人眼里看来秀才只不过是科考的一个入场券,但是想要考取秀才首先要熟读四书五经,更要有自己的立意和见解。
笔下的文章需要得到当朝大儒和皇帝的喜欢,顺应时势的同时还不能花团锦簇一味地奉迎讨好,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就极少。
所以秀才在古代地位高,受人尊敬也不是没有道理,而如今我国最著名的学府清华、北大在众多高考生的眼中都是高不可攀的。
但是清华北大的录取率是万分之七,这对很多考生来说 已经是一个奇高的门槛了,但是秀才的通过率却比考上清华北大的概率还要低上三倍。
而古代的秀才“学历”,放在如今则与高等学府热门专业的博士生不相上下,远高于现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现在因为国家政策的开放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有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学堂,更是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研读,我们对此应该心怀感激。
但也因为教育的普及,导致了很多学生并不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在校期间贪玩不务正业,将宝贵的青春都荒废了。我们现在能够坐在课堂中听老师讲课,并且为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付出努力和汗水是古代很多考生梦寐以求的事情。
他们的十年寒窗并不是刻意夸大,而是大家真的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期待,所以他们才在学习的过程中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盛夏烈日都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才能迈进秀才的门槛。
这样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动力,我们更是不能因为现在生活环境优越,就放松懒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学习永远是我们摆脱旧的自己的唯一门槛,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一定会迎来全新的人生。
(0)

相关推荐